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無擇

鎖定
陳無擇(1131年-1189年),名言,以字行,原籍宋青田鶴溪(今景寧縣鶴溪鎮)人。長期居住温州,行醫濟世。他精於方脈,醫德高尚,醫技精良,學術造詣深遽,除從事醫學理論研究之外,並多著書立説。因此,不但求醫者眾,而受業者更是紛至沓來。由於他的名著《三因方》為永嘉醫派奠定了學術基礎,因此,陳無擇也就成了永嘉醫派的創始人。
別    名
鶴溪道人
所處時代
宋代
出生地
宋青田鶴溪(今景寧縣鶴溪鎮)
出生日期
1131年
逝世日期
1189年
主要成就
“三因學説”
主要作品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本    名
陳無擇
字    號
無擇

陳無擇人物簡介

陳言,字無擇,號鶴溪道人,宋代青田鶴溪(今景寧鶴溪鎮)人,握有關專家考訂,其人大約生於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卒於宋南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享年69歲。 陳言是一位儒、醫兼通,又精於臨證的醫學家,在當時極有影響。

陳無擇主要經歷

陳氏幼年敏悟超人,及長學醫,精於方脈,治病很有應效。他博覽醫籍,蒐集眾長,尤善於由博返約,將《內經》、《金匱要略》之旨,前賢明哲之論悉心深究,從而窮研受病之源,闡發“三因學説”。著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18卷,簡稱《三因方》,又稱《三因極一病源論粹》(1174年),為中醫病因學的專著,對後世病因病理學有很大影響。

陳無擇著作

他的主要著作《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確定了他在中醫學中的地位。此書繼承、發展了《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的病因學理論,創立了病因分類的“三因學説”。並以病因為綱,脈、病、證、治為目建立了中醫病因辯證論治方法體系。實踐了其由博返約,執簡馭繁的方劑學治學思想與學術理念。

陳無擇學術內容

陳氏的主要學術思想在於闡明“分別三因,歸於一治”。主張辨證重脈而處方不泥。
1.闡論三因。陳氏在《內經》和《金匱要略》有關病因理論的啓迪下,結合臨牀治療詳盡地闡述了“三因學説”,指出“六淫天之常氣,冒之則先自經絡流入,內合於臟腑,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鬱先。外形於肢體,為內所因;其如飲食飢飽,叫呼傷氣。盡神度量。疲極筋力,陰陽違逆,乃至虎狼毒蟲。金瘡踒折。疰忤附着畏壓溺等有背常理。為不內外因。”又指出“所謂中傷寒暑風濕瘟疫時氣皆外所因。”可見陳氏把六淫之邪、瘟疫時氣等列為外因。七情所傷內因,飲食勞倦以及僕傷蟲毒等歸為不內外因。這三種致病因素。既可單獨致病,又能相兼為病,彼此並非完全割裂。另外,陳氏認為三因致病後形成的病理產物,如痰飲、瘀血等。又可作為病因導致不同的病證。
陳氏注重病因。其目的是為正確地辯證施治。即“分別三因,歸於一治”。他指出:凡治病。須識因。…不知其因。施治錯謬。醫之大患。不可不知。…“治之之法。當先審其三因,三因既明,則所施無不切中。”並把三因理論具體運用於臨牀各種病證的辯正之中。如論五疸,認為“若論所因,外則風寒暑濕,內則喜怒憂驚酒食房勞。三因悉備。世醫獨麗於傷寒論中。不亦濫矣。學者宜識之”。又如論眩暈證治説:“眩暈既涉三因。不可專為頭面風。”並具體論述了內因、外因、不內外因所致眩暈的不同症狀特點。這些見解,顯然與後世“辨證求因”,“審同論治”。重視病因的觀點相吻合。
2.辯證重脈。陳無擇在詳究三因的同時,還十分重視察脈辨證,強調學醫必識“脈、病、證、治,及其所因”。因脈以識病。因病以辨證,隨證以施治。他在前人學説的基礎上提出“分人迎氣口以辨內外因;列表裏九道。以敍感傷病”的診脈方法。察脈必以人迎氣口分內外所因,陳氏認為是“學診之要道”。其診法是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候六淫外感。右手關前一分為氣口。候七情內傷;其不應於人迎、氣口者。為不內外因。然以左右關前分主內傷、外感,不及分候臟腑之説為優。所謂“列表裏九道”。是將24脈分為浮、芤、滑、實、弦,緊、洪“七表病脈”,微、沉、緩、澀、遲、伏、濡、弱“八里病脈”,和細、數、動、虛、促、結、散、革、代“九道病脈”3類。同時陳氏又指出 “博則二十四字,不濫絲毫:約則浮、沉、遲、數。總括綱紀。故知浮為風、為虛沉為濕、為實;遲為寒、為冷。數為熱、為躁。風濕寒熱屬於外,虛實冷燥屬於內。總之。“醫事之要無出三因。辨因之初。無逾脈息。”

陳無擇臨牀應用

長期居住温州,行醫濟世。他精於方脈,醫德高尚,醫技精良,學術造詣深遽,除從事醫學理論研究之外,並多著書立説。因此,不但求醫者眾,而受業者更是紛至沓來。由於他的名著《三因方》為永嘉醫派奠定了學術基礎,因此,陳無擇也就成了永嘉醫派的創始人。
《三因方》原題《三因極—病源論粹》,易名《三因極—病證方論》,簡稱《三因方》。撰成於淳熙甲午(1174)年,共18卷。作者根據自己的臨牀經驗,在繼承《內經》與《金匱要略》的三因説而作了進一步發揚。他認為“醫事之要,無出三因”,於是將複雜的疾病按病源分為外因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內因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不內外因,則包括飲食飢飽、叫呼傷氣及虎狼毒蟲、金瘡折、疰忤附着、畏壓溺之類有背常理,實際上屬於致病外因的範圍。該書主張以因辨病,按因施治,以脈象、病源、病候入手,通過分析疾病臨牀症候,探知發病原因歸納症候類型,推測病理機制,以此作為論治依據,這在當時是一種理論上的創新,方法論上的進步。
該書彙輯1000餘方,內容豐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方劑不見於宋以前的醫學文獻。由於將臨牀與三因相結合,所以對研究中醫病因病理學和各科臨牀治療都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陳無擇軼事典故

感冒”的由來
感冒”一詞源出於官場,翻遍中醫經典,均無“感冒”一詞。説來別緻,該病名的直接源頭不在醫家,卻在官場。 南宋年間,館閣(中央級學術機構)設有輪流值班制度,每晚安排一名閣員值宿。當時值班閣員開溜成風,開溜的名堂,代代閣員約定俗成,在值班登記簿上均寫為“腸肚不安”。一位名叫陳鵠的太學生,硬被拉去館閣值宿。他開溜時,偏不循例照寫“腸肚不安”,卻標新立異大書“感風”二字。 陳鵠之所以發明出“感風”這個新奇用語,自有客觀原因。在很長時期內,中醫對病因的表述都不規範明晰。南宋醫學理論家陳無擇首次把引致百病的病因區分為外因、內因、不內外因三大類;就外因而論,又區分為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反常氣候變化。陳鵠對他的同時代人陳無擇尚未獲得張揚的新學説顯然已有了解,故而在開溜時能夠賣弄小聰明,隨手借來六淫之首“風”,並前綴以“感”—感者,受也。陳鵠所創先例,為其後數世官場不時因襲,迨至清代,卻發生突破性形變。卻説清代官員辦畢公事請假休息,例稱請“感冒假”。“冒”——透出也。“感冒假”作為一個意義總體,可作如是闡釋:本官在為該公務操勞之際,已感外淫,隱病而堅持至今,症狀終於爆發出面,故而不得不請假將養。

陳無擇人物評價

永嘉醫派的主要骨幹,是南宋温州社會名流兼名醫,他們和陳無擇實際上是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如永嘉醫派的重要成員盧祖常和陳無擇過往甚密,敬仰有嘉,他對陳無擇的評價:“先生輕財重人,篤志師古,窮理盡性,立論著方,其持脈也,有若盧扁飲上池水而洞察三因;其施救也,不假華佗剖腹刳腸而徹分四治。”充分顯示了陳無擇是一位精究歧黃的大方家。宋代之後的醫學界,也非常重視《三因方》的病因學意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陳無擇的《三因方》“每類有論有方,文詞典雅而理致簡賅,非他家俚鄙冗雜之比”,可謂技壓羣芳

陳無擇後世影響

《三因方》作為中醫最早一本比較全面、比較具體的病因病理學,國內外尚存許多版本,古代的刻本有:南宋刻配補元麻沙復刻本、元刻本四庫全書本、清光緒二十三年青蓮花館刊本。近代刻本則有:1920—1927年上海文瑞樓石印本、1934年上海鴻章書局石印本、1957年人民衞生出版社鉛印本等。國外刻本有:日本寬文二年(1662)刊本、日本元祿六年(1693)越後刊本、日本文化十一年(1814)石田治兵衞刊本。此外,還有清代手抄本多種。 悠悠歲月,800多年過去了,永嘉醫派創始人陳無擇的名著《三因方》至今仍然還是中醫病因病理學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