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炳謙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

鎖定
陳炳謙(1893-1958),字鳴佛,山西晉城澤州縣巴公鎮山耳東村人。1893年生於書香門第。1915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與傅作義同窗十載,並義結金蘭,因而追隨傅作義。抗日戰爭中,先後參與指揮了1933年的長城抗戰、綏遠抗戰、百靈廟大捷等戰役,屢立戰功。解放戰爭中,他以同鄉、同窗的特殊關係,支持並參與了北平和平起義,協助傅作義完成了“九一九”綏遠起義。抗美援朝期間,他慷慨解囊,把四兩黃金以及變賣呼和浩特市的一所院子和陝壩的九畝九分宅基地的錢全部捐獻給國家。1955年當選政協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屆委員會常務副主席。1958年在呼和浩特逝世。 [1] 
中文名
陳炳謙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山西晉城
出生日期
1893年
逝世日期
1958年12月24日
畢業院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鳴佛

陳炳謙人物生平

陳炳謙(1893年一1958年),字鳴佛,漢族,山西省晉城縣(今晉城市澤州縣)陳溝鄉山耳東村人。曾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協第一屆委員會常務副主席。1958年12月24日因病在呼和浩特逝世,享年66歲。
陳炳謙先生的一生,正值中華民族歷經磨難,兩種命運決戰的歷史大變革中。他親身經歷了中國現代史上最偉大的抗日戰爭和氣勢壯闊的解放戰爭以及新中國的建立。他用實踐證明自己無愧於那個時代。在抗日戰爭中,陳炳謙先生作為傅作義的參謀長,從1933年的長城抗戰到1945年抗戰勝利,一直戰鬥在抗日戰爭的第一線,浴血奮戰十幾載,不愧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愛國將軍。
在解放戰爭的關鍵時刻,他又以與傅作義同鄉、同窗的特殊關係,促使傅作義將軍響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停止內戰,和平統一”的主張,促傅率部舉行了北平和平起義,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完好地歸回人民。1949年9月又助傅完成了“九一九”綏遠起義,引起毛澤東主席的重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年3月6日,由周恩來總理簽署,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任命陳炳謙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政治法律委員會副主任。1954年8月11日,由毛澤東主席簽署,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陳炳謙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委員。陳炳謙曾擔任綏遠省政府首席參事、內蒙古自治區社會主義學院院長。1955年2月,陳炳謙當選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屆政協副主席,直到逝世。
他任職期間,不顧體弱多病,積極、認真地為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着,受到自治區黨政領導的好評及同志們的讚揚。當他不幸病世後,當時在呼市的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政協主席、副主席及軍區司令員等都到家中弔唁,親自送殯。 [2] 

陳炳謙人物評價

烏蘭夫同志高度評價陳炳謙説:“陳老為黨、為人民做了很多重要工作,是有功的,我們懷念他。“ [2] 
參考資料
  • 1.    晉城市志編纂委員會:《晉城市志》(下),中華書局,2011年,第2773頁。
  • 2.    閻爐主編:《山耳東村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53-25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