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泰

(三國時期曹魏將領)

鎖定
陳泰(?~260年),字玄伯,潁川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人,出身潁川陳氏。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曹魏司空陳羣之子。
陳泰早年起家散騎侍郎,其父陳羣死後襲封潁陰侯,歷任遊擊將軍、幷州、雍州刺史、尚書等職,高平陵政變發生時,陳泰力勸大將軍曹爽投降,因此得到掌權的司馬氏信任。此後陳泰外調雍州任職,任內成功防禦蜀將姜維的多次進攻。後被調回朝中任尚書右僕射,曾隨司馬昭兩度抵抗東吳的進攻,又改任左僕射。 [11] 
景元元年(260年),陳泰去世,追贈司空,諡號穆侯。
概述內圖片來源:清代修《江蘇南兆陳氏宗譜》
全    名
陳泰 [25] 
玄伯
諡    號
穆侯 [27] 
所處時代
三國時期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潁川許昌
逝世日期
260年
主要成就
鎮守曹魏西陲
官    職
尚書左僕射,鎮軍將軍
追    贈
司空
典    故
陳泰掛壁 [1] 

陳泰人生生平

陳泰懷柔外族

曹魏青龍(233—237年)年間,任散騎待郎。
青龍四年十二月癸巳日(237年2月7日 [26]  ),陳羣去世,陳泰襲封潁陰侯爵位。
正始初,陳泰遷任遊擊將軍 [2] 
正始五年(244年),出任幷州刺史,加振威將軍持節、護匈奴中郎將,主管幷州的軍、政、法等事務。陳泰轄區及周圍地區民族眾多,他很注意對當地各少數民族採取懷柔政策,威信很高。 [2] 

陳泰陳泰掛壁

當時的京城權貴託他在邊地購買奴婢,並附送寶貨。陳泰將所送之禮皆掛在牆上,從不打開。後來陳泰被調回京城任尚書,將權貴所送之禮全部退還。 [3]  [1] 

陳泰高平陵之變

主詞條:高平陵之變
陳泰 陳泰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一直韜光養晦的司馬懿趁權臣曹爽等挾皇帝曹芳去洛陽南郊謁陵之際,發動政變,率軍切斷歸路。當時,陳泰作為尚書,也去參加這次謁陵。當司馬懿派人送書給曹爽要其放棄抵抗時,曹爽等仍猶豫不決。陳泰與侍中許允一道上前勸説曹爽,使其接受了交權條件。曹爽即派許允與陳泰為代表去觀望風旨,並與司馬懿協商。司馬懿聲稱只免其官,讓陳泰回去告訴曹爽。 [28-29] 
此後,司馬氏控制朝廷。陳泰被調任雍州(今陝西關中及甘肅東部)刺史,代替原刺史郭淮,並加奮威將軍,處於對蜀作戰的前線。 [3] 

陳泰大戰牛頭山

同年秋,蜀衞將軍姜維督軍進攻雍州(今陝西關中及甘肅東部),依傍曲山(今甘肅岷縣東百里)築兩城。姜維熟悉隴西風俗民情,欲誘羌胡歸蜀,以控制該地區。派牙門將句安李歆等人駐守,並聯合羌胡人進攻附近各郡。徵西將軍郭淮與陳泰統兵抵禦。二人商量對策時,陳泰説:“曲城(今甘肅岷縣東漳南)雖然堅固,但是遠離西蜀,道路險峻,糧食只能長途運輸;羌胡的人質們害怕為姜維服勞役,也一定不會長久配合。如今只要我們圍而攻之,兵不血刃就能奪取麴城。西蜀雖然可能發來救兵,但山道險阻,也不會很快到來。”郭淮從其計,遂採取圍城打援策略,命陳泰率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進圍曲城,切斷交通及水源,蜀軍出城挑戰,陳泰又命堅守陣地不戰。曲城蜀軍困窘不堪,甚至把乾糧分給兵士,靠吃雪水過日子。姜維領兵救援,進至牛頭山(甘肅岷縣東南,洮河南岸),與陳泰相遇。陳泰説:“兵法貴在不用打仗就能讓人屈服,如今只要我們切斷牛頭山的道路,使姜維沒有了退路,就能把他擒獲了。”遂令各部堅壘自守,不與蜀軍交戰。陳泰即調軍南渡白水,順河東行;郭淮率軍進逼洮水,企圖切斷姜維退路。姜維及時發現了魏軍的動向,姜維迅速撤回。而句安、李歆等人孤立無援,只好獻城投降。 [4] 

陳泰屢抗蜀漢

嘉平四年(252年),陳泰上書請求將雍州、幷州兵力合在一起前往討伐胡人。幷州的雁門、新興兩郡聽聞此事,以為即將遠役,於是起兵作亂。司馬師對朝臣説:“這是我的錯,並非玄伯的責任。” [34] 
嘉平五年(253年)二月,吳太傅諸葛恪取得東興之戰勝利後,恃功輕敵,不顧羣臣勸阻,再次興師攻魏。五月,姜維與吳呼應,率軍數萬自武都(今甘肅西和西南)出石營經董亭(均在今甘肅武山南),進圍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狄道。大將軍司馬師用虞松之策,遣車騎將軍郭淮與陳泰率關中軍解圍。陳泰率部進至洛門(即洛門聚,今甘肅甘谷西)時,姜維因久攻不克,軍糧已盡,被迫撤圍退走。七月,吳軍主力圍攻新城受挫,士卒疲憊不堪,患疾者過半,死傷慘重,也被迫撤退。 [32-33] 
正元二年(255年)正月,郭淮去世,朝廷任命陳泰為徵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二州的軍事,即為當時曹魏西部的最高軍事長官。 [5] 

陳泰狄道之戰

正元二年(255年)3月23日,大將軍司馬師病亡 [42] 司馬昭控制魏國朝政。蜀將姜維乘司馬師病亡之機,與車騎將軍夏侯霸、鎮南大將軍張翼等率軍攻魏。 [30-31]  時新上任的雍州刺史王經對陳泰報告,蜀姜維、夏侯霸率軍分三路向祁山、石營、金城攻來,要求分兵迎擊。陳泰認為蜀軍不會分數路而來,要其堅守狄道(今甘肅臨洮),待他率主力自陳倉(今陝西寶雞東)到達後,再鉗擊蜀軍。八月,姜維到達枹罕(今甘肅臨夏東北),遂向狄道(今甘肅臨洮)進軍。王經不俟陳泰軍至即擅擊蜀軍。陳泰聞後,便料到會有變故,即遣大軍前往支援。果然,王經先後敗於故關(今甘肅臨洮北)、洮西,大部傷亡或逃亡,僅殘部萬人還保狄道。姜維乘勝圍狄道城。 [6] 
三國志12的陳泰 三國志12的陳泰
陳泰星夜馳報朝廷,同時收編王經的殘部,作好進攻準備。不久,大將軍司馬昭命長水校尉鄧艾出任安西將軍,與陳泰併力抗擊蜀軍,並遣太尉司馬孚為後援。
鄧艾等人認為:“王經的幾萬精兵大敗於洮水以西,敵兵士氣大振,這樣的乘勝之兵勢不可當,而將軍以烏合之眾,繼敗軍之後,士氣低落,軍威不振,隴山以西已經面臨被攻破的危險了。古人説:‘蝮蛇螫手,壯士解其腕。’《孫子》裏也有‘兵有所不擊,地有所不守’的説法,講的都是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的道理。如今隴西之害超過蝮蛇,狄道之地難以固守,而姜維的兵馬鋒芒鋭利,正該有所迴避,不如割險自保,靜觀其變,等待時機,然後再圖進兵,救援狄道,這才是可行之計啊。” [7] 
陳泰説:“姜維輕兵深入,正要和我軍平原曠野爭鋒,以求速戰速決。經本當憑藉高壁深溝,挫傷敵人的鋭氣,可他偏戀戰,結果使敵人的計謀得逞,大敗而回,被姜維圍困在狄道城中。倘若姜維攻克狄道,乘勝向東進兵,佔據櫟陽,得到足夠的糧食,再收羅降兵,招納羌胡,然後東爭關中、隴右,進道隴西、南安、天水、廣魏四郡,這可是我們決不願看到的。而姜維要是被挫敗在狄道城下,鋭氣消失,力量衰竭,那時攻守易勢,主客不同,何愁消滅不了蜀軍!兵書上説:‘攻城用的戰車等都需要三個月時間才能製成。’而這些都不是輕兵遠入或姜維的陰謀詭計所能倉促辦到的。眼下姜維孤軍深入,糧草跟不上,正是我軍速進破敵的大好時機,所謂迅雷不及掩耳,勢在必然。洮水在外圍環繞,姜維等被圍在內部,如今只要我們佔據制高點和有利地形,卡住敵人的要害部位,蜀軍一定會不戰而逃。對敵寇不能姑息放縱,對狄道之圍也要樹立不久就能解救的信心,諸位怎麼能説出‘解腕’、‘不守’的話來?”陳泰述説自己的見解後,就帶領人馬越過首陽縣高城嶺,一路悄然急行,當天夜裏趕到狄道城東南的高山上,然後燃起一堆堆烽火,下令士兵鼓角齊鳴。狄道城裏的將士一見救兵到了,士氣大振。 [8] 
姜維起初還以為當官的來救部下肯定要把各方人馬聚集以後才能發兵,此刻忽聽説魏軍已經殺到,便認為發生了意外的變化或是敵軍早有預謀,於是全軍上下都很震驚和恐慌。魏軍進發隴西,一路上山道深險,陳泰料定敵軍必然會在途中設伏,於是偽裝成從南路進兵的模樣,姜維果然派兵埋伏了三天,結果魏軍秘密行軍,終於躲過了蜀軍的埋伏。姜維於是帶兵繞過山峯追殺過來,兩軍經過一番爭鬥,姜維敗退返回營地。這時,涼州的魏軍已從金城關趕到沃幹阪,陳泰和王經秘密約定日期,計劃一同攻擊姜維兵馬返回的通道。姜維等人聽説這個消息,慌忙逃竄,狄道城中的將士終於被解救出來。王經慨嘆道:“糧食供應不足十天,出擊方向不合時機,險些全城覆滅呀!”陳泰一面慰勞將士,一面調度人馬,派人駐守險關要隘,並且加緊整修城壘,然後自己帶兵返回,仍屯駐在上絡。 [9] 
當初,陳泰聽到王經被圍困的消息後,認為魏軍將士向來團結一心,只要王經帶領部下齊心協力堅守城池,姜維不可能很快攻下狄道。於是,他一面將情況和部署上報洛陽,一面立即率軍西進,晝夜兼程,趕奔狄道。朝廷接到陳泰的報告後,召集大臣們商議軍情,大家認為王經如果被打敗,狄道城很難自保。倘若姜維切斷通往涼州的道路,兼併隴西、南安、天水、廣魏四郡,佔據關中和隴西以西的險要之處,就肯定能夠消滅王經的部隊而奪取隴右。因此應該立即徵召四方兵馬,集合大軍前去攻討。大將軍司馬昭説:“當年諸葛亮就常有這種志向,但是最終也沒有實現。此事關係重大,必須要有深謀遠慮,這可不是姜維的才智所能辦到的。而且狄道城也不會那麼快被他攻破,只是城內糧食短缺,甚為急迫,因此,只有像徵西將軍陳泰那樣迅速救援,才是上策。”陳泰每每因為某個地方有事,就虛張聲勢,擾動天下,然後簡明扼要將真實情況上報朝廷。驛書不過六百里,和平常的公務郵件一樣。
姜維也感震驚,只好分兵攻陳泰。姜維督軍沿山進攻,陳泰據險而守,擊退蜀軍。陳泰揚言截斷蜀軍退路,蜀軍震恐,遂於九月二十五日撤軍退走鍾堤(今甘肅臨洮南),狄道之圍遂解。王經慨嘆道:“糧不至旬,向不應機,舉城屠裂,覆喪一州矣”。陳泰慰勞將士,加強城防工事,增添防守兵力後,率兵還屯上邽(今甘肅天水)。
司馬昭據此對荀顗説:“玄伯一向沉着勇敢,多謀善斷,這次肩負一方的重任,解救將被攻陷的城池,又不請求朝廷增兵,而且在表章裏把情況講得很輕淡,看來肯定有辦法平定敵寇。作為都督大將,都應該像他這樣啊!” [10]  後來,司馬昭將陳泰調回朝廷,任尚書右僕射,負責選舉任命官員。又加侍中、光祿大夫。 [11] 

陳泰調歸朝廷

甘露元年(256年),吳將孫峻率軍出淮、泗,司馬昭即調陳泰為鎮軍將軍、假節、都督淮北諸軍事,並詔命徐州監軍以下皆受陳泰節制。孫峻退兵後,朝廷又召回陳泰,改任左僕射。 [11] 
甘露二年(257年),諸葛誕起兵壽春,採取聯結東吳,以逸待勞,拒守揚州(治壽春,今安徽壽縣)的方略,起兵反司馬昭。司馬昭親率六軍征討,駐軍丘頭,由陳泰總管行台。陳泰自幼與司馬師、司馬昭為友,與沛國武陔的關係也很好,有一次司馬昭問武陔:“玄伯和他父親陳羣司空相比怎麼樣?”武陔回答:“通達儒雅,淵博練暢,以天下教化為己任,玄伯不如其父,但嚴明綱紀簡捷精幹,建功立事,則超過他父親。” [11] 
回京後,陳泰前後以功增加食邑至二千六百户,子弟一人被封為亭侯、兩人為關內侯。 [11] 

陳泰憂憤而亡

主詞條:司馬昭弒君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不能忍受威權日去,便親率殿中宿衞、蒼頭、僮僕等,欲攻打司馬昭。在南闕與司馬昭的親信賈充展開激戰,混戰中,賈充指使太子舍人成濟弒殺曹髦。 [35] 
魏氏春秋》記載,曹髦死後,尚書右僕射陳泰與太傅司馬孚倒在地上,枕着曹髦屍體號哭盡哀。不久,司馬昭也進入宮禁,見此情景,便問陳泰:“玄伯,天下人當怎麼看我?”陳泰説:“只有斬殺賈充,才能以謝天下。”司馬昭又説:“你再考慮看看有沒有別的辦法?”陳泰回答:“難道還能讓我説別的話嗎?”因過於悲痛,不久即嘔血去世。 [12]  晉紀》記載,司馬昭弒君後召朝臣一同商議善後事宜,太常陳泰沒來,司馬昭就讓他的舅父荀顗去叫他。陳泰對荀顗説:“輿評拿我跟您相提並論,現在來看,舅父不如我啊。”但在家人的逼迫下,陳泰還是哭着過去了。司馬昭與陳泰在密室中商議,陳泰勸殺賈充,對話大致同前,但《晉紀》記載陳泰説:“陳泰之言唯有進於此,不知其次。”之後司馬昭就不説話了。 [13]  南朝宋史學家裴松之認為:“案本傳,泰不為太常,未詳幹寶所由知之。孫盛改易泰言,雖為小勝。然檢盛言諸所改易,皆非別有異聞,率更自以意制,多不如舊。凡記言之體,當使若出其口。辭勝而違實,固君子所不取,況復不勝而徒長虛妄哉?” [22] 
漢晉春秋》則記載,陳泰對司馬昭説:“您家數世光輔,功蓋天下,應當並跡於古人,垂美於後世,一旦攤上殺君之事,豈不太可惜了!速速處死賈充,仍可以證明您的清白。”司馬昭説:“公閭(賈充字)不能殺,你幫我想一想其他辦法。”陳泰厲聲道:“意唯有進於此耳,餘無足委者也。”陳泰回去後就自殺了。 [36-37] 
陳泰死後,被追贈為司空諡號穆侯,並被厚葬,後來石苞死時受到的待遇“帝發哀於朝堂,賜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錢三十萬,布百匹。及葬,給節、幢、麾、曲蓋、追鋒車、鼓吹、介士、大車”被史稱為“皆如魏司空陳泰故事”。 [14]  由其子陳恂襲爵。陳恂無子,他去世後,便由弟弟陳温襲爵。 [15] 
鹹熙元年(264年),朝廷恢復五等爵制,因陳泰“著勳前朝”,所以改封陳温為慎子。 [16] 

陳泰人物評價

陳壽:“泰弘濟簡至,允克堂構矣。” [17] 
司馬昭:“陳徵西沉勇能斷,荷方伯之重,救將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簡上事,必能辦賊故也。都督大將,不當爾邪!”
武陔:“通雅博暢,能以天下聲教為己任者,(陳泰)不如(陳羣)也;明統簡至,立功立事,(陳泰)過之(陳羣)。”
張華:“太丘長陳寔、實子鴻臚紀、紀子司空羣、羣子泰四世,於漢、魏二朝並有重名,而其德漸漸小減。”
袁宏:“玄伯剛簡,大存名體。志在高構,增堂及陛。端委獸門,正言彌啓。臨危致命,盡其心禮。” [41] 

陳泰軼事典故

陳泰與曾祖父陳寔(太丘縣長)、祖父陳紀大鴻臚)、父親陳羣(司空),家族四代在東漢曹魏兩朝都有很高的名望,但德行卻一代稍弱於一代,所以時人稱之為:“公慚卿,卿慚長。” [18]  此語後意為威德世代相減。

陳泰家族成員

陳泰曾祖父

陳寔,字仲弓。東漢名士,官至太丘縣長,死後諡號文範先生。 [19] 

陳泰祖父

陳紀,字元方,官至大鴻臚

陳泰父母

父:陳羣,字長文。曹魏重臣,創建“九品中正制”及《魏律》。官至司空、錄尚書事,封潁陰侯。卒諡靖侯。
母:荀氏,尚書令荀彧之女。

陳泰堂兄弟

陳佐,陳諶之孫,陳羣族子,官至青州刺史。 [20] 
陳坦,陳諶之孫,陳羣族子,官至廷尉 [20] 

陳泰子嗣

陳恂,襲封潁陰侯,無子。 [15] 
陳温,於兄長去世後襲封潁陰侯,鹹熙元年(264年)改封慎子。 [15]  [16] 

陳泰死因爭議

關於陳泰之死,《三國志》只記載了年份 [15]  ,裴注則提供了嘔血而死的説法。據幹寶的《晉紀》,甘露五年(260年),曹髦被殺後,司馬昭與朝臣商議如何善後,太常陳泰沒有到來,由其舅荀顗請他去,陳泰子弟都逼陳泰去,陳泰説:“當世談論的人,都認為我可以比肩舅舅,如今舅舅不如我。”於是垂淚而入。陳泰要求司馬昭誅殺下令成濟殺曹髦的賈充,但司馬昭不肯,陳泰則拒絕提出退一步的建議。 [13]  孫盛的《魏氏春秋》則記載陳泰第一時間到達了曹髦被殺的現場,並説陳泰是因為司馬昭不殺賈充而嘔血死。 [12] 
裴松之提到《三國志》並未記載陳泰當過太常,不清楚幹寶記載是從何而知;裴松之更認為孫盛所記是由他自己所改編。 [22] 
《世説新語》引習鑿齒漢晉春秋》則稱陳泰是在與司馬昭商議後回家自殺身亡。 [21]  [37] 
《資治通鑑》基本採信了《晉紀》的記載,但沒有記錄陳泰之死; [23-24]  羅貫中所著小説《三國演義》在114回也是如此。 [40] 

陳泰藝術形象

陳泰文學形象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陳泰的生平與正史大體相當。司馬懿政變之時,令陳泰、許允勸曹爽投降;之後外出到雍州任職,為郭淮副將,多次防禦蜀將姜維的進攻。 [38]  後來,陳泰繼郭淮為魏國西方主帥,與部下鄧艾結為忘年之交。 [39]  魏帝曹髦被殺時,陳泰大為悲傷,大膽直言司馬昭要處斬賈充謝罪,沒有得到批准。 [40] 

陳泰影視形象

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劉英魯飾演陳泰。
參考資料
  • 1.    《蒙求》:洪喬擲水, 陳泰掛壁。
  • 2.    《三國志》:泰字玄伯。青龍中,除散騎侍郎。正始中,徙遊擊將軍,為幷州刺史,加振威將軍,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將,懷柔夷民,甚有威惠。
  • 3.    《三國志》:京邑貴人多寄寶貨,因泰市奴婢,泰皆掛之於壁,不發其封,及徵為尚書,悉以還之。嘉平初,代郭淮為雍州刺史,加奮威將軍。
  • 4.    《三國志》:蜀大將軍姜維率眾依麴山築二城,使牙門將句安、李歆等守之,聚羌胡質任等寇逼諸郡。徵西將軍郭淮與泰謀所以御之,泰曰:“麴城雖固,去蜀險遠,當須運糧。羌夷患維勞役,必未肯附。今圍而取之,可不血刃而拔其城;雖其有救,山道阻險,非行兵之地也。”淮從泰計,使泰率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等進兵圍之,斷其運道及城外流水。安等挑戰,不許,將士困窘,分糧聚雪以稽日月。維果來救,出自牛頭山,與泰相對。泰曰:“兵法貴在不戰而屈人。今絕牛頭,維無反道,則我之禽也。”敕諸軍各堅壘勿與戰,遣使白淮,欲自南渡白水,循水而東,使淮趣牛頭,截其還路,可並取維,不惟安等而已。淮善其策,進率諸軍軍洮水。維懼,遁走,安等孤縣,遂皆降。
  • 5.    《三國志》:淮薨,泰代為徵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諸軍事。
  • 6.    《三國志》:後年,雍州刺史王經白泰,雲姜維、夏侯霸欲三道向祁山、石營、金城,求進兵為翅,使涼州軍至枹罕,討蜀護軍向祁山。泰量賊勢終不能三道,且兵勢惡分,涼州未宜越境,報經:“審其定問,知所趣向,須東西勢合乃進。”時維等將數萬人至枹罕,趣狄道。泰敕經進屯狄道,須軍到,乃規取之。泰進軍陳倉。會經所統諸軍於故關與賊戰不利,經輒渡洮。泰以經不堅據狄道,必有他變。並遣五營在前,泰率諸軍繼之。經巳與維戰,大敗,以萬餘人還保狄道城,餘皆奔散。維乘勝圍狄道。
  • 7.    《三國志》:泰軍上邽,分兵守要,晨夜進前。鄧艾、胡奮、王秘亦到,即與艾、秘等分為三軍,進到隴西。艾等以為“王經精卒破衄於西,賊眾大盛,乘勝之兵既不可當,而將軍以烏合之卒,繼敗軍之後,將士失氣,隴右傾蕩。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壯士解其腕。’孫子曰:‘兵有所不擊,地有所不守。’蓋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故也。今隴右之害,過於蝮蛇,狄道之地,非徒不守之謂。姜維之兵,是所闢之鋒。不如割險自保,觀釁待弊,然後進救,此計之得者也。”
  • 8.    《三國志》:泰曰:“姜維提輕兵深入,正欲與我爭鋒原野,求一戰之利。王經當高壁深壘,挫其鋭氣。今乃與戰,使賊得計,走破王經,封之狄道。若維以戰克之威,進兵東向,據櫟陽積穀之實,放兵收降,招納羌、胡,東爭關、隴,傳檄四郡,此我之所惡也。而維以乘勝之兵,挫峻城之下,鋭氣之卒,屈力致命,攻守勢殊,客主不同。兵書雲‘脩櫓轒榅,三月乃成,拒堙三月而後已’。誠非輕軍遠入,維之詭謀倉卒所辦。縣軍遠僑,糧谷不繼,是我速進破賊之時也,所謂疾雷不及掩耳,自然之勢也。洮水帶其表,維等在其內,今乘高據勢,臨其項領,不戰必走。寇不可縱,圍不可久,君等何言如此?”遂進軍度高城嶺,潛行,夜至狄道東南高山上,多舉烽火,鳴鼓角。狄道城中將士見救者至,皆憤踴。
  • 9.    《三國志》:維始謂官救兵當須眾集乃發,而卒聞已至,謂有奇變宿謀,上下震懼。自軍之發隴西也,以山道深險,賊必設伏。泰詭從南道,維果三日施伏。定軍潛行,卒出其南。維乃緣山突至,泰與交戰,維退還。涼州軍從金城南至沃幹阪。泰與經共密期,當共向其還路,維等聞之,遂遁,城中將士得出。經嘆曰:“糧不至旬,向不應機,舉城屠裂,覆喪一州矣。”泰慰勞將士,前後遣還,更差軍守,並治城壘,還屯上邽。
  • 10.    《三國志》:初,泰聞經見圍,以州軍將士素皆一心,加得保城,非維所能卒傾。表上進軍晨夜速到還。眾議以經奔北,城不足自固,維若斷涼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據關、隴之險,敢能沒經軍而屠隴右。宜須大兵四集,乃致攻討。大將軍司馬文王曰:“昔諸葛亮常有此志,卒亦不能。事大謀遠,非維所任也。且城非倉卒所拔,而糧少為急,徵西速救,得上策矣。”泰每以一方有事,輒以虛聲擾動天下,故希簡白上事,驛書不過六百里。司馬文王語荀顗曰:“玄伯沈勇能斷,荷方伯之重,救將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簡上事,必能辦賊故也。都督大將,不當爾邪!”
  • 11.    《三國志》:後徵泰為尚書右僕射,典選舉,加侍中光祿大夫。吳大將孫峻出淮、泗。以泰為鎮軍將軍,假節都督淮北諸軍事,詔徐州監軍已下受泰節度。峻退,軍還,轉為左僕射。諸葛誕作亂壽春,司馬文王率六軍軍丘頭,泰總署行台。司馬景王、文王皆與泰親友,及沛國武陔亦與泰善。文王問陔曰:“玄伯何如其父司空也?”陔曰:“通雅博暢,能以天下聲教為己任者,不如也;明統簡至,立功立事,過之。”泰前後以功增邑二千六百户,賜子弟一人亭侯,二人關內侯。
  • 12.    《魏氏春秋》:帝之崩也,太傅司馬孚、尚書右僕射陳泰枕帝屍於股,號哭盡哀。時大將軍入于禁中,泰見之悲慟,大將軍亦對之泣,謂曰:“玄伯,其如我何?”泰曰:“獨有斬賈充,少可以謝天下耳。”大將軍久之曰:“卿更思其他。”泰曰:“豈可使泰復發後言。”遂嘔血薨。
  • 13.    幹寶《晉紀》:高貴鄉公之殺,司馬文王會朝臣謀其故。太常陳泰不至,使其舅荀顗召之。顗至,告以可否。泰曰:“世之論者,以泰方於舅,今舅不如泰也。”子弟內外鹹共逼之,垂涕而入。王待之曲室,謂曰:“玄伯,卿何以處我?”對曰:“誅賈充以謝天下。”文王曰:“為我更思其次。”泰曰:“泰言惟有進於此,不知其次。”文王乃不更言。
  • 14.    《晉書·卷三十三·石苞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6-03]
  • 15.    《三國志》:景元元年薨,追贈司空。諡曰穆侯。子恂嗣。恂薨,無嗣。弟温紹封。
  • 16.    《三國志》:鹹熙中開建五等,以泰著勳前朝,改封温為慎子。
  • 17.    《三國志·魏書·桓二陳徐衞盧傳第二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9-29]
  • 18.    《博物志》:太丘長陳寔、實子鴻臚紀、紀子司空羣、羣子泰四世,於漢、魏二朝並有重名,而其德漸漸小減,故時人為其語曰:“公慚卿,卿慚長。”
  • 19.    《先賢行狀》:大將軍何進遣屬吊祠,諡曰文範先生。
  • 20.    《陳氏譜》:諶孫佐,官至青州刺史。佐弟坦,廷尉。
  • 21.    《世説新語·方正第五》劉孝標註引《漢晉春秋》:漢晉春秋曰:「曹髦之薨,司馬昭聞之,自投於地曰:『天下謂我何?』於是召百官議其事。昭垂涕問陳泰曰:『何以居我?』泰曰:「公光輔數世,功蓋天下,謂當並跡古人,垂美於後,一旦有殺君之事,不亦惜乎!速斬賈充,猶可以自明也。』昭曰:『公閭不可得殺也,卿更思餘計。』泰厲聲曰:『意唯有進於此耳,餘無足委者也。』歸而自殺。」
  • 22.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桓二陳徐衞盧傳第二十二》:臣松之案本傳,泰不為太常,未詳幹寶所由知之。孫盛改易泰言,雖為小勝。然檢盛言諸所改易,皆非別有異聞,率更自以意制,多不如舊。凡記言之體,當使若出其口。辭勝而違實,固君子所不取,況復不勝而徒長虛妄哉?
  • 23.    《資治通鑑·卷第七十七》:昭入殿中,召羣臣會議。尚書左僕射陳泰不至,昭使其舅尚書荀顗召之,泰曰:“世之論者以泰方於舅,今舅不如泰也。”子弟內外鹹共逼之,乃入,見昭,悲慟。昭亦對之泣曰:“玄伯,卿何以處我?”泰曰:“獨有斬賈充,少可以謝天下耳。”昭久之曰:“卿更思其次。”泰曰:“泰言惟有進於此,不知其次。”昭乃不復更言。顗,彧之子也。
  • 24.    資治通鑑·卷第七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8-20]
  • 25.    《三國志》:(陳)泰字玄伯。
  • 26.    《資治通鑑》:(青龍四年)十二月,癸巳,潁陰靖侯陳羣卒。
  • 27.    《三國志》:景元元年薨,追贈司空。諡曰穆侯。
  • 28.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侍中許允、尚書陳泰説爽,使早自歸罪。爽於是遣允、泰詣宣王,歸罪請死,乃通宣王奏事。【幹寶晉書曰:桓範出赴爽,宣王謂蔣濟曰:"智囊往矣。"濟曰:"範則智矣,駑馬戀棧豆,爽必不能用也。"世語曰:宣王使許允、陳泰解語爽,蔣濟亦與書達宣王之旨,又使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謂爽,唯免官而已,以洛水為誓。爽信之,罷兵。】
  • 29.    《晉書 卷一 帝紀第一》:桓範果勸爽奉天子幸許昌,移檄徵天下兵。爽不能用,而夜遣侍中許允、尚書陳泰詣帝,觀望風旨。帝數其過失,事止免官。泰還以報爽勸之通奏。
  • 30.    《三國志 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十八年,與衞將軍姜維俱還成都。維議復出軍,唯翼廷爭,以為國小民勞,不宜黷武。維不聽,將翼等行,進翼位鎮南大將軍。維至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經眾死於洮水者以萬計。
  • 31.    《華陽國志·卷七》:十八年春,衞將軍維複議出征,徵西大將軍張翼廷爭,以國小不宜黷武,維不聽。夏,率車騎將軍夏侯霸及翼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數萬。
  • 32.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五年夏四月,大赦。五月,吳太傅諸葛恪圍合肥新城,詔太尉司馬孚拒之。【漢晉春秋曰:是時姜維亦出圍狄道。司馬景王問虞松曰:"今東西有事,二方皆急,而諸將意沮,若之何?"松曰:"昔周亞夫堅壁昌邑而吳楚自敗,事有似弱而強,或似強而弱,不可不察也。今恪悉其鋭眾,足以肆暴,而坐守新城,欲以致一戰耳。若攻城不拔,請戰不得,師老眾疲,勢將自走,諸將之不徑進,乃公之利也。姜維有重兵而縣軍應恪,投食我麥,非深根之寇也。且謂我併力於東,西方必虛,是以徑進。今若使關中諸軍倍道急赴,出其不意,殆將走矣。"景王曰:"善!"乃使郭淮、陳泰悉關中之眾,解狄道之圍;敕毌丘儉等案兵自守,以新城委吳。姜維聞淮進兵,軍食少,乃退屯隴西界。】秋七月,恪退還。
  • 33.    《三國志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魏雍州刺史陳泰解圍至洛門,維糧盡退還。
  • 34.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漢晉春秋曰:毌丘儉、王昶聞東軍敗,各燒屯走。朝議欲貶黜諸將,景王曰:"我不聽公休,以至於此。此我過也,諸將何罪?"悉原之。時司馬文王為監軍,統諸軍,唯削文王爵而已。是歲,雍州刺史陳泰求敕幷州併力討胡,景王從之。未集,而雁門、新興二郡以為將遠役,遂驚反。景王又謝朝士曰:"此我過也,非玄伯之責!"於是魏人愧悦,人思其報。】
  • 35.    《晉書 卷二 帝紀第二》:景元元年夏四月,天子覆命帝爵秩如前,又讓不受。天子既以帝三世宰輔,政非己出,情不能安,又慮廢辱,將臨軒召百僚而行放黜。五月戊子夜,使冗從僕射李昭等發甲於陵雲台,召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尚書王經,出懷中黃素詔示之,戒嚴俟旦。沈、業馳告於帝,帝召護軍賈充等為之備。天子知事泄,帥左右攻相府,稱有所討,敢有動者族誅。相府兵將止不敢戰,賈充叱諸將曰:"公畜養汝輩,正為今日耳!"太子舍人成濟抽戈犯蹕,刺之,刃出於背,天子崩於車中。
  • 36.    《世説新語箋疏 方正第五》:漢晉春秋曰:「曹髦之薨,司馬昭聞之,自投於地曰:『天下謂我何?』於是召百官議其事。昭垂涕問陳泰曰:『何以居我?』泰曰:「公光輔數世,功蓋天下,謂當並跡古人,垂美於後,一旦有殺君之事,不亦惜乎!速斬賈充,猶可以自明也。』昭曰:『公閭不可得殺也,卿更思餘計。』泰厲聲曰:『意唯有進於此耳,餘無足委者也。』歸而自殺。」
  • 37.    方正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08]
  • 38.    三國演義(第107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08]
  • 39.    三國演義(第111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08]
  • 40.    三國演義(第114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08]
  • 41.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11]
  • 42.    司馬師  .温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4-04-1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