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永根

(四川最美村醫)

鎖定
陳永根,成都市龍泉驛區山泉鎮紅花村衞生站醫生。一根枴杖,一個藥箱,一座大山,獨腿村醫陳永根在崎嶇的山路上走了33年。村民説,他是龍泉山的“最美村醫”。 [1] 
7歲時因為骨髓炎,陳永根左腿膝蓋以下被截肢。病痛的經歷讓他立志從醫,救人亦自醫。
1978年先在衞校學習了九個月醫學基礎之後,陳永根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山泉鎮紅花村。因為學醫時間尚短,年輕的陳永根還不具備獨立行醫資格,於是好學的他拜村裏的老中醫肖玉書為師,一學就是兩年。兩年裏,陳永根好學的名聲和精湛的技術在村民們中間廣為流傳,而兩年後再度走到村衞生所僅有十平方米的土坯房時,陳永根終於成為一名足以獨當一面的醫師,就此開啓了行醫紅花村30多年的人生之旅。 [2] 
中文名
陳永根
籍    貫
成都市龍泉驛區山泉鎮紅花村
畢業院校
龍泉衞生學校
職    業
醫生

陳永根人物介紹

陳永根醫生
陳永根醫生(9張)
陳永根是成都市龍泉驛區山泉鎮紅花村紅花村衞生站醫生。幼年時因骨髓炎,左腿被截肢。因為從小遭受病痛的折磨,長大後陳永根立志學醫。1981年,從龍泉衞生學校畢業後,20歲的陳永根回到家鄉,成為這裏的“獨腳村醫”。
紅花村位於龍泉山深處,村民居住分散,全村600多户1600多人分散居住在6平方千米範圍內。30多年來,陳永根拄着枴杖,一次次出診,走遍了村裏的每個角落,枴杖每年換一根。山路崎嶇,摔跤是常有的事。
最險一次發生在2014年年2月。那天夜裏,龍泉山大雪紛飛,陳永根突然接到電話,80歲的傅成芳老人肺氣腫復發。他二話沒説,抓起電筒,一瘸一拐地撲向冰冷漆黑的寒夜。走到半路,不小心一腳踩空,如果不是被樹樁擋住,將跌下深深的山溝。凌晨3點過,陳永根終於趕到患者家中。看見陳永根額頭的血斑和滿身的雪渣,患者一家人被感動得不能言語。
如今,村裏修好了公路。但對他來説,由於不能騎車,出診依然靠步行。
幾年前龍泉驛區一傢俬立醫院幾次請他到醫院坐中醫門診,他每次都婉言謝絕。在城裏當醫生的大姐退休了,邀約他開辦一傢俬人診所,他依然沒答應
33年來,紅花村衞生站從一間小小的泥瓦房,發展成幾十平米的標準化衞生站,醫療條件不斷完善。不變的是,陳永根每天拄着枴杖,從三里外的家到這裏上班,風雨無阻,從未間斷,他表示,如果有一天他真的走不動了,希望能有個年輕人來接班,我就放心了”。 [1] 

陳永根一根枴杖丈量18萬里路

“獨腿村醫”陳永根 “獨腿村醫”陳永根 [2]
紅花村位於龍泉山深處,村民居住分散,全村600多户1600多人,分散在6平方千米的範圍內,最遠的人家離村衞生站足有十多里地。一個健康的人走上這十多里地也需要一個半小時,更何況是身有殘疾的人,陳永根在這裏走上一趟就至少是3個半小時!可至今33年有餘,為了給村民看病,陳永根每週都會走上許多遭。
一位頭髮全白的老者,身着白大褂,拄着枴杖,揹着醫藥箱,在山路上蹣跚前行。紅花村長大的每個人心中都印着這樣一個背影。
30多年,陳永根拄着枴杖,一次次出診,走遍了村裏的每個角落,枴杖每年都要換一根。早年時,長時間的行走總是會把他拄杖的左手磨出大大的血泡,血泡破了時,總會疼得不敢再碰枴杖。可即使這樣,陳永根依然堅持出診,左手手掌就這樣被磨出了厚厚的老繭。
他放心不下病人,走村串户是幫助病人最直接的方式,所以他選擇了不停歇地行走。“只要村民還需要我,我就會不停地走下去”。陳永根習慣這樣説。
陳永根上了年紀,眼見着他已經漸漸變得不那麼靈便,不少村民不忍勞煩他出診,而選擇拖着病體自己前來衞生所看病。陳永根心存感念,但面對村裏280多個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這些難纏疾病的老人,他還是放心不下,定時都要走訪。而多年下來,病人們的病例陳永根都諳熟於心,他的大腦就是個紅花村村民的病歷檔案庫。
崎嶇的山路間行走,摔跤是常有的事。陳永根告訴記者,最險的一次發生在2014年2月。那天夜裏,龍泉山忽然下起了難得一見的大雪,陳永根突然接到電話,80歲的傅成芳老人肺氣腫復發。他聽説以後放下電話抓起電筒就一瘸一拐地衝入冰冷漆黑的寒夜。走到半路時,一不小心腳下踩空滾向山溝,要不是被樹樁擋住身體,一旦跌下深深的山溝就不知道還能不能撿回一條命。
在凌晨三點,陳永根頂着滿頭雪渣和滿臉傷痕趕到了患者家中。當時的情景讓患者一家感動得無法言語。
還有一位病人患有心臟病、慢支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多種難纏的疾病,身體的不適讓他幾乎失去了生活信心。陳永根為他中西藥結合日復一日地精心調理,逐漸讓他的健康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開始有了重新振作的信心。陳永根開心地告訴記者,這位病人依然健在,而且身體也健康很多。
陳永根這33年裏至少為7萬人次的村民看過病。行走路程超過18萬里。
紅花村修好了公路,但對不能騎車的陳永根來説,步行還是他的主要交通方式。“最遠的幾個組離村衞生站足有10多里遠,健康人走這10多里路至少也需要1個半小時,更何況一個腿腳不便的人。”村支書格外感慨。
寒來暑往,紅花村也在靜靜的發生着變化。舊日時時漏雨四面透風的土坯房衞生站如今變成了窗明几淨的80平米大瓦房,地磚牆面潔白如新。以前的手寫處方人工劃價也變成了電腦辦公自動劃價。衞生站的藥品也由醫藥公司統一配送,送貨上門。
伴隨着條件的改善,誘惑也尾隨而至。龍泉驛區一傢俬人醫院多次要陳永根坐診中醫門診,可面對優厚的條件他做出的選擇卻是一再拒絕。陳永根在城裏做醫生的大姐退休了,邀約他開辦一傢俬人診所,他依然沒有答應。顯然他始終不曾想放棄依賴他的病人們,更不曾放棄多年的執着——“只要村民還需要我,我就會不停地走下去”。
33年間,陳永根用蹣跚的行走詮釋着醫者救死扶傷的天職。中國青年網記者 任竟慧 [2] 

陳永根拒絕醫院邀請紮根鄉村

住在5組的94歲老人陳安縣患有高血壓,他是村上年齡最大的患者。每隔一段時間,陳永根 [3]  就會上門為他查血壓,給他送藥。去的路上,都是下坡路,差不多半個小時就可走到,可回來時,就要走上近兩個鐘頭。
在紅花村,陳安縣這樣的“重點關注”對象還有151個,他們都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人。不用翻病歷,陳永根對他們的情況也瞭如指掌。
對於一些家庭困難的老人,陳永根 [4]  常常為他們減免醫藥費,“村裏人掙錢不容易。”陳永根兩歲時,患上骨髓炎,父親抱着他四處求醫,幾乎花光了家裏所有的積蓄。這次的經歷,讓他失去了左小腿,也讓他深知村民們看病不易。
雖然對病人十分慷慨,哥哥陳永金卻很清楚,弟弟其實一個月的收入只有三四百元。即便如此,陳永根還是婉言拒絕了龍泉驛區一傢俬人醫院的多次邀請。他説,“我的名字裏有個‘根’字,我要永遠紮根在這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