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永康

(水稻栽培專家)

鎖定
陳永康(1907年4月6日-1985年3月9日),水稻栽培專家,全國勞動模範,上海市松江縣人。讀過三年私塾,從一個農民成長為著名的全國勞動模範,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他在實踐的基礎上選育出水稻良種老來青,建立了水稻葉色“三黑三黃”看苗診斷技術和一套綜合的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體系。自50年代起,在江蘇以及長江中、下游各主要稻區建立基地和“樣板田”,以點帶面,層層推廣他的先進技術,對提高水稻大面積生產的精耕細作水平和實現高產穩產,起了重大作用,對中國水稻生產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曾多次參加國際國內的水稻學術討論會,先後發表了大量的有關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著作和論文,其中《陳永康水稻高產栽培經驗》一書留傳較廣。
陳永康曾任一、二、三、四、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共十一大代表;中共第四屆江蘇省委員會委員、五屆江蘇省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約研究員,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江蘇省科協副主席,農牧漁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等職。 [5] 
中文名
陳永康
別    名
乳名友生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7年4月6日
逝世日期
1985年3月9日
職    業
水稻學家
出生地
江蘇松江(今屬上海市)
性    別

陳永康人物簡介

陳永康 [1]  (1907年4月6日-1985年3月9日),乳名友生,江蘇松江(今屬上海市)人。13歲即下田幹活,40年代摸索出“一穗傳”水稻選種方法,創畝產500公斤紀錄。1951年,首創全國單季晚稻畝產達716.5公斤,被評為華東和全國水稻豐產模範,並推廣他的水稻豐產經驗。1952年3月,獲中央人民政府授予“農業愛國豐產模範”的獎狀 [2]  ;中央文化部電影局和上海科技製片廠還實地拍攝他的豐產經驗。

陳永康主要事蹟

1952年2月,聯合7户農民辦起陳永康互助組。1953年4月,又聯合周圍21個互助組,成立聯民生產初級合作社。1954年6月,參加中國共產黨。1956年,組織高級生產合作社,任主任。1957年11月,在蘇州召開的全國水稻豐產科學技術交流會上,提出了他多年摸索總結出來的水稻“三黑三黃”看苗診斷的系統經驗。會後,被聘為中國農科院作物育種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並出版《陳永康水稻栽培經驗》一書。培育的水稻良種“老來青”被全國22個省市及15個國家引種。
1964年8月,出席有44個國家和地區科學家參加的北京國際科學討論會,會上,宣讀了和其他3位科學家署名的《晚稻看苗診斷和栽培措施的研究》學術論文。次年,獲得國務院頒發的科學獎。
70年代後期,致力於研究雙季稻、三熟制和雜交水稻的高產規律以及栽培技術,在試驗田裏創出麥稻三熟畝產1526.5斤的成績。1978年4月,為由江蘇省農科院牽頭撰寫的《陳永康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總結》,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翌年,國務院授予他“全國勞動模範”的稱號 [2] 
先後擔任江蘇省農科院副院長,省第二、三屆科協副主席、省第四、五屆農學會副理事長;全國農學會第四屆顧問,為國家科技委員會農業組組長和國家農業部技術委員會委員。還先後被選為江蘇省第一、二、三、五、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省五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共江蘇省第一、六、七屆代表大會代表,省六屆委員會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四、六屆人民代表,全國六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和中共第十一屆代表大會代表。 [3] 

陳永康人物事蹟

陳永康是我國著名的水稻學家,全國勞動模範,1907年出生於江蘇松江。50年代,陳永康身為蘇南區的農民,用“一穗傳”的方法選育出單季晚粳稻良種“老來青”,大面積畝產達500公斤,在太湖地區成為水稻當家品種。1951年,他種植的水稻產量最高達一畝716,5公斤,超過一般產量1倍以上,創造了當時華東地區水稻單位面積產量最高記錄。1952年3月,他作為水稻豐產模範受到國家農業部頒令獎勵。1956年,“老來青” 晚粳稻良種標本120箱被送往蘇聯、印度、緬甸、日本等15個國家展覽。陳永康在實踐中總結出落谷稀勻、合式秧田、適時擱田、乾濕水漿管理等一整套綜合栽培技術。1958年10月,陳永康被聘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同年11月,在蘇州召開的全國水稻豐產科學技術交流會上,又被聘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栽培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60年代初,陳永康與江蘇省內外的作物栽培、土壤肥料、農業氣象和植物保護等學科的專家一起,從理論上探明瞭水稻葉色黑黃變化的生理基礎及其在產量形成中的作用,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水稻高產理論”。1964年,在亞、非、拉美和大洋洲44個國家參加的北京國際科學討論會上,他與同仁聯合發表了《晚粳稻高產的看苗診斷和栽培措施研究》學術論文,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關注,獲得了很高的評價。
陳永康的水稻高產技術自50年代即在江蘇全省以及長江中下游主要稻區大面積推廣。1955年,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到他所在的松江縣聯民農業生產合作社拍攝科學教育片《培育壯秧》。尤其是60年代,中共江蘇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太湖地區建立基地和樣板,以點帶面,層層推廣,陳永康水稻高產技術應用面積達700萬公頃,創造的經濟價值達數十億元。陳永康對提高大面積水稻生產的精耕細作水平和實現高產穩產起了重大作用,對中國栽培技術科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是農業科技工作者的楷模,是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的典範。1978年,他的科研成果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陳永康是一位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農民科學家,1954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曾任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共江蘇省第四屆委員會委員、江蘇省農科院研究員、副院長、黨組成員。陳永康艱苦樸素、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活到老、學到老,勇於探索,不斷進取。1978年,他種植2。95畝麥、稻、稻三熟制試驗田,創造了平均畝產1526。5公斤的高產紀錄。陳永康年逾古稀仍親自下田操作、下鄉傳授技術,參加科學試驗,直到生命最後一息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