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桂棣

鎖定
陳桂棣(1942年11月~),安徽懷遠人。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合肥市作家協會主席,文學創作一級。代表作品《悲劇的誕生》《淮河的警告》《中國農民調查》。曾獲首屆魯迅文學獎人民文學獎和當代文學獎。
中文名
陳桂棣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安徽懷遠
出生日期
1942年11月
職    業
專業作家
主要成就
首屆魯迅文學獎
人民文學獎

陳桂棣人物生平

陳桂棣 陳桂棣
1959年,開始發表作品。 [1] 
1966年,畢業於蚌埠柴油機機械學校鑄造專科班。 [1] 
1962年,參加工作,歷任蚌埠市交通局職工學校語文教師,合肥手扶拖拉機廠工人、廠報主編,合肥市文工團、通訊社、希望雜誌社編輯、記者,合肥市作協主席。 [1] 
1971年~1978年,先後在合肥市文工團做編劇,在合肥報社和安徽省出版局做文學編輯,參加國家水利部及安徽省委宣傳部組織的寫作組;
1978年6月,調入合肥市文聯。 [2] 
1986年10月,從事專業文學創作。 [2] 
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 
1993年,與吳春桃婚後不久,陳桂棣就推出了自己“轉軌”後的第一篇報告文學《悲劇的誕生》,接下來一發而不可收,並以《淮河的警告》而獲得首屆魯迅文學獎。陳桂棣認為,直面現實的報告文學無疑更有助於人們認識這個社會,認識改革中的一些矛盾和問題。 [3] 
2000年10月1日開始,陳桂棣吳春桃夫婦走遍安徽農村。2003年,22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農民調查》在《當代》刊發。《中國農民調查》用文學方式記述了農村税費改革的起因與推行的全過程,內容多是“禁區”和第一次披露的幕後新聞,所涉及的人物上至中央領導、省市地方大員,下至農村基層幹部、廣大農民,絕大多數都點出了真名實姓。 [4] 
2004年2月14日,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面對面》專訪陳桂棣吳春桃:調查中國農民。 [5-6] 
2005年10月3日,美國《時代週刊》亞洲版挑選2005年度亞洲英雄人物,陳桂棣吳春桃夫婦上榜。 [7] 
2009年10月13日,攜新作《小崗村的故事》出席法蘭克福書展。 [8-9] 
2013年12月28日,作家陳桂棣、吳春桃夫婦在單向街書店舉行《南下北上求學記》讀者見面會,現場兩位作家分享兒子求學經歷,講述這些年來有關學校、教育的調研感悟。 [10] 

陳桂棣出版著作

陳桂棣長篇小説

【1】《掙脱十字架的耶穌》,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年 [11] 
【2】《共和國警長》,華復出版社,1987年 [12] 
【3】《裸者》,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
海濱裸體浴場的一幅幅景觀,構成了社會人生百態的全景圖畫。潮州一起特大刑事案,牽出了兇殺、復仇、詐騙、強姦等等一連串的駭人聽聞的犯罪案。捲進這連環案的各層人物之間的複雜糾葛和意態情緒展示了一場浩劫所造成的偏轉的生活軌跡。 [13] 

陳桂棣中篇小説

陳桂棣報告文學集

《五月的微笑》

陳桂棣長篇報告文學

【1】《主人》(與張鍥合著),工人出版社,1985年
反映安徽合肥無線電一廠實行改革的過程。 [14] 
【2】《不死的土地》
【3】《悲劇的誕生
【4】《淮河的警告》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2005年 [15] 
【5】《民間包公》
【6】《雙輪霸業》
【7】《中國農民調查》,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16]  台灣大地出版社,2005年 [17] 
本書是一部透視中國農民問題的長篇報告文學,反映了當前農民的生存狀態,披露了曾驚動中央的幾起重大涉農案件,揭示了農民負擔過重的種種原因,展現了農村税費改革的艱難曲折過程。 [16]  作家陳桂棣、春桃夫婦耗時三年,遍訪安徽鄉村,終於完成長篇報告文學《中國農民調查》。“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為寫這部作品,兩位作家收集的材料和廢棄的手稿幾近等身,歷盡難以想像的艱難曲折。在這部作品中,他們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文學使命感,對中國農民生存現狀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調查,在對農民命運的敍述過程中,作家也一次次經歷着心靈的震撼,文字中傾注了自己真摯的情感。《中國農民調查》作為重頭稿刊發在2003年第6期《當代》頭條。 [18] 
【8】《民憤:中國當代農民生存狀況生動形象的真實報告!》,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19-20] 
"長篇紀實·中國農民調查之二姐妺篇"
【9】《包公遺骨記》,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21]  台灣究竟出版社,2007年 [22] 
本書是包公的遺骨悽然流浪的故事,包括:關於的包公墓的三個傳説、恩生女、一個真實的包公、包夫人的一大失誤、六座無名墓等。
【10】《小崗村的故事》,華文出版社,2009年 [23] 
【11】《中國農民調查之小崗村的故事》,台灣發言權出版社,2009年 [24] 
【12】《中國農民調查之等待判決》,台灣發言權出版社,2009年 [25] 
【13】《調查背後》,武漢出版社,2010年
本書精選了兩位作家的6部作品,包括:失憶的萬佛湖、珍珠城公案、民間包公、淮河的警告、走進中國農民、風雨包公墓。 [26] 
【14】《尋找大別山》,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 [27]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揭示中國教育體制弊病已成民族之痛的反思力作。小明原是一個聰慧好學的孩子,為讓他受到良好的教育,作家夫妻為他三易其家,三次轉學,轉入了市重點小學,“王牌學校”也是徒有其名,校長腐敗墮落,老師打罵學生,學生不堪重負,小明最後成了厭學的孩子;為讓小明走出噩夢,他們又遠赴天津購買“藍印户口”,殊不知想當“藍印學生”也是望梅止渴。 [28] 
【16】《走近文明》

陳桂棣其他作品

散文集《相思草》;電影文學劇本《逃犯》《零點行動》;電視藝術片撰稿《魂系大別山》;廣播劇劇本《天上多了一顆星》

陳桂棣榮譽成就

主人》《民間包公》《淮河的警告》分獲三屆《當代》文學獎 [1] 
淮河的警告》獲首屆《中華文學》獎、首屆魯迅文學獎 [1] 

陳桂棣爭議書籍

2004年,因內容涉及安徽相關問題,作者及人民文學出版社曾被安徽籍在任官員起訴名譽侵權。此書還披露原安徽副省長倪發科在擔任南陵縣委副書記時,欺騙朱鎔基總理的舊事,因此一度洛陽紙貴,“幹部羣眾看到後,議論很多。”前述地委離休老幹部回憶。出於對倪發科的愛護,他寄了一本給倪,並附了一封信。“他給我回電話表示了謝意,解釋説,有這個事,但不全是書裏寫的那樣,自己的介入沒那麼深。”這位老幹部回憶。 [29] 
2004年10月02日,《中國農民調查》獲得由國際Lettre文化雜誌所主辦的尤里西斯國際報道文學獎。 [30-31] 
遭國務院前總理朱鎔基批駁
2011年4月22日,國務院前總理朱鎔基出席清華百年校慶座談會上,除了帶來一摞自己的書,還特別帶來一本《中國農民調查》。 [32] 
朱鎔基把《中國農民調查》拿在手裏,舉起,説:“我還要送書,這本書是2003年我剛下台不當國務院總理的時候出版的。書裏集中攻擊我的税收政策。説分税制把農民搞得很窮,因為中央財政把錢收上來了,農民越來越窮。” [32] 
“這本書出來後非常熱銷,在新華書店,立一個書櫃在那裏,後面排場隊,這邊發錢、發錢.......”,朱鎔基一邊説,一邊用手比劃遞書和收錢的動作,然後忽而頓了一下,糾正道,“是發書。”現場觀眾大笑。 [32] 
朱鎔基接着説,“我覺得這是很可悲的事。這本書03年出版,04年就得了尤利西斯文學獎,大家知道這個尤利西斯獎嗎,專門鼓勵異見分子的。06年德國總理默克爾訪問中國的時候,在使館接見了這兩位作者。外國人捧,我們就要捧嗎?外國是想推翻你的。” [32] 
“最開始不是這一本,印了多次了,書皮顏色都換了,我要找最開始那本,找不着了,看到有這一本就帶來了。推薦這本書,對照着我的書看一看,看看是不是分税制把農民搞窮了。”朱鎔基指了指手裏的《中國農民調查》繼續説道,顯得有些生氣。 [32] 
朱鎔基還表示,希望在場師生,對比看過後,寫一寫心得體會,“要有批判意識,用事實對比書中的內容。” [32] 
《鳳凰週刊》記者發現,事後有學生在網絡微博發佈隻言片語後,數家媒體據此誤讀為朱鎔基正面推薦了《中國農民調查》一書,並以“朱鎔基推薦禁書”為題在網絡上廣為傳播。 [3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