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本益

鎖定
陳本益, [1]  1944年5月生,男,漢族,重慶人,民盟盟員。
中文名
陳本益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44年5月
職    業
教師
出生地
重慶
性    別

陳本益人物經歷

1968年畢業於四川外語學院英語系,1983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87年----1988年在英國劍橋大學英文系訪學。從1983年起在西南大學漢語言文學系任教,1991年任西南大學國際教育與交流中心副主任,1993—1997年任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副所長,1996年評聘為教授。現為重慶市首屆學科帶頭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博士生導師(美學)、碩士生導師(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2] 

陳本益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中外詩歌和中外詩學研究。 [2] 

陳本益主講課程

講授中外詩歌比較文化研究、西方現代文論與哲學、中國現代詩律等課程。 [2] 

陳本益主要貢獻

陳本益主持項目

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中外抒情詩比較研究”,批准號03BWW007,經費7萬元(2003年)
2、重慶市重點學科基地詩學研究中心項目“中外詩學疑難問題研究”,批准號05JWSK,經費4萬元(2005年) [2] 
 

陳本益科研論文

1、伽達默爾的哲學解釋學簡論(《浙江學刊》2003年第1期)
2、林庚的“半逗律”論和“典型詩行”論評析(《當代文壇》2003年第1期)
3、漢語詩歌句式構成和演變的規律(《南昌大學學報》2003年2期)
4、俄國形式主義文學批評論的美學基礎(《東南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5、俄國形式主義文學本質論的美學基礎(《浙江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6、論文藝創作的精神實踐本質(《文藝理論研究》2003年第6期)
7、用存在去解釋和對存在的解釋——海德格爾存在論文藝觀和解釋學文藝觀的相互依存性(《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8、新批評派的對立調和思想及其來源(《四川大學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9、初創期新詩發展的兩種趨勢(《南昌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10、耶魯學派的文學解構主義理論和實踐(《東南大學學報》2004第3期)
11、西方抒情詩的情感特性和題材特性——兼與中國古代抒情詩的有關情況比較(《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第4期)
12、西亞南亞三種抒情詩的題材比較(《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4第5期)
13、郭沫若的“內在韻律論”簡評(《南昌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14、索緒爾語言學對西方現代思想的影響綜論(載論文集《索緒爾研究在中國》,商務印書館,2005年)
15、格律體新詩的節奏調子(《蘭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16、漢語詩歌節奏的特點——兼與英語詩歌節奏的特點比較(《湘潭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6年第6期全文轉載)
17、釋德里達的“原初書寫”概念(《外國文學》2006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6年第12期全文轉載)
18、英伽頓的現象學文論體系及其哲學基礎(《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19、早期格律體新詩的兩種體式(《學術論壇》2006年第11期)
20、何其芳現代格律詩論的三個要點評析(《福建論壇》2006年第12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3期全文轉載)
21、漢語詩歌形式的“細胞”(《中國文學研究》2007年第1期)
22、古代雜言詩的調子(《西北民族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23、審美知覺的特性:知覺即想象(《西南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24、論赫斯的現代形式的傳統解釋學觀點(《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8年第5期全文轉載)
25、艾略特影響新批評派的兩個文學思想及其來源(《福建論壇》2008年第5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