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景亮

(清朝官吏)

鎖定
陳景亮(1810年-1884年),字孔輔,號弼夫,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刑部尚書陳若霖之子,末代皇帝溥儀老師陳寶琛祖父。道光二十年(1840),應順天府試,為北闈第一名,賜進士出身,歷任兵部員外郎、糧道、鹽運使、按察使、布政使等。任上吏才精敏,治政清廉,馭軍嚴整,信賞必罰,後以足疾告歸,在文儒坊營宅。 [2] 
孔輔
弼夫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地
閩縣螺洲鄉
出生日期
1810年
逝世日期
1884年
本    名
陳景亮

陳景亮人物生平

陳景亮是閩縣螺洲鄉(今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店前村)人,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生。
道光二十年(1840年),陳景亮以兵部候補主事,應順天鄉試中式。景亮不輔權貴,秉公執法,因之升員外郎,任坐糧廳,擢陝西糧道,署臬司、三藩司。咸豐二年(1852年),武昌被圍,巡撫會各司道商議防堵,但無人肯去,景亮挺身而出,領2000官兵毅然奉命,馳援羅遵殿。羅感激涕零説:“我與陳某人素未謀面,卻能破格相救,感人至深。”景亮曾與諸將校相約:“出戰緝匪之事,你們負責;轉餉敍功之事,我負責。假使轉餉貽誤軍機,可聲討我的罪責;遇到敵人不力作戰,碰到土匪不敢緝捕,惟有據實參處。”部將不敢不努力拼殺。景亮治軍嚴明,有一次某營兵牧馬,馬吃了稻苗,景亮馬上追究責任,把牧馬兵打了40大板。在軍隊裏,景亮又捐資辦“商南藥店”,官兵患病,按他的手券取藥,使官兵無患病之憂。
景亮曾任山東運使,值河決,蘭儀引地皆被浸淹,鹽務大壞。景亮借錢給鹽商,讓他們修理場灶灘地,恢復鹽業。永阜有鹽場缺額,鹽商請援,要借長蘆鹽(今河南滄縣)。景亮認為借隔省鹽,運費貴,不如借本省鹽,即以黃家岡場等諸場之餘,補一場之缺。咸豐六年、七年、八年,山東鹽引暢銷,納税銀270餘萬,皆景亮之功。景亮在臬司時,奉行“除莠才能安良政策”,嚴治盜匪,但他對百姓寬懷為政。有一次景亮擒獲盜匪朱伯玉等人,並獲一花名冊。景亮殺了朱後,卻當眾燒燬花名冊,説:“姑寬脅從,速宜革心,倘不悛,必按名捕殺”。網開一面,救了許多人。
咸豐十年(1860年),景亮升雲南藩司。光緒十年(1884年)病逝,年74歲。

陳景亮親屬成員

父輩:陳景亮父陳若霖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進士,當年的林則徐特別崇敬陳若霖,自稱是陳若霖的“門下士”。
子輩:陳景亮子陳承裘為清咸豐二年(1852年)進士。
孫輩:陳寶琛、陳寶瑨、陳寶璐、陳寶琦、陳寶瑄、陳寶璜。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