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昌標

鎖定
陳昌標(1901—1941),名範予,筆名範庸、範宇、萬雨、樂我等,浙江諸暨連湖人。 [1] 
中文名
陳昌標
逝世日期
1951年
出生地
福建省連江縣敖江區山亭鄉
性    別

目錄

陳昌標個人經歷

1918年,陳昌標在諸暨樂安高小畢業後,即考入杭州浙江第一師範學校。在校期間,他與馮雪峯、柔石等創建晨光社,與宣中華、施存統等創辦浙江第一張工人報紙《曲江工潮》,並繼魏金枝後任該報主編。畢業後,陳昌標先後在浙江慈溪、杭州和上海、南京等地執教。1926年,他赴福建廈門任《民鍾日報》編輯。是年9月4日,魯迅抵廈門,應聘在廈門大學畢業任教,兩人開始往還。魯迅指導廈大學生創辦的《鼓浪》週刊,即附於該報刊出。陳昌標為探討中國社會改革和農村土地問題,曾譯載德國、奧地利、法國、英國、意大利等國關於“土地革命運動”的許多文章,也引起魯迅的關注。廈門大學當局的所作所為,為魯迅所不滿,他決定辭職到廣州中山大學工作。而在廈大學生中傳言此與學校腐敗有關,掀起要求改革的運動。校方在挽留魯迅的同時,又推説這是胡適派與魯迅派相互排斥的緣故。陳昌標編輯的《民鍾日報》據此作了報道。魯迅、林語堂等對此公開澄清後,《民鍾日報》遂作東,於1月8日晚為魯迅餞行,同時邀請所謂“胡適派”與“魯迅派”人士參加,以期消釋前嫌。魯迅在《日記》中涉及陳昌標就是這件事。翌年,陳昌標到上海勞動大學任教,公開講授《社會主義史》、《社會問題》等課程,勇敢地揭示“社會里出現人吃人現象,是私有制的結果”。1930年,他曾任福建泉州平民中學校長,倡導平民教育。1932年春,陳昌標復赴上海任立達學園農村教育科主任,提出農村教育旨在培養“耕、讀、奉公”的農民,作為改造農村的基礎;倡導青年學生“到農村去,創造萬人的福利,用我們的全力擊起農村改造的洪鐘”。這種教育思想和舉措是難能可貴的。其時,身患重病的陳昌標還寫信鼓勵青年朋友:“燃燒自己,不斷地發着光和熱,用這光和熱,完成人的事業”,他的這一名言當時廣為傳誦。1941年2月15 Et因病逝世後,摯友巴金特撰《悼範兄》一文,説:“別人把崇高的理想用來做成自己頭頂上的圓光的時候,你卻默默地在打算怎樣為它工作,為它犧牲。”陳昌標雖英年早逝,但留下許多著譯,如著作《新宇宙觀》、《科學與人生》、《宇宙的雕琢》和《生長的研究》,譯作《達爾文》、《科學方法與精華》等。 [1] 
參考資料
  • 1.    紹興魯迅紀念館,紹興市魯迅研究中心編,紹興魯迅研究 2008,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09,第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