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懿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化學家)

鎖定
陳懿,1933年4月11日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物理化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1] 
陳懿於1955年從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79年至1981年被選派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化工系做訪問學者;1996年至1997年擔任南京大學代校長 [10]  ;1997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7]  ;2014年獲得中國催化成就獎;2020年當選為中國化學會首屆會士 [3] 
陳懿主要從事物理化學,多相催化作用的教學和研究 [2] 
中文名
陳懿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福建福州
出生日期
1933年4月11日
畢業院校
南京大學
職    業
教學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穆斯堡爾譜學基礎和應用》
主要成就
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懿人物經歷

陳懿 院士
陳懿 院士(6張)
1933年4月11日,陳懿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
1951年,考入南京大學化學系(現南京工業大學)。
1955年,從南京大學化學系膠體化學專業畢業,並留校任教,隨即參加物理化學課程和實驗的教學。
1957年,參加李方訓教授主持的熱力學經典名著的讀書討論和有關電解質溶液的研究工作,在傅獻彩教授指導下學習了Noyes and Sherill的《物理化學原理》。
1979年8月—1981年,被選派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化工系訪問學者。
1983年,戴安邦先生舉薦陳懿接任南京大學化學系系主任。
1988年,應南京大學校長曲欽嶽院士的邀請擔任副校長一職 [12] 
1996年—1997年,擔任南京大學代校長 [10] 
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9] 

陳懿主要成就

陳懿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陳懿對不同價型氧化物在一些常用氧化物載體上的分散做出定量描述,提出考慮被分散物種本徵性質和載體表面結構的嵌入模型, 對多種非晶態合金催化劑和低維納米材料化學制備的反應機理進行研究,闡明製備條件和產物的結構和性能之間的關聯,為了解相關催化劑和材料的結構與性能間的關係及其科學設計提供了參考依據。聯合有關同志倡導介觀化學研究以及高校與產業部門的合作,所組建的介觀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南京大學—中石化上海石化院催化材料與技術聯合實驗室多年來在研究“從下而上”地合成介觀結構材料及其在催化和多種功能材料中的應用、在理論和實驗的結合、化學和工程的結合等方面進行探索,取得良好進展 [1] 
  • 學術論著
截至2014年10月,陳懿先後發表研究論文約四百篇,專著有《物理化學》《物理化學簡明教程》及《穆斯堡爾譜學基礎和應用》等 [1] 
  •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14年10月,陳懿先後獲得省部科技獎勵五項,中國國內外發明專利授權三十件 [1]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78年
穆斯堡爾譜儀及其應用
全國科學大會獎狀
1978年
C9—2中温變換催化劑的研製
全國科學大會獎狀
1988年
摸擬貴重教學儀器教學軟件系列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五)
1991年
多相催化研究中穆斯堡爾譜學的應用
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1999年
新型無機多孔材料—層柱金屬氧化物的製備和表徵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四)
2000年
納米非晶合金催化劑的化學制備、表徵及性能研究
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2001年
氧化物與載體相互作用研究—嵌入模型
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8] 

陳懿人才培養

  • 教育思想
陳懿認為:“我們無法一直規定學生的科研項目,更無法決定他們未來的發展道路。我們能做的就是嚴格要求,所謂‘愛之深,求之甚’,只有以高標準要求學生,才能更好地讓他們成長成材。”陳懿始終主張每個階段都有該做的事情,每個階段都要腳踏實地把事情做好,老師則要做好學生各個階段的引路人。“本科階段是學生一生中長身體、漲知識、世界觀形成的最關鍵時期,有些習慣和理念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這個階段就是要‘重教學’,讓學生把基礎打好,將來才有可能在多變的社會中應對自如。研究生則是在探索未知中學習,在這個階段,大量的教學活動是通過科研進行的,在培養人的過程中經常會同時產出成果,做到‘教學科研並行’。”陳懿認為,本科生拓寬學科領域、適量參加科研,研究生則要防止“只見論文不見人”,在設置高層次基礎性課程上下功夫,因材施教,真正做到各盡其能、各得其所 [6] 
  • 教育成果獎勵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92年
穆斯堡爾譜學基礎和應用
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二等獎(排名第二)

陳懿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1年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996年
江蘇省優秀學科帶頭人

1997年
2005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4年
中國化學會催化委員會 [5] 
2020年
中國化學會首屆會士
中國化學會 [3] 
2020年
終身成就獎

陳懿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00年—2005年
《催化學報(Journal of Catalysis)》編委
1997年—2002年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化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1995年—2000年
教育部高等學校化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1995年—1998年
中國化學會第二十四屆理事長 [4] 
1992年—2000年
國際催化協會中國理事

陳懿人物評價

陳懿對教學,他嚴謹,高標準嚴要求,始終視“立德樹人”為大學教育的首要任務;對行政工作,他投入,承前啓後、求實出新,為學校發展盡力盡心;對科研,他勤奮,不急功近利,注重開拓創新,一個個持燈鑽研的深夜成就了今日的累累碩果;作為先驅,他團結同輩,提攜後學,他認為,社會發展不僅需要“江山代有才人出”,還需要“一代更比一代強”,對年青人,要嚴格要求,挑重擔、早登台,向更高更遠處進發 [6] (《南京大學報》評)
陳懿為促進中國催化領域的國際交流和合作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12] (南京大學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