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名
- 陳忱
- 字
- 遐心,敬夫
- 號
- 雁宕山樵、默容居士
- 所處時代
- 明末清初
- 民族族羣
- 漢
陳忱人物簡介
編輯陳忱,自幼博覽羣書,經史之外,稗説野乘,無不涉獵,又好作詩文,引用典故,如數家珍,而筆端常有一股不平之氣。年輕時,曾寄居野寺,“篝燈夜讀,情與境會,輒動吟機,眠餐不廢者三年”,後出遊福建、兩廣、湖南,“凡四易星霜”。明亡後,“絕意仕進,遁跡林泉,優遊文酒,角巾方袍,時往來於五湖三泖之間”。曾與顧炎武、歸莊、顧樵等40餘人組織驚隱詩社,以民族氣節相激勵。他在《閲羅隱詩》中,以唐末詩人羅隱依附錢鏐而不免降於朱温一事,譏諷南明抗清不終的人。陳忱一生貧困潦倒,後來竟至以賣卜自給,而“窮餓以終”。
陳忱主要著作
編輯《水滸後傳》
[1]
8卷40回,署為“古宋遺民著,雁宕山樵評”,現存最早的康熙甲辰(1664)本內封上刻有“元人遺本”,下有一段文字:“宋遺民不知何許人,大約與施(耐庵)、羅(貫中)同時,特姓名弗傳,故其書亦湮沒不彰耳……”其實“古宋遺民”、“元人遺本”都是託詞,俞樾據沈登瀛《南潯備志》考定為陳忱所作。據該書第一回序詩中“千秋萬世恨無極,白髮孤燈續舊編”句推斷,此書應為他晚年的“泄憤之書”。原書八卷四十回,後蔡元放析為十卷,每卷四回,略作修訂,遂為流行之本。《水滸後傳》是鋪衍《水滸傳》故事的。敍梁山好漢李俊、阮小七等32人因貪官污吏橫行,又窮治“梁山餘黨”,所以在登雲山,飲馬川重新聚義,他們處死了蔡京、高俅、童貫等奸臣,並奮起抗禦南侵金兵,後又渡海至暹羅建立王業,但仍繫心南宋朝廷安危,不忘復國之志。此書情節多傍依120回《水滸傳》而再加構撰,並出現了梁山後輩花逢春、呼延鈺等新的形象,主要人物李俊、阮小七、燕青等性格亦有發展。書中寫李俊立國海島,顯系影射鄭成功擁兵台灣抗清之事。陳忱的友人魏耕,就因被指控為“通海案”的主謀,於康熙元年(1662)被斬。《水滸後傳》託名“古來遺民”,既暗寓了作者的民族立場,也是為逃避清初慘酷的“文字獄”的淫威。 書中突出了北宋末年的政治腐敗及金兵南侵暴行,明顯地寄寓着作者對明亡教訓的總結及亡國隱痛。小説結尾寫李俊領兵救駕,接受宋高宗賜封,表現出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忠君思想。《水滸後傳》在藝術上也繼承了《水滸傳》的傳統。書中描寫好漢們與貪官惡霸等的鬥爭,有許多精彩動人的情節。如京劇《打漁殺家》的故事,就取材於書中第九、十兩回。人物形象的刻畫,也較飽滿、鮮明。幾個主要人物,都能保持《水滸傳》中的性格形象,有的還有所發展。小説語言也多汲取民間口語,活潑生動,曉暢通俗。 清初有坊間本,乾隆時有蔡元放評本。1924年有亞東圖書館排印本。近年有標點通行本。
陳忱另有《雁宕雜著》、《雁宕詩集》 2卷及《續廿一史彈詞》、曲本《痴世界》等,今都已不存。周慶雲《潯溪詩徵》卷五收陳忱詩作106首。
陳忱出版圖書
編輯陳忱詩集自敍
編輯出自《東池初集敍》
崇禎甲戌,予年甫二十,潛居南潯野寺。寺面平林,枕古墓,蕭條曠莽。篝燈夜讀,情與境會,輒動吟機。眠餐不廢者三年,茫然無得也。因自唸曰荒僻寡聞,而徒面壁無益,遂決策浪遊。歷豫章,經八閩,窮東西兩粵,復假道於楚,探三湘九澤,涉大江而歸。凡四易星霜,跋涉數千裏。而其間逢名山大川,不無少有感發。至於結納邂逅以詩自名其家者不可更僕。究其源委,不無甚異也,為之撫然。適膺時難,閉門掃軌者垂二紀,竟成皤皤貧叟,又苦病耳聾,須畫字,欲焚筆硯,舉世棄絕。乃湯子海林不擯斥,時得泛遊。湯子至性過人,讀書學道,負經世之才,而不遵養時晦,日事吟詠。築堂池上,以納遙山之翠,非其徒侶莫得窺其藩籬。庚子上巳後五日,木芍藥盛開池畔,遂集西溪幻公諸子晏笑終日,各賦近體以紀清遊。予 始悟詩之不可無勝情也,向之屏居索處與夫遊覽泛愛皆無逗於機而移我情。今草堂非甲於天下名區,而空洞瀟灑足以寤歌。二三子豈過於四方賢豪?而無黃茅白葦習俗可蹈。故古人之盛事不乏,而蘭亭竹林風流藴藉之可傳者,不復寥寥。予安得復如曩時摛詞拾句,日從諸君子後,慮未竟之志,而回首三十年,茫茫隔世也。雖然世有湯子,地有草堂,所謂出門無至友,動即到君家矣。
默容居士陳忱題。
陳忱代表詩作
編輯【嘆燕】
春歸林木古興嗟,燕語斜陽立淺沙。
休説舊時王與謝,尋常百姓亦無家。
【閲羅隱詩】
餘杭山水役精魂,末世才人眼界昏。
憔悴感恩依尚父,可憐尚父事朱温。
- 參考資料
-
- 1. 水滸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