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志明

(中山大學特聘教授)

鎖定
陳志明(Tan Chee-Beng),男,1950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學士,人類學家與東南亞研究專家。2012年9月,被聘任為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特聘教授,2013年當選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會長。 [1] 
中文名
陳志明
國    籍
馬來西亞
出生日期
1950年
畢業院校
馬來亞大學
學位/學歷
學士
專業方向
族羣,文化變遷與認同等
任職院校
中山大學

陳志明人物經歷

1974年畢業於馬來西亞科技大學,獲社會科學學士學位,1976—1979年就讀於美國康畢業後曾任教於新加坡大學和馬來亞大學,1996年至2012年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其中八年擔任人類學系主任。2012年9月,陳志明博士被聘任為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的特聘教授。 [2] 

陳志明研究方向

族羣,文化變遷與認同;族羣關係;原著民/融合與發展;僑鄉與海外華人;華人宗教;飲食與文化。研究區域包括東南亞(以馬來西亞為主)和中國(華南)。所研究的種族包括馬六甲的峇峇,馬來西亞的華人社羣(吉蘭丹和登嘉樓的華人,沙巴州的天津人等),沙撈越的巴登根雅人(Badeng Kenyah),福建泉州的巴釐華人,香港的印尼華人等。 [2] 

陳志明學術成果

陳志明專著

2012年《遷徙,家鄉與認同–文化比較視野下的海外華人研究》,段穎,巫達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2004年《海外華人:比較文化問題》。香港大學出版社
2002年,馬來邦的華裔:馬來西亞登嘉樓。
新加坡:東方大學出版社。
1998馬六甲馬場。八打靈再也:Pelanduk出版物。
1985年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Dejiao協會的發展和分佈:對中國宗教組織的研究。新加坡: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中譯本:“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德教會之發展與分佈”,蘇慶華譯] [2] 

陳志明編著

2015年。《移徙與宗教歸屬後:宗教,中國人的身份和跨國網絡》。新加坡:世界科學。
2013年。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鍍金貧民窟,民族城和文化傳播者。萊頓和波士頓:布里爾。(與黃浩然合編)
2013. Routledge《中國海外手冊》。倫敦:Routledge。
2011年東南亞及以後地區的中國美食和美食之路。新加坡:國大出版社。
2008年大豆世界。厄巴納:伊利諾伊大學出版社。(由克里斯蒂娜·杜波依斯(Christine Du Bois),陳志明和西德尼·明茲(Sidney Mintz)編輯)
2007中國跨國網絡。倫敦:Routledge。
2007年《亞洲美食與食路:資源,傳統與烹飪》。倫敦:Routledge。(與張學友合着)
2007年《中國海外:移民,研究和文獻》。香港:中國大學出版社。由Tan Chee-Beng,Colin Storey和Julia Zimmerman編輯。
2006閩南:後毛澤東傳統的複製。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6年《跨國網絡與華南僑鄉:文化,認同和社會變遷》,陳志明,丁毓玲,王連茂主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出版。
2001在亞洲改變中國的飲食方式。香港:中國大學出版社。(與吳德華合編)
2001旅遊,人類學與中國。曼谷:白蓮花。與張正德和楊輝合編。
2000馬來西亞華人。吉隆坡:牛津大學出版社。(與李錦興合編)
2000年《傳統與變遷:華南的認同和文化》,陳志明,張小軍,張展鴻主編。北京:文津出版社。
1999年《福建暨閩南研究文獻選集》,陳志明,張小軍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出版。
1997年《社會文化變革,發展與原住民》。(對東南亞民族誌的貢獻,第11號。)
1995年《馬來西亞傳統與發展》。八打靈再也(馬來西亞):Pelanduk出版物。與Rokiah Talib共同編輯。
1990年傳統的保存和適應:東南亞華人宗教表達研究(對東南亞人種志的貢獻,1990年第9期) [2] 

陳志明論文

論文(自2012年以來的主要出版):
2015年,“簡介:移民與宗教歸屬後”。載於《移民與宗教歸屬後:宗教,中國身份和跨國網絡》,Tan Che-Beng編輯,第xvii-xxxii頁。新加坡:世界科學。
2015.“祖先神,地方神和中國人的交易朝聖”,載於《移民與宗教歸屬後:宗教,中國人的身份和 跨國網絡》,Tan Chee-Beng編輯,351-376。新加坡:世界科學。
2015年,“共同體:和社會關係的組織。”《共同體:從日常食物到盛宴》,蘇珊娜·克納,辛西婭·周和莫頓·沃明德,第1-29頁。倫敦和紐約:布盧姆斯伯裏學術中心
2015年。“中國和印度僑民:一些常見但不太常見的文化過程。”《印度和中國移民社區:比較觀點》,Jayati Bhattacharya和Coonoor Kripalani編輯。倫敦和紐約:國歌出版社。(第3章)
2014年“海外華人:移民,食物和身份”。華僑華人研究,11號,2014,頁7-17。[日本海外華人研究學會期刊]
2014陳志明着,孟慶波譯“善堂:中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慈善寺堂”,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4年第二期(總第106期),第24-38頁。[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主辦]
2014年。“民族,宗教和身份:香港的中國穆斯林。”印度人類學雜誌2(1):1-28。
2013年。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鍍金貧民窟,民族城和文化傳播者。萊頓和波士頓:布里爾。由Bernard P. Wong和Tan Chee-Beng編輯。
2013. Routledge《中國海外手冊》。陳志明編輯。倫敦:Routledge。
2013。“唐人街:一種反思。”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鍍金的貧民窟,民族城和文化散居者。由Bernard P. Wong和Tan Chee-Beng編輯,第263-283頁。萊頓和波士頓:布里爾。
2013.“人類學與華人研究視野下的公益慈善”,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3卷第4期,2013:110-117。
2013年。“天后和華僑華人。”《華僑華人》的勞特利奇手冊,Tan Chee-Beng編輯,第417-429頁。奧克森和紐約:Routledge
2013年“峇峇文化研究:啓發與反思”,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第16期,2013年,第161-174頁。
2012年。“中國和馬來西亞的人類學:復興和需要替代的聲音。”載於《替代人類學的聲音:金禧紀念研討會》,編輯,Ajit K. Danda和Rajat K. Das,第51-71頁。加爾各答:印度人類學學會。
2012年,“不同民族的中國,中國和中國文化的人類學。”《二十世紀中國的社會學和人類學:介於普遍主義和土著主義之間》,Arif Dirlik,Li Guannan Li和Ysiao-pei Yen,第191頁。 -208。香港:中國大學出版社。
2012.“山堂:中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慈善廟宇。”亞洲民族學71(1):75-107。
論文(自2000年至2011年在國際refereded英文學報的主要出版):
2011.“東馬來西亞和中國的資本主義市場價值。” Current Sociology 59(2):135-145。
2011.“印尼華人在香港:重新遷移,重建生計和歸屬”。亞洲種族12(1):101-119。
2010年。“在華南地區推廣茶:在舊工業中重塑傳統”。《食品與美食》 18(3):121-144。[與丁玉玲合寫]
2010年。“福建泉州的巴厘島華人社區的重新劃界”,《現代亞洲研究》 44(3),2010年。
2008福建泉州農村城市化與城市轉型。在
Anthropologica 50(2):215-227。(譚志明和丁玉玲)
2001年香港豆腐消費量。人種學40(2):113-128。(共同編寫)
與西德尼·明茲(Sidney Mintz)
2000年種族身份和民族身份:馬來西亞的一些例子。身份6(4):441-480。
論文(自2000年至2010年的主要中文出版):
2010“泉州城郊'巴釐華人村':華僑農場歸僑重建家園”,刊載於《華人研究國際學報》 2(1):3-19。[陳志明與丁毓玲合寫]
2010年“地方政府與適應學校教育:跨文化的視角”,刊載於《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第9卷3期:16-21。【陳志明與袁同凱合寫】
2009年“對世界主義的理解與漢語翻譯”,刊載於《西北民族研究》 2009年第3期:106-109。
2009。“從費孝通的著作中思考人類學的若干問題”,刊載於《費孝通與中國社會學人類學》。馬戎,劉世定,邱澤奇,潘乃谷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677-686。
2008年“國家疆界,華人文化與認同”,刊載於《跨越疆界與文化調適》。李元瑾主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國語言與文化研究中心。
2006年“導論:跨國網絡與華南僑鄉:文化,認同和社會變遷”,刊載於《全球化網絡與華南僑鄉:文化,認同和社會變遷》。陳志明,丁毓玲,王連茂主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出版。Pp。249-269(陳志明,丁毓玲合寫)
2006年“詩山跨境關係與經濟活動”,刊載於《跨國網絡與華南僑鄉:文化》陳志明,丁毓玲,王連茂主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出版。249-269(陳志明,吳翠蓉合寫)
2005年,“關於被涵化的馬來西亞華人的若干問題”,刊載於《百年回年:馬華文化與教育》。何國忠主編。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37-52。
2005年“從費孝通先生的觀點看中國人類學的族羣研究”,刊載於《文化,族羣與社會的反思》。喬健,李沛良,李友梅,馬戎主編。高雄: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亦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25-245
2003年“國際視野與海外華人研究:在海外華人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總結髮言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5(1)”。”:13-16。
2002“涵化,族羣性與華裔”,刊載於《海外華人研究論集》。郝時遠主編。231-262
2002“族羣的名稱與族羣的研究”。《西北民族研究》 32(1):48-54。
2001年“華人民族學文化圈:世界華人社區的人類學研究”,刊載於《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社會學與人類學》。喬健,李沛良,馬戎主編。高雄: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453-471。
2000年“華人的傳統與文化認同”,刊載於《傳統與變遷:華南的認同和文化》。陳志明,張小軍,張展鴻主編。北京:文津出版社。1-18。
2000年“台北華人的土地神與聖蹟崇拜:特論馬來西亞的大伯公”,刊載於《遺蹟崇拜與聖者崇拜》。傅飛嵐,林富士主編。台北:允晨文化。57-84。
2000“馬來西亞巴巴”,刊載於《華僑華人百科全書:社區民俗卷》。北京:華僑出版社。233-235。 [2] 

陳志明社會兼職

陳志明教授曾發起並創立《海外華人》(華僑)學報和《亞洲人類學》(Asian-Anthropology)學報,並負責學報的主編/聯合主編多年,並先後被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人類學刊》編委會,台灣大學人類學系《考古人類學刊》諮詢委員會聘為委員;亦被《華人研究國際學報》,《西北民族研究》,《亞洲人類學》,《東南亞學刊》(台灣暨南國際大學),馬來西亞人文與社會科學學報,人類學論壇聘為學術諮詢/國際諮詢委員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