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德馨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5軍29師86旅旅長、抗日英烈)

鎖定
陳德馨(1904年—1938年9月7日),字惟吾,河南鄢陵人,抗日英烈 [3]  。生於1904年。中學畢業後,入西北軍,歷任排、連、營、團長等職,參加過北伐戰爭中原大戰。1933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路軍第八十六旅旅長。1935年4月18日,授少將銜。1938年,任第二十九師第八十六旅旅長,率部參加武漢會戰。9月,奉命守鄂東黃梅鳳凰嶺,與進犯日軍展開激戰,後陷入重圍,以身殉國。1939年,追晉中將銜。
1988年9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陳德馨為革命烈士 [1-2] 
中文名
陳德馨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河南鄢陵
出生日期
1904年
逝世日期
1938年9月7日

陳德馨生平事蹟

1904年,陳德馨出生於鄢陵縣馬欄鎮老莊村一個殷實人家。祖上是書香門第,後父親陳誥棄而學商。陳誥膝下四子,排行老三的陳德馨,自幼在私塾讀書。
1922年,陳德馨在開封考入國民革命軍檢閲使署學兵團,開始了他的行伍生涯。兩年後,陳德馨擔任學兵團排長、連長。
1926年,他隨馮玉祥參加北伐,任營長。一次,陳德馨押運軍火赴前線,途中軍火爆炸,其他人畏罪潛逃,陳德馨一人去見馮玉祥,馮玉祥問他為何不逃?他説:“一個人就是死也要死個光明磊落!”馮玉祥稱其“有膽”,遂提拔為團長。
1933年,29歲的陳德馨擢升為國民革命軍第55軍29師86旅旅長,授予少將軍銜,駐防山東。親鄰故舊,聞德馨升官,紛紛前往謀事,德馨統統讓其下連當兵,不徇私情。陳的表弟在陳部隊當兵,偷吸鴉片,後被其驅出軍營。慣匪劉黑七(又名劉貴堂)漸危害地方,陳旅將其擊潰,逐出山東。友人曾有與德馨談及升遷事,德馨謂“自己能力綿薄,歷次戰績,均賴上下一心,士卒用命,而長官逾格拔擢,實深慚顏,唯有誓死為革命奮鬥,報國家於萬一耳!”
1936年,四弟陳德儉在陳德馨的啓發下,棄政辦學,德儉為校長,以孫中山三民主義命名為“三民”學校。德馨出資,德儉督建,在校中建一書樓。德馨又出兩千塊大洋購置書籍,以此廣接愛國人士,會友論證,傳播理論科技。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後,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馮玉祥曾電示部下,要隨時準備抗日殺敵,報效國家。陳德馨率先覆電:“本旅全體官兵,枕戈待命,誓殲倭寇,為中華民族而效死!”此後,陳德馨率部在山東臨沂、德州、濟寧等地多次與日軍激戰。
在日軍的狂轟濫炸下,臨沂危在旦夕,陳德馨從衞兵手中奪過步槍,裝上刺刀,衝進敵羣。在他的激勵下,其他官兵也與日軍展開肉搏,終於擊退了敵人的瘋狂進攻。
陳德馨駐守德州時,面對日軍的輪番攻擊,他率部固守城池,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榘兩次來電要他撤離德州,他才含淚領命。
1938年9月初,時任55軍29師第86旅旅長的陳德馨率部參加了武漢保衞戰。9月7日,3000多日軍進攻松楊橋陣地,陳德馨親臨前線指揮,數次擊退日軍進攻,被子彈擊中左胸仍堅持率軍作戰,直到援軍趕到,才被衞兵拖下火線,送往漢口萬國醫院搶救。此役,86旅2500多名官兵幾乎全部陣亡。陳德馨醒後,自知不久將離開人世,留下遺囑:“現有倭寇猖獗,國難益深,凡我軍人,皆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9月12日,昏迷中的陳德馨見病房窗口,誤以為陣地,推身旁夫人去把守。下午3時,陳德馨在喊着“拼、拼”的殺敵聲中殉國,成為鄂東抗戰期間犧牲的最高級別軍人。
9月16日,國民政府在武漢為陳德馨舉行公祭大會。蔣介石、馮玉祥、張學良林森何應欽等國民黨軍政要員親臨公祭大會致祭,郭沫若偕同武漢各界代表也前往哀悼。馮玉祥還為陳德馨題寫輓聯寫道:“溯將軍在開封入伍,受國家培養近二十年,才兼文武,學粹品端,素具決心收失地;慟弟台戰廣濟獻身,為民族解放不惜一死,大敗敵軍,成仁取義,英靈有知亦安心。”輓聯概述了德馨生平,品節和歷史功勳。德馨的靈櫬運回鄢陵安葬時,武漢市萬人空巷,沿街設祭,鹹欲一瞻英雄遺容。
當時的《新華日報》等媒體對他壯烈殉國的事蹟作了報道。鄒韜奮在《全民抗戰報》上發文稱:“陳旅長抗戰的英勇與殉國的壯烈是神聖抗戰發動以來,許多為國犧牲的將士們的象徵。”
1939年9月7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指令授予陳德馨中將級待遇給恤德馨及其後代。各大媒體均予報道。(德馨抗日殉國後,德儉改書樓為“陳德馨紀念堂”)。

陳德馨人物榮譽

1988年9月27日,經鄢陵縣人民政府申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陳德馨為革命烈士。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佈了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陳德馨為許昌市唯一一名光榮入選的抗日英烈。

陳德馨陳德馨藏書樓

保存至今的陳德馨藏書樓,位於鄢陵縣馬欄鎮西老莊村地,距縣城3公里,現在原花都紡織公司院內。建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由革命烈士、抗日英烈陳德馨出資,其弟德儉督建。該樓座北朝南,面闊七間,通進三間,總面積(包括地下室)計437平方米,磚木結構,單檐歇山,飛檐挑角,疊脊吻獸,圍廊明柱,木雕板檐,四角磚柱以人物花草浮雕柱頭,風格獨特,古今兼長。見證了其重視教育、造福桑梓、以民族大義為重的家國情懷,給鄢陵人留下了一處較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據《鄢陵縣誌》記載,陳氏在老莊村北地辦有農場。後來陳德儉在哥哥陳德馨的啓發下,改農場為“三民學校”,陳德儉為校長。1936年,陳德馨出資在校內建了座藏書樓。後來,陳德馨又拿出2000塊大洋購置書籍。陳德馨殉國後,陳德儉將其改名“陳德馨紀念堂”。
1988年,鄢陵縣文物部門接手管理藏書樓。
1999年,河南省文物局撥專款進行維修。
2000年,陳德馨藏書樓舊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7月,該樓被列入首批河南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間建築保護名錄。
許昌市文物部門認為,陳德馨藏書樓具有民國時期南方建築風格兼有中原建築特色,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陳德馨為抗擊日寇而殉國,是民族英雄,又是民政部追認的革命烈士,事蹟感人。藏書樓是時代產物和歷史見證,是不可多得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