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德徵

(詩人、原上海《民國日報》總編輯)

鎖定
陳德徵,1917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學,浙江學潮時任杭州學聯幹部。1923年參與創辦“彌灑社”並出版《彌灑》月刊,是彌灑社首批社員之一。1926年任上海《民國日報》總編輯,後擔任過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主任委員、上海市政府教育局長等職。後因《民國日報》“選舉中國的偉人”事件離職。
中文名
陳德徵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浙江浦江
出生日期
1899年 [1] 
逝世日期
1951年
職    務
《民國日報》總編輯
陳德徵(1899—1951),字待秋,浙江浦江人。1917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學,浙江學潮時任杭州學聯幹部。畢業後曾在中學任教。1923年任上海大學中學部主任,並加入國民黨。1923年陳德徵與胡山源、錢春江等人創辦“彌灑社”並出版《彌灑》月刊,是彌灑社首批社員之一。他在《彌酒》月刊發表過小説《生命底微波》、小詩《心瓣》30首和其它數十首詩作。後入上海《民國日報》社工作,1926年任上海《民國日報》總編輯。1927年後擔任過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主任委員、上海市政府教育局長等職。
在執掌《民國日報》時,陳德徵曾忽發奇想,在報上搞了一次“民意測驗”,“選舉中國的偉人”。選舉結果揭曉時,第一名是陳德徵,第二名是蔣介石。蔣介石一怒之下,將陳押到南京,關了幾個月,並下令“永遠不得敍用”。這就是陳德徵“民國第一偉人”稱號的由來。還有一種説法是,選舉結果顯示,陳德徵得票低於孫中山而高於蔣介石,為“民國第二偉人”,蔣介石盛怒之下關了他三年之久而不是幾個月。
從某種意義上説,陳德徵引發了1929年的“人權運動”。1929年3月26日,上海各報登出專電,説上海特別市黨部代表陳德徵在國民黨“三全大會”上提交了一份《嚴厲處置反革命分子案》。他在提議中譴責當時國民黨法院在審理“政治犯”時太拘泥於證據,往往使“反革命分子”漏網。這裏的“反革命分子”,指的是共產黨。陳德徵提議:凡經省黨部及特別市黨部書面證明為反革命分子者,法院或其他法定之受理機關應以反革命罪處分之。如不服,得上訴。惟上級法院或其他上級法定之受理機關,如得中央黨部之書面證明,即當駁斥之。陳德徵的提議引起軒然大波。以胡適為首的“新月派”知識分子,發起了一場頗具聲勢的“人權運動”,反抗國民黨的專制獨裁。在胡適的影響下,羅隆基寫了《論人權》、《告壓迫言論自由者》、《專家政治》等文章,梁實秋也寫了《論思想統一》,直指國民黨執政後的恣意妄為、倒行逆施。
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陳德徵逃難到重慶。後在《中央日報》社長陶百川的幫助下,在《中央日報》社謀了個掛名的主筆。1942年,英美等國和國民黨商定好戰後歸還租界,此事屬於外交機密,幾方約定同時發佈公告。而《中央日報》竟然搶先將此事公之於眾,引起了英美兩國的抗議。對此蔣介石勃然大怒。據《大公報》主筆徐鑄成回憶:蔣下令查辦,並把《中央日報》名冊調去審查,看有無可疑分子,混雜其間。當看到陳德徵的名字時,蔣介石火冒三丈,特意批了兩句話:“此人尚未死乎?著各機關永不錄用。”抗戰勝利後陳德徵返鄉,1946年浦江縣中山初級中學增設高中部,陳德徵被聘為校董。
陳德徵有強烈的愛國心。在1927年至1930年間,他寫了大量“反日”或者研究日本的文章。1928年日本製造“濟南慘案”後,他發表“悼蔡公時同志”,在上海《民國日報》發起“反日宣傳運動周”,並擔任中國反日會總席。陳德徵堅持科技報國,讓自己的子女認真學習科學技術。其子女多學有所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彙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