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序經

鎖定
陳序經(1903年9月1日~1967年2月16日),字懷民,廣東文昌縣(現屬海南省)人。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民族學家、教育家。曾就讀於復旦大學,後留學德國和美國,獲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嶺南大學、南開大學、西南聯大社會學系。曾任嶺南大學校長、中山大學副校長、廣州暨南大學校長、南開大學副校長。陳序經在畢生從事社會學的教學和研究的過程中,尤其重視文化研究,提倡在中國創立“文化學”,並於《中國文化之出路》一文中提出“全盤西化”的主張,在全國引發一場激烈的文化大論戰。他曾深入中國農村調查,對閩、粵、桂的船家疍民和東南亞各國華僑進行過較多的調查研究,對東南亞史、華僑史、匈奴史也較有研究。一生著作等身,主要有《中國文化史略》、《疍民的研究》、《文化學概觀》、《南洋與中國》、《社會學的起源》、《匈奴史稿》等。 [1] 
中文名
陳序經
別    名
字懷民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3年9月1日
逝世日期
1967年2月16日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
出生地
廣東文昌縣(現屬海南省)
信    仰
無黨派人士
代表作品
《中國文化史略》《疍民的研究》《文化學概觀》《南洋與中國》

陳序經人物生平

1903年9月1日,陳序經出生於廣東省文昌縣(今海南省文昌市)清瀾港瑤島村。1915—1919年,陳序經跟隨父親陳繼美僑居新加坡,就讀於育英學校等,後回國。1920年,考入廣州嶺南中學,進入三年級學習。1924年—1925年7月,轉入復旦大學學習社會學,獲該校社會科學學院授予的學士學位。8月,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留學。1926年—1928年,獲伊利諾斯大學碩士、博士學位,其間完成博士論文《現代主權論》。
1928年—1929年,回國,在嶺南大學社會學系任教。1929年—1931年,在德國柏林大學、基爾大學世界經濟學院學習。1932年,任嶺南大學哲學系教授,開始致力於中西文化比較研究。1933年12月,發表題為《中國文化的出路》的演説,在廣州引發一場中西文化論戰。1934年,受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聘請,任研究教授,出版《中國文化的出路》《沙南疍民調查報告》等著作。1936年,任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研究主任,發表《鄉村建設運動的將來》一文,對鄉村建設運動提出批評,引發關於鄉村建設運動的大討論。
1938年,任西南聯合大學法商學院院長。1940年,前往東南亞考察,出版著作《暹羅與中國》。1944年,應美國國務院邀請,前往美國講學一年。1945年4月,參加“太平洋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南洋與中國》。10月,與朱自清等十位教授聯名致電國共雙方,主張國內民主和平。
1946年,南開大學覆校,任南開大學教務長、經濟研究所所長、政治經濟學院院長。1947年9月,發表《與胡適之先生論教育》,引發關於教育問題大論戰。出版著作《文化學概論》。1948年8月,任嶺南大學校長,是嶺南大學第三位華人校長,也是最後一位校長。1949年,延聘陳寅恪、姜立夫等著名教授到嶺南大學任教,嶺南大學迅速成為國內一流大學。出版《越南問題》《社會學的起源》《大學教育論文集》等著作。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山大學文理科與嶺南大學文理科及其他一些高校系科合併組成新的中山大學,任中山大學籌備委員會副主任。1954年,院系調整結束後,任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1956年,被任命為中山大學副校長,被評為一級教授。1957年,兼任暨南大學籌備委員會副主任。3月,參加全國政協二屆三次會議,作關於華南水上居民問題專題發言。1962年,參加全國政協三屆三次會議,作關於高等教育問題專題發言。1963年,任暨南大學校長、校董事會籌備委員會副主任、校董事會副主席。1964年,調任南開大學副校長。赴雲南德宏芒市、西雙版納等地考察雲南少數民族歷史文化。1967年,受到批判。同年2月16日,陳序經因心臟病突發逝世。
1979年5月,南開大學為其平反並召開追悼會。5月26日,廣東省政協為其舉行骨灰安放儀式。 [2] 

陳序經人物經歷

陳序經建設嶺南大學

從國外留學歸國時,陳序經的父親曾告誡他從此要為國家的教育事業盡心盡力。“學成一不參政,二不經商,以學報國”,是其父對他的訓示與期望。陳序經對此一直奉為圭臬。
20世紀30年代,陳序經數次拒絕了廣東省政府主席林雲陔勸他出任教育廳廳長的建議。1945年,他又以“不改行”為由,拒絕了宋子文要他出任泰國大使的官銜。20世紀40年代末,他以前往香港公幹為藉口,拒絕了蔣介石在廣州的宴請。
儘管立志“不當官”,但為了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從1948年開始,陳序經先後在嶺南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等當時中國一流大學中擔任領導職務,並以一位優容雅量的教育家、管理者的精神品質,被譽為“百年嶺南第一校長”。
從1948年8月1日出任嶺南大學校長,到1952年夏嶺南大學被取消,不到三年時間裏,陳序經讓嶺南大學成為國內最完善的大學之一,該校一些院系(如醫學院)達到國內一流甚至最佳水平,擁有一批國內外著名的學者、教授和專家,而廣州也成為當時中國的學術重鎮之一。
當年嶺南大學學生、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盧永根先生,在一篇紀念陳序經的文章中寫道:“正當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北平後揮師南下的時候,不少名教授和學者對黨的政策存在疑慮而紛紛南下,準備經香港轉往台灣或外國。就在這個時候,陳校長毫不動搖地堅守崗位,以自身的行動和禮賢下士的風範,把一批來自北方的名教授羅致到嶺大,説服他們留下來,使他們成為廣州解放後的學科帶頭人。”
陳序經的學生、著名法學家端木正在回憶錄中提到:“陳校長令人崇敬的原因很多。他自己勤奮治學,清廉自守,品德高尚……但他在教育界和學術界最被懷念的應是他善於團結高級知識分子……他自己是研究社會科學的,但他的好朋友遍及各個學科,理工農醫,各方面的學者都把陳序經視為知己。”
據端木正等人回憶,陳序經的辦學能力突出表現在“識才”與“容才”兩點上。首先,他對於教授學者們不搞宗派,不分是否“海歸”,只要有才學者,他都很敬重。其次,他從來不忌才,只要是學校發展需要的學者,他都想邀請來嶺大。
有趣的是,雖不願經商,但為了保證學校的正常運轉,陳序經又刻意求財,並展示了理財天賦。一個經典的細節是,為了保證嶺大教師能在物價飛漲的情況下按時發工資,陳序經利用開學時收到的學費購入物資儲存,需錢用時再賣出去保值增值。他一直認為校長應該幹籌錢的事,讓教師安心教學與學術研究。 [2] 

陳序經四次學術論戰

陳序經與人優容雅量,謙謙君子的形象,但骨子裏卻有一股“好辯”,不服輸的勁,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先後掀起四次論戰。
1933年的年末,陳序經渡江到中山大學(當時在河北)做了一場《中國文化之出路》的演講,兩星期後(1934.1.15)演講登載於《廣州民國日報》“現代青年”版,就此引發了一場全國範圍的文化大論戰。文章中的第一句話是,“中國的問題,根本就是整個文化的問題”,“為中國的前途計,我們要為它尋找一條出路”,他把關於中國文化的不同主張劃為三派:“復古派——主張保存中國固有文化的”、“折衷派——提倡調和辦法中西合璧的”、“西洋派——主張全盤接受西洋文化的”, “兄弟是特別主張第三派的,就是要中國文化徹底的西化”,即所謂“全盤西化”。
隨後,反駁批評的文章陸續出現在同一版面,包括1934年2月2日張磬的《在文化運動戰線上答陳序經博士》,裏面甚至用上了“毒瓦斯煙幕彈機關槍”一類詞彙,使論戰充滿了火藥昧,兩個月的時間裏,出現幾十篇關於文化問題的文章,“令人聯想起16年前新文化運動錢玄同劉半農所唱‘雙簧戲’引起的社會效應”(陸鍵東:《那一代人》)。廣州這次扮演了一個論爭的發源地角色,這在近現代並不多見,而最激烈的反對聲音也來自於廣州這一“中國人管理最西化的一個城市”(陳序經語)。一年以後,發表在《文化建設》雜誌上,由王新命、何炳松陶希聖薩孟武等十人署名的《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簡稱“十教授宣言”)標誌着全國範圍內的論戰達到高峯。
從此,陳序經就與“全盤西化論者”二詞緊緊聯繫在一起。他的同志還有胡適、盧觀偉等人。而胡適後來用了一個更折衷的詞彙“充分世界化”來代替“全盤西化”,受到陳序經的批評,因為在他看來,“充分”“儘量”這些詞不但含混,還很容易被折衷派和復古派拿來作護身符。
陳序經的這種“決絕”的姿態和一以貫之的觀點表現出他個性中的另一面:堅持己見,不隨波逐流,不畏懼權威和權貴,這在解放前是一個學者“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體現,在解放後卻成為一道摘不下的緊箍咒,與“洋奴”、“奴化”等詞連在一起。
鄉村建設的論戰緊隨其後,論爭對象是以梁漱溟為代表的鄉村建設派,陳序經在《鄉村文化與都市文化》、《鄉村建設一途徑》等文章中批駁了梁漱溟等人慾通過鄉村建設使中國成為高度文明,以鄉村為主體為根據社會的設想,指出在現代化的世界“以農立國”只能是一種愚妄和幻想。這可以看作是他“全盤西化論”的一個深入和發展。 [3] 

陳序經教育現代化思想

30年代初的論爭涉及兩方面:教育的中國化還是現代化問題和大學教育的目的問題。前者可視為陳序經“全盤西化”論的一個方面即他教育要徹底的現代化,所謂“中國化的教育”很容易淪為教育上的復古運動。後者與1932年廣州一次教育會議提出的“停辦文法科或減少數量,同時多設職業學校,以適應社會生活之需要”這一議案有關,支持者有當時中山大學校長鄒魯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陳序經對停辦或減少文法學科持斷然反對態度,在《對於現代大學教育方針的商榷》(發表在1932年5月26日《廣州民國日報》)一文中,他指出“大學教育的目的是求知,為學問而研究學問”,而“職業教育的目的是求應用”,“求知固未必為了應用,然而要有所應用,則不能不求知”,廢除文法學科,實是國人“只務目前的苟安與生活,而不願做徹底的研究”的“最大的病弊”的體現。隨後,論爭擴展到《獨立評論》等全國性報刊。
第二次教育論戰的對象是胡適,1947年胡適在《爭取學術獨立的十年計劃》中提倡“學術獨立”、提出在十年之內由政府指定5所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作為第一等的大學培養。陳序經反對仰政府鼻息以求學術獨立,認為“近年以來,一些政府人物所提倡的思想統一,以致黨化教育,何嘗不掛起學術獨立的招牌”,指出中國大學一向集中在平、津、滬等地,不合理,指責教育部厚北京大學而薄其他大學是偏私,私立大學不一定不如國立大學,“國立大學,因可以成為政治上的黨派人物所利用,而不得其公”。
陳序經的論爭不是意氣之爭,口號之爭,論爭中每一個觀點的提出,都有它理論和實踐的支撐。“全盤西化論”的背後是陳序經多年孜孜研究的東西方文化系統理論,而教育方針和理論的提出又是他多年來的教育實踐的結晶。故他的思考,尤其是關於教育問題的思考在今天看來,仍不失警醒和指導作用。 [3] 

陳序經社會評價

趙立彬:陳序經説過:“全盤西化的理論,並非憑空造出來的”。但理論被接受的程度,取決於理論符合現實需要的程度。能否深深地切入現實生活,把握社會的脈搏,是思想能否具有生命力的關鍵,這也正是政論家和學者的最大區別。陳序經試圖以純學理的理論體系,來營造對現實問題的答案的理論支撐,勢難圓滿。他對中國文化和命運的良好願望,必然被繁雜尖鋭的社會矛盾所淹沒。陳序經的文化學理論不一定能解釋和解決社會問題,但對其文化學理論體系和理論基礎的分析,或可有助於準確地理解他的全盤西化論本身,從而澄清一些片面的誤解。 [6] 

陳序經親屬關係

妹妹陳慧英。
妻子黃素芬,1906年8月16日生,1973年8月13日逝世。 [5] 
長女陳曼仙、曾為武漢結核病防治醫院主任醫生;次女陳穗仙,曾為華南師大附中特級教師;三女陳雲仙,曾為天津音樂學院教授;四女陳渝仙,曾為華南師大附中高級教師。 [4] 

陳序經相關研究

季軒:《陳序經與暨南的重建與發展》,《光明日報》2006年10月11日
王贛華,李惠康.陳序經文化史觀評析[J].文化學刊,2022,(第11期).
常子磊.兩次文化論戰的政治背景與陳序經的思想轉變[J].理論觀察,2022,(第4期).
解嬌.吳景超和陳序經關於東西文化的論爭[J].西部學刊,2021,(第16期).
劉集林.文化的取徑與反省:20世紀40年代陳序經、費孝通美國文化觀之比較[J].人文雜誌,2019,(第4期).
高志軍.陳序經與變動時代的嶺南大學(1948—1949)[J].近代史學刊,2018,(第2期).
陳鵬勇.矯枉過正:陳序經“全盤西化”論[J].學術研究,2016,(第8期).
張曉唯.大學校長陳序經的命運[J].經濟社會史評論,2012.
楊紹軍.陳序經先生在西南聯大[J].學術探索,2010,(第6期).
張世保.陳序經的政治哲學探析[J].廣東社會科學,2007,(第5期).
張世保.陳序經對個人主義的論述[J].廣東社會科劉集林.陳序經全盤西化思想成因探析[J].史學集刊,2002,(第4期).學,2006,(第4期).
張太原.論陳序經的文化概念[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第1期).
張太原.陳序經的文化“一致與和諧”理論[J].史學月刊,2000,(第5期).
趙立彬.陳序經與1934年廣州文化論戰[J].廣東社會科學,2000,(第5期).
趙立彬.陳序經的文化學理論與全盤西化論[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第3期).
鄭朝波.論陳序經的文化思想[J].天津社會科學,2000,(第2期).
劉赤,梁山.論陳序經的全盤西化思想[J].開放時代,1988,(第6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