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希義

(清代將領)

鎖定
陳希義,安徽壽縣人,陸軍中將。清末任武衞左軍(毅軍)左路統領。
中文名
陳希義
出生日期
清末
出生地
安徽壽縣
性    別

陳希義人物簡介

1900年庚子之亂時曾在楊村作戰受重傷。1905年到1906年,曾與趙倜、馬廉溥(馬玉昆子)率武衞左軍十營赴黑省呼蘭、綏化、巴彥一帶協剿蒙古陶什陶之亂,年餘始回。後駐軍張家口。辛亥革命期間,大同爆發起義,陳希義奉命前往鎮壓大同起義,並被任命為大同鎮總兵。1912年底外蒙古叛軍入侵綏遠,陳希義受命為晉北(防蒙)東路軍司令兼第四旅旅長,進駐陶林,於1913年6月17日請開大同鎮總兵一職,改任大同鎮守使

陳希義兵圍大同

1911年11月30日夜晚10時,大同的革命黨人發動了武裝起義。總兵王得勝,知府李德炳驚慌逃竄,知縣葛尚德逃匿於天主堂。但他們並不甘心失敗,復收集遊兵散勇,並向清廷告急。12月5日,清宣化總兵郭典邦率淮軍楊榮泰毅軍陳希義赴援大同清軍,駐於城東古城一帶。太原革命軍也派續桐溪、弓富魁率“忻代寧”公團北上增援,進入大同城,12月11日,大同軍政府派人出城與清軍和談,太原革命軍也派杜上化等來同與圍城清軍議和,達成六條協議。次年1月29日,“忻代寧”公團遵約離同,大同防務由清軍接管。這次和談協議實際上是山西、大同革命軍中不堅定分子向清軍的妥協。
1912年2月23日至28日,入城的清淮軍郭典邦、楊榮泰部縱火搶掠市民,大同人民慘遭塗炭,損失巨大。陳希義部軍紀較好。

陳希義殺匪失孫

民國三年,晉軍大同鎮守使陳希義藉口軍紀渙散,將土匪改編而成的獨立營官兵全部處死,只有盧佔魁因請假回家而倖免於難。
盧佔魁為給死難弟兄報仇,趁隆盛莊廟會之機,將陳希義的孫子和外甥殺死,跑到大青山後,拉起杆子落草為寇。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