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布文

鎖定
陳布文,作家,著名藝術家張仃的夫人。1920 年生於江蘇農村。十七歲因抵抗父母的包辦婚姻而失去升學的機會,隻身闖入“社會大學”,成為一名賣文度日的“京漂”。在南京,與天才畫家張仃相遇,兩人一見鍾情。1938 年底,兩人到延安。1946 年至 1949 年,在東北從事文教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來到北京,先後在北京男五中、女四中執教。1985 年12 月 8 日凌晨辭世。 [1-2] 
中文名
陳布文
出生地
江蘇
出生日期
1920年
逝世日期
1985年12月8日
職    業
作家

陳布文人物介紹

張仃畫陳布文
張仃畫陳布文(1張)
陳布文身上的標籤很多,張仃的夫人、張郎郎的母親、周恩來的秘書……這其中哪一個都沒有“作家”以及其文字所呈現出的更接近陳布文自己。陳布文生前發表作品不多,但其無論是思想內涵還是審美格調,都與純正的現實主義文學一脈相承,敍事優雅節制,文筆清逸質樸。作為一位女性作家,陳布文的創作有其細膩敏感的一面,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創作的散文、小説中所透露出的對生活場景和細節的把握,對人物情感變化的捕捉與呈現,與同時代其他作家相較可一見高下。作為先鋒女性,陳布文對當時熱議的自由、愛情、社會時事等問題也都有自己獨特的思考與見解。文集中《假如我有了愛人》《把自己交給工作》《美式化》等篇目都是這一時期創作的代表,文字之間亦偶有辛辣諷刺和冷峻幽默。在中學就被國文教員稱為“小魯迅”的她,此時文筆日漸成熟,正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1] 
1938年底,陳布文與張仃輾轉來到革命聖地延安,開始了革命加文藝的不凡人生。投身革命後的陳布文,讀書不輟,奉魯迅為榜樣,以筆為槍,在東北從事文教工作期間,在《東北日報》等刊物發表了不少文章,很快就因文思敏鋭而名聲遠揚。新中國成立後,陳布文在北京男五中、女四中執教的同時,在《人民文學》《新觀察》等刊物相繼有作品發表。文集中收錄的小説、散文,大部分都是創作於這一時期,如《離婚》《假日》《五姊妹》《從朗誦詩談起》。令人驚奇的是,這些作品不同於這一時期的“十七年文學”,無論審美風格還是思想內涵,都與四十年代的左翼文學一脈相承。此外,這一時期大量創作的未刊稿,所呈現出的獨特質樸文筆,唯真唯美唯善的創作格調,以及心靈深處的烏托邦理想,都讓陳布文的創作成為這一時期文學領域暗自綻放的一朵奇葩。本書編者李兆忠的評價最為確切:“作為魯迅的忠實追隨者,陳布文的藝術直覺與靈魂質地,使她頑固地保持自己的秉性,而與激進躁動的時代保持着距離;體現在寫作上,便是上述那種深刻的‘時空錯位’,——宛如在高歌猛進的喧譁騷動中,一道清澈的山泉靜靜地流出,沁人心脾。”這一時期的作品是陳布文創作最有價值的部分,也是最能體現她創作追求和文學信仰的。陳布文作為一個未被時代浸染,依然堅守自己品格的作家,終身堅守共產主義信仰而又非黨員的經歷,為我們研究左翼文學、“十七年文學”和“文革”十年文學提供了珍貴而獨特的樣本,這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日漸飽和,是令人十分興奮的一件事。 [1] 

陳布文人物評價

陳布文傳奇的一生,是與她的創作緊密相連的。斯人已去,如今,我們只能在文字中領略這位不平凡女性的異樣風采,見證這位優秀作家靈魂世界的冰山一角,在隻言片語中拼湊這位純真、執着於理想信念的女性形象。而陳布文及其作品所具有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註定讓《春天的來客》的出版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書寫、文學研究增加光彩。
陳布文從事文學活動,頭腦黎明般清新,有男性般的憤世嫉俗。
——黃永玉
我記得,她經常挑燈到半夜,似乎又回到當年的狀態與心情。後來,這些雜誌都被她帶回了北京。在我的記憶中,閲讀和寫作成了她每天最主要的功課,幾十年如一日。
——張郎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