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少豐

(中國現代美術史家)

鎖定
陳少豐(1923.10—1997.5)河南南召人。著名中國美術史家,擅長中國畫、美術史。歷任中南文藝學院、中南美術專科學校教師,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合著有《中國美術史教學綱要》,合撰有《中國美術通史》、《雕塑史》等。
中文名
陳少豐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3年10月
逝世日期
1997年5月
畢業院校
私立嵩華學院教育系
職    業
著名中國美術史家
出生地
河南南召
代表作品
合著《中國美術史教學綱要》,合撰《中國美術通史》等

陳少豐人物生平

陳少豐青年時期

1948年,由嵩華學院教育系轉入中原大學,次年入中原大學文藝學院美術系學習。1950年秋季畢業,留中原大學文藝學院美術系美術工作隊工作;1951年起,任中南文藝學院美術系創作課助教。至1954年,又轉入中南美術專科學校(廣州美術學院前身),任教創作課。期間,堅持參加美術創作活動,發表工筆人物畫《老大爺您掉了東西沒有》、年畫《小計劃》等。
1956年2月至1957年8月,因教學工作的需要,被派往中央美術學院,從新中國第一代美術史家王遜先生進修中國美術史。並陸續發表相關學術論文。1957年9月返伊斯蘭教學工作崗位,晉為講師,正式任教中國美術史。
1961年,他便開始與遲軻、於風、楊大年先生一道,在教學工作之餘,為該校的中國美術史公共課編寫教材。1962年下半年至1963年上半年間,接受王遜先生和薄松年先生建議,前往中央美術學院,參加中國美術史教材的編撰工作。與薄松年先生合作編寫的《中國美術史教學提綱》(油印本),在80年代中期以前教學資料尚且缺乏的情況下,一直作為中央美術學院和廣州美術學院的通用教材;所編《魯迅論中國美術遺產》、《中國陶瓷史參考資料》、《中國美術鑑賞資料》、《中國繪畫史長編》等油印資料,也一度在國內部分院校的美術史教學當中發揮過積極的作用。

陳少豐文革時期

1976年至1982年間,借調文化部文藝研究所美術研究室(即今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參加中國美術史編撰工作。與譚樹同、温廷寬、楊庚新、劉興珍王玉池、嶽鳳霞諸先生一道,完成大型美術史資料《中國雕塑圖譜》的編撰工程。在京期間,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的研究生招生工作(1978年),為研究生講授《中國美術的起源問題》等課程;為中央美術學院講授《商周美術》、《南北朝雕塑》、《唐代雕塑》等課程。1979年11月,當選中國美術史學會理事。1981年9月晉升副教授,開始招收中國美術史專業研究生。

陳少豐改革開放後

1983年3月起,參加王伯敏主編的《中國美術通史》(八卷本)編撰工作,任副主編。次年,被聘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編委。1986年5月,開始加入王朝聞任總主編的《中國美術史》編撰工作,承擔秦漢俑與宋代雕塑部分內容的撰著任務。同年11月,被授予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12月,晉升為正教授。
1993年,獲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榮銜;並出版了積其十年研究心血的學術著作《中國雕塑史》。該書於1995年先後獲廣東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獎、廣東省第五屆“魯迅文藝獎”。

陳少豐人物評價

陳少豐教授為中國美術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傾盡了大半生的心力。任教廣州美術學院四十餘年間,從來都是將教學工作放在第一位,而將個人的著述放在第二位,直到臨近生命的終點,還在抱病堅持教學工作,為我國的美術史論研究和美術教育事業培養了一批高層次人才。為了學術傳統的薪火相傳,他曾與薄松年先生一起,將五七年被錯劃為“右派”、“文革”期間含恨以歿的王遜先生的《中國美術史》(講稿)整理出版,使這部曾經影響過一代美術史學者的著述得以留存於世;出於對知識的尊重,他曾婉言謝絕了王子云先生貽贈畢生收藏的雕塑史圖像資料以及與他合撰《中國雕塑藝術史》的建議,並且毅然停下自己正在撰著中的《中國雕塑史》,逐字逐句地為這位年過九旬的老人校讀陸續寄來的一份又一份筆跡有如“天書”一般的《中國雕塑藝術史》手稿,使這部著作成為國內正式出版的第一本體系相對比較完備的中國雕塑史著作。他對學術,始終抱持着老實、認真的態度,處處以一個學生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在那些信息技術十分落後的年月裏,他一直堅持以卡片筆記的方式積累研究資料,僅僅為寫《中國雕塑史》這部著作,就足足做有卡片萬餘張。然而,他對自己的研究工作卻總能持有“自知之明”,認為自己對中國美術的心得,主要限於對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一點膚淺認識,而這點心得,又主要得益於那些永遠令他感念至深的良師益友的幫助以及50年代和70年代兩次時間較長的對中國古代美術遺存的實地考察。

陳少豐出版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