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寶泉

(教育家)

鎖定
陳寶泉(1874-1937),字筱莊,天津人。近代教育改革家。1902年任天津民立第一小學堂教員。同年協助嚴修創辦天津師範講習所。1903年由嚴修保送到日本留學,專攻速成師範科。1904年回國後,歷任天津地區各小學教務長,並創設單級小學堂,旋人直隸學校司。1905年底,隨嚴修到清廷學部任職,官階由主事升至郎中。1910年,摧升為學部實業司司長。1912年7月,被教育部任命為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參與民國初年教育改革。1920年冬調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長。1922年,參與制定“壬戌學制”,並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1923年任教育部教育次長兼普通教育司司長。1928年離開教育部。1929年,任天津市政府參事。1930年底任河北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1937年7月病逝。 [2] 
中文名
陳寶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74年
逝世日期
1937年
職    業
教育家
主要成就
中國近代教育家
出生地
天津
代表作品
《直隸教育雜誌》《國民必讀》《中國近代學制變遷史》

陳寶泉人物生平

陳寶泉(1874-1937),字筱莊,天津人。清附生。1902年經嚴修派赴日本留學,入弘文學院師範科,1904年畢業回國。同年冬周學熙籌設天津教育博物館,再被派赴日本參觀調查及辦理採購。回國後,隨直隸學務處督辦嚴修人處辦事。曾編《直隸教育雜誌》《格致教科書》《國民必讀》。1905年冬隨嚴修人學部供職,由主事升至郎中。1910年任實業司司長。
辛亥革命後,1912年與祝椿年等組織通俗教育會。奉派接辦原優級師範學堂,創辦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後改稱國立北京師範大學),任校長共九年。1915年參加創辦全國師範教育研究會。1917年奉派與黃炎培、郭秉文等考察菲律賓、日本、中國香港教育事業。1919年與袁希濤、金曾澄考察歐美教育。1920年調任教育部普通司司長。1921年被舉為天津縣教育會會長。
1929年任天津特別市政府參事、教育部名譽編審、天津市貧民救濟院院長、市立通俗教育會會長、北京通俗教育會會長。1930年任整理海河委員會總務處處長,旋升任河北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改組河北大學,分設醫、農學院於保定,而將其他科系並人天津河北省立法商、工業等學院,並提倡義務教育與生計教育。至1935年辭職。
著有《退思齋詩文集》,又與胡適、陶行知合著《中國近代學制變遷史》。 [3] 

陳寶泉人物事蹟

民國建立,政府北移。蔡元培、範原廉任教育部總、次長,任命陳寶泉為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時年三十八歲。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原清末京師大學堂優級師範科,後以校舍不敷應用,另設京師優級師範學堂,民國後改為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陳先生任校長達九年之久,此間高師校址的開闢主要校舍的建築,系科的設置,教師的延聘,以至學校規章制度的訂立,均由陳先生主持操辦,可以説陳先生是北京高師主要創辦人。
王桐齡在他寫的《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過去十二年間之回顧》一文中説,陳寶泉在民國元年接辦優級師範學堂,改建北京高等師範時,校內青草滿地,荒蕪沒人,伊威在室,蛸在户,陳先生和前任教務主任王祖訓、陳英才、彭世芳,前庶務主任汪槃,前學監主任陳恩榮諸位先生,闢草萊,新荊棘,篳路襤褸,以啓山林。自此以後,添聘教員,添招學生,增加經費,改建房屋,日日計劃,月月進行,年年擴充,辛苦艱難十餘年,卒蔚成此全國最大高等師範之基礎。
陳寶泉在民國九年離校去職時,北京高師已建立國文、英文、史地、數學、理化、博物六部,並設教育研究科、職工養成科、體育專修科及東三省師範養成班、山西附班等,學生已至八百餘人,附屬學校中學生二百餘人,小學生七百餘人。建築校舍樓四座,講堂二十餘所,宿舍百餘間。除各科實驗室,圖書館、體育館、工業部之設置,運動會、辯論會、遊藝會、新劇團、雅樂團及各種講演會等之組織,都是先生所提倡。先生在校時提倡“誠、勤、勇愛”四字,給全校師生留下深刻印象。一九四八年,北京師大為紀念陳先生,將和平門外校園內一座文科大樓命名為“筱莊樓”。
陳在任高師校長九年期間,尚有補敍之事有二:一為上袁世凱總統論師範教育書;一為參觀國內國外教育。
民國三年(1914)五月二十四日袁世凱傳見陳寶泉先生,温諭以師範教育為重。事後陳先生又引伸其義上書總統袁世凱,要點有五:(一)師範學校宜注重學校之擴充,不宜多設。師範生之人數與推廣中小學校之數目宜互成比例,以免人浮於事。(二)師範教育行政宜注意學校之聯絡,以謀進行。其教授、管理、訓練之一切方法,應聯絡討論,以備採擇施行,使適合國民教育。(三)學校教員宜優待,而小學教員為國民教育之母,尤宜敬重。今日社會,教員與官吏孰重,久在洞鑑之中。至中小學教員薪少而事勞,社會視之尤為淡漠。然中學以上之教員,則人才教育之母也,小教學員則國民教育之母也,國家有轉移風氣之責,若非先就教員以優遇,何以使社會尊之敬之乎?(四)國民教育與地方自治息息相通。為今日中國計,宜取模範自治主義,以期改良風俗,促進教育。(五)鼓勵人材,為救國之根本計劃,宜重實際,勿尚虛名。留學生使之分部學習,而各部已人滿為患,置之閒曹,似不如就其所學,振興地方實利。何不使學即為所用,而國家即就其所用之成績課之。古人所謂明試以功者,此之謂也。
陳寶泉參觀國內國外教育,始於民國四年(1915),參觀江蘇浙江教育。同行者為韓誦裳(名振華,附中主任)鄭際唐(名朝熙,附小主任)二君。民國六年(1917),參觀日本、菲律賓及廣東、香港教育,同行者為黃任之(炎培)、郭鴻聲(秉文)、蔣竹莊(維喬) 韓誦裳、張綬卿(渲)諸君,合著有《考察日本菲律賓教育記實》印行。民國八年(1919)考察美國教育,同行者為袁希濤(前教育次長)金曾澄(廣東高師校長)、談錫恩(武昌高師校長)、楊守堃(成都高師校長)及江蘇教育界任誠、鄒楫、章欽亮、劉文輅,甘肅教育界王天柱、水梓諸君,合著有《八年歐美考察教育團報告》印行。 [5] 

陳寶泉人際關係

李叔同與陳寶泉有世交之誼,兩人早有來往。民國四年(1915年),陳寶泉赴杭州,在煙霞洞與在杭從事西洋藝術教育的李叔同相遇,約李叔同北來任高等師範教授,李只是笑而應之。陳北歸後,李覆信謝絕,不久即人空門。李與陳相唔時,李特將1906年8月作於天津的《喝火令》抄錄下來,示予舊友,以表懷故之情。陳對李也很懷念。事後專寫《憶舊》一文記錄此事,對李的舉動表示理解,後將此文收入《退思齋文存·敍記類》之中。 [4] 

陳寶泉軼事典故

藏書故實
喜藏書,14歲即開始對藏書感興趣,後自己購書有《四庫簡明目錄》、《曾文正公家訓》、《書目答問》、《二十二史約編》、《輶軒語》等,開始其藏書生涯。有藏書樓為“退思齋”,自稱“惟書籍之嗜好,則強爾難制”,“今日藏書逾萬卷,每過書肆,尚流連不能去”。和天津當地文人嚴修、王守恂、趙元禮過往甚密,王守恂題寫有“近聞萬卷收羅富,可許衰翁得再窺”之句;趙元禮有《退思齋圖》題詩:“軒窗幽敞翳花樹,圖書四壁恣探窺”。著《中國近代學制變遷史》、《退思齋詩文存》、《陳筱莊五十自述》等。 [1] 
參考資料
  • 1.    李玉安 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 2.    張紹祖主編,近代天津教育圖志,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12,第28頁.
  • 3.    章用秀撰文;天津市李叔同弘一大師研究會,天津大悲禪院編,弘一大師的精神境界,天津教育出版社,2015.09,第123-124頁.
  • 4.    章用秀撰文;天津市李叔同弘一大師研究會,天津大悲禪院編,弘一大師的精神境界,天津教育出版社,2015.09,第124頁.
  • 5.    中國近代學制史料  第3輯 (下),見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38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01,第607-6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