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審舉表

鎖定
此為曹植給魏明帝曹叡的上疏,文中説明了曹丕、曹叡父子重異姓而疏骨肉用人政策的弊端。它從曹魏政權的根本利益出發,大量引用周、秦、漢代政權顛覆的事例,闡述犯上作亂的人皆皇族異姓的觀點,説明皇親諸侯在藩屏王室中的重要作用。文中引用田氏代齊三家分晉的史實,其文鋒直指司馬氏集團。 [1]  作者在表文中反覆提醒曹叡要親公族,遠異姓,防患於未然。從以後的史實看,曹叡死後,曹魏政權果然為司馬氏取代,足見曹植預見的準確性。表文的前半部分為引古史以證今,後半部分則直言上諫,不加掩飾,憤激之情,溢於言外。
作品名稱
陳審舉表
作    者
曹植
創作年代
魏明帝太和五年(公元231年)
作品出處
《三國志·魏書十九•任城陳蕭王傳》 [2] 
文學體裁
作者字號
子建

陳審舉表創作背景

在曹叡執政期間,以司馬懿為首的司馬氏集團,在統治集團中不斷擴充勢力,種種跡象表明,司馬氏隱有篡權跡象,當時部分效忠曹魏的大臣,如高堂隆,在臨終前指出應“防鷹揚之臣於蕭牆之內”。 [3]  曹植雖身在藩國,但以其敏鋭的政治嗅覺,也同樣洞察到王朝內部存在的危機,故作此表剖析利害,勸諫曹叡。

陳審舉表原文

臣聞天地協氣而萬物生,君臣合德而庶政成(1)。五帝之世非皆智,三季之末非皆愚,用與不用,知與不知也(2)。既時有舉賢之名,而無得賢之實,必各援其類而進矣(3)。諺曰:“相門有相,將門有將(4)。”夫相者,文德昭者也;將者,武功烈者也(5)。文德昭則可以匡國朝,致雍熙,稷、契、夔、龍是也(6)。武功烈則可以徵不庭,威四夷,南仲、方叔是矣(7)。昔伊尹之為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屠釣,至陋也(8)。及其見舉於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謨神通,豈復假近習之薦,因左右之介哉(9)!《書》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殷、週二王是矣(10)。若夫齷齪近步,遵常守故,安足為陛下言哉(11)!故陰陽不和,三光不暢,官曠無人,庶政不整者,三司之責也(12)。疆場騷動,方隅內侵,沿軍喪眾,干戈不息者,邊將之憂也(13)。豈可虛荷國寵而不稱其任哉!故任益隆者負益重,位益高者責益深。《書》稱“無曠庶宦”,《詩》有“職思其憂”,此其義也(14)
陛下體天真之淑聖,登神機以繼統(15),冀聞康哉之歌,偃武行文之美(16)。而數年以來,水旱不時,民困衣食,師徒之發,歲歲增調(17)。加東有覆敗之軍,西有殪沒之將,至使蚌蛤浮翔於淮泗,鼲鼬喧譁於林木(18)。臣每念之,未嘗不輟食而揮餐,臨觴而搤腕矣(19)。昔漢文發代,疑朝有變(20)。宋昌曰:“內有朱虛、東牟之親,外有齊、楚、淮南、琅邪,此則盤石之宗,願王勿疑(21)。”
臣伏惟陛下遠覽姬文二虢之援,中慮周成、召、畢之輔,下存宋昌盤石之固(22)。昔騏驥之於吳阪,可謂困矣,及其伯樂相之,孫郵御之,形體不勞,而坐取千里(23)。蓋伯樂善御馬,明君善御臣;伯樂馳千里,明君致太平。誠任賢使能之明效也。[昔段幹木修德於閭閻,秦軍為之輟攻,而文侯以安(24)。穰苴授節於邦境,燕、晉為之退師,而景公無患(25)。皆簡德尊賢之所致也。願陛下垂高宗傅巖之明,以顯中興之功] (26)。若朝司惟良,萬機內理,武將行師,方難克彌,陛下可得雍容都城,何事勞動蠻駕暴露於邊境哉(27)
臣聞“羊質虎皮,見草則悦,見豺則戰,”忘其皮之虎也(28)。兮置將不良,有似於此。故《語》曰:“患為之者不知,知之者不得為也。”昔樂毅奔趙,心不忘燕(29);廉頗在楚,思為趙將(30)。臣生乎亂,長乎軍,又數承教於武皇帝,伏見行師用兵之要,不必取孫、吳而暗與之合(31)。竊揆之於心,常願得一奉朝覲,排金門,蹈玉陛,列有職之臣,賜須臾之問,使臣得一散所懷,攄舒藴積,死不恨矣(32)!被鴻臚所下發士息書,期會甚急(33)。又聞豹尾已建,戎軒鶩駕,陛下將復勞玉躬,擾掛神思(34)。臣誠竦息,不遑寧處(35)。願得策馬執鞭,首當塵露(36),撮風后之奇,接孫吳之要,追慕卜商,起予左右,效命先驅,畢命輪轂,雖無大益,冀有小補(37),然天高聽遠,情不上通,徒獨望青雲而拊心,仰高天而嘆息耳(38)
屈平曰:“國有驥而不知乘,焉皇皇而更索(39)。”昔管、蔡放誅,周、召作弼,叔魚陷刑,叔向匡國(40)。三監之釁,臣自當之。二南之輔,求不必遠(41),華宗貴族,藩王之中,必有應斯舉者。故《傳》曰:“無周公之親,不得行周公之事。”唯陛下少留意焉(42)!近者漢氏廣建藩王,豐則連城數十,約則饗食祖祭而已。未若姬周之樹國,五等之品制也(43)。若扶蘇之諫始皇,淳于越之難周青臣,可謂知時變矣(44)。夫能使天下傾耳注目者,當權者是矣。故謀能移主,威能懾下,豪右執政,不在親戚(45)。權之所在,雖疏必重;勢之所去,雖親必輕(46)蓋取齊者田族非呂宗也(47)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惟陛下察之(48)!苟吉專其位,兇離其患者,異姓之臣也。欲國之安,祈家之貴,存共其榮,沒同其禍者,公族之臣也。兮反公族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臣聞孟子曰:“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49)。”兮臣與陛下踐冰履炭,登山浮澗,寒温、燥濕、高下共之(50)。豈得離陛下哉!不勝憤懣,拜表陳情。若有不合,乞且藏之書府,不便滅棄(51)。臣死之後,事或可思。若有毫釐少掛聖意者,乞出之朝堂,使夫博古之士糾臣表之不合義者,如是則臣願足矣(52)

陳審舉表註釋譯文

陳審舉表註釋

(1) 協氣:陰陽二氣調和。 庶政:各種政務。
(2) 三季:指夏、三代。
(3) 援其類:推薦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4) 諺:指古代流傳的銘言。《史記·孟嘗君列傳》:“文(孟嘗君自稱)聞: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
(5) 昭:顯著。 烈:顯赫。
(6) 匡:正也。 致雍熙:雍熙,和樂的樣子。 稷、、夔、龍:虞舜時的四位大臣。據《尚書·舜典》,稷掌農業,契掌教育,夔典樂舞,龍司察納雅言。
(7) 不庭:指不臣服之人。 南仲周宣王時卿士。曾率兵進攻獫狁。其事見《詩經·小雅·出車》。 方叔:周宣王時大臣,曾率兵車三千進攻楚國得勝,見《詩經·小雅·采芑》。
(8) 媵(yìng)臣:陪嫁的奴隸。伊尹曾是有莘氏女的陪嫁奴隸,湯用之為小臣,後來任以國政。 屠釣:指呂尚朝歌城做屠夫、在蟠溪垂釣之事。
(9) 玄謨:即“玄謀”,神機妙算。 近習:帝王身邊所親倖的人。 介:介紹。
(10) 書:指古代的書傳。 不世:不尋常。 殷週二王:指商湯、周文王
(11) 齷齪:指拘於小節。 近步:淺陋。
(12) 陰陽:寒暑。 官:官府。 曠:空也。 三司:指司徒司馬司空
(13) 疆場:國界。 方隅:鄰國。
(14) 《書》:指《尚書·皋陶謨》。 庶:眾。 官:官府。 《詩》:指《詩經·唐風·蟋蟀》。 職:指負責有關事務的官員。
(15) 天真:指與生俱來的本性。 淑:善也。 神機:喻帝位。 繼統:繼承先人事業。
(16) 康哉:稱頌君明臣良,庶政安寧之詞。《尚書·益稷》記載舜君臣作歌,有“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之語,後為頌時事安寧 。 偃:止息。
(17) 師徒之發,歲歲增調:指連年與作戰之事。
(18) 覆敗之軍:指曹休為東吳陸遜所敗之事。 殪沒之將:指張郃諸葛亮在祁山作戰,於木門中箭身亡之事。 蚌蛤:喻東吳。 鼲鼬(hún yòu):黃鼠狼,此喻蜀國。
(19) 搤(è)腕:握住手腕,表示激動的動作。
(20) 漢文:指漢文帝劉恆。 代:漢代所封的諸侯藩國,即代國。劉恆幼時與母薄姬為避呂后之害,居住代國。後立為代王。後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人誅滅諸呂之亂,使人迎代王到長安即位。 疑朝有變:指劉恆懷疑陳平等人的誠意。
(21) 宋昌:時任代國中尉。 朱虛:指朱虛侯劉章。 東牟:指東牟侯劉興居。 齊:指齊王劉肥。 楚:指楚王劉交。 淮南:指淮南王劉長。 琅邪:指琅邪王劉澤。 盤石:根基牢固。
(22) 姬文:周文王姬昌。 二虢:指虢仲虢叔。 召、畢:指周召公奭畢公高。 石:丁晏曰:“《魏志》本傳。張脱‘石’。”
(23) 孫郵:戰國時趙簡子的御者,又名郵無恤。
(24) 閭閻:里巷。 輟:停止。 交侯:魏文侯。《呂氏春秋·期賢篇》:“魏文侯過段幹木之閭而軾之,其僕曰:‘君何為軾?’曰:‘此非段幹木之閭乎?段幹木蓋賢者也,吾安敢不軾!……段幹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幹木富乎義,寡人富乎財。’……於是君請相之,段幹木不肯受,則君乃致祿百萬而時往館之。……居無幾何,秦興兵欲攻魏,司馬唐諫秦君曰:‘段幹木賢者也,而魏禮之,天下莫不聞,無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為然,乃按兵輟不敢攻之。”
(25) 授節:指被任以為將。《史記·司馬穰苴列傳》:“司馬穰苴,田完之苗裔也。齊景公以為將軍,將軍扞之師。燕、晉聞之遂退,而視帝以復。”
(26) 高宗:即殷高宗武丁。 傅巖:指傅説。武丁的大臣,傳説原是傅巖地方從事版築的奴隸。《尚書·説命》:“高宗夢得説,使百工營求諸野,得諸傅巖。”按以上自“昔段幹木”至此六十三字,原列於《求自試表》之後,丁晏曰:“然玩其文勢,疑即《陳審舉表》內脱文,張強立篇目似非。”按丁晏説是,今據影宋本乙轉於此。
(27) 朝司:指朝中有司。 方難:各方之難。 弭:止也。 雍容:從容。 鑾駕:天子出行之車。
(28) 羊質虎皮:刺魏軍將帥中怯懦之人。語出《法言·吾子篇》。
(29) 樂毅:戰國時燕將。燕昭王時,曾率兵擊破國,收復失地。燕惠王即位後,中齊國反間計,樂毅身受猜忌,出奔趙國。詳《史記·樂毅列傳》。
(30) 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在趙悼襄王時不得志,投奔國居住在大梁,後老死於楚。
(31) 生乎亂:漢獻帝初平三年,曹植出生,時值董卓之亂。 武皇帝:指曹操。 伏見:親見。 孫、吳:指孫武吳起的兵書《孫子》、《吳子》。
(32) 揆:忖度。 排:推。 金門:漢宮金馬門。這裏指魏宮之門。 玉陛:玉階。 閒:閒暇。 攄舒:抒發。 恨:遺憾。
(33) 鴻臚:朝中掌禮儀之官。 發:徵調。 士息:指士家子弟。 期會:期限。
(34) 豹尾:豹尾車。 建:設立。 戎軒:戰車。 騖:疾也。 勞玉躬:親自率軍出征。
(35) 竦息:恐懼不安的樣子。 遑:閒暇。 寧處:安居。
(36) 塵露:喻野外。
(37) 撮:提取。 風后:傳説中是黃帝的丞相。 接:持有。 卜商:即孔子弟子子夏。 起:啓發。 驅:原作“軀”,今據《魏志》本傳及《全三國文》改正。 先驅:馳驅在前。 畢命:獻出生命。
(38) 天:指魏明帝曹叡。
(39) 屈平:屈原。 皇:通“惶”,惶惶:忙碌不安的樣子。趙幼文引《三國志旁證》,此二句乃宋玉九辯》第八章之詞,非屈原之語。
(40) 放誅:指流放蔡叔殺管叔。 弼:輔助。 叔魚、叔向:晉國大夫。據《左傳·昭公十四年》:晉國的邢侯與雍子爭奪鄐地的田界,久而相持不下,韓宣子命叔魚審理,罪在於雍子。雍子將女兒嫁給叔魚,而得勝訴。邢侯憤怒,殺了叔魚與雍子。韓宣子向叔向請教,叔向以為三人同罪,於是殺邢侯,將三人之屍棄於市。
(41) 三監:周武王滅商後,將商舊都封給紂王之子武庚,同時以殷都之東作為衞,由武王弟管叔監管;殷都以西為鄘,由武王弟蔡叔監管;殷都以北為邶,由武王弟霍叔監管,總稱三監。 釁:罪也。 二南:成王分陝以東之地,命召公主之,陝以西之地,命周公主之,謂之二南。
(42) 少留意:指留意以諸侯藩衞京都之事。
(43) 連城數十:《漢書·高帝紀贊》:“漢興,懲戒亡秦孤立之敗,於是封諸王子弟,大者跨州兼郡,小者連城數十。” 五等: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44) 扶蘇秦始皇長子。《史記·陳涉世家》:“扶蘇以數諫故,上(即秦始皇)使外將兵。” 淳于越:秦博士官。 周青臣:秦僕射官。秦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陽宮,周青臣力主實行郡縣制,淳于越主張分封制,認為如不行分封,“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捕拂,何以相救哉”。事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45) 謀能移主:指下臣用智謀能改變君王的意圖。 豪右:士族大家。
(46) 勢:權勢。
(47) 田族:田氏家族。春秋時齊國田桓子用大斗出貨,小鬥收進等辦法,籠絡人心。至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殺死齊簡公,在齊國專政,史稱“田氏代齊”。呂宗:齊國宗室。周天子封建諸國,周武王封呂尚(姜子牙)於,因此齊國國君是姜姓呂氏,故稱齊國王室為呂宗。
(48) 趙、魏:晉國上卿,後不斷擴充封地,終於與韓氏同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此二事言政之失在於疏公族親異姓。 姬姓:晉國宗室。周天子封建諸國,晉國君主是姬姓晉氏,故稱晉國宗室為姬姓。
(49) 語見《孟子·盡心篇》。
(50) 高下共之:指與國家同其禍福。
(51) 不便:不要馬上去做。
(52) 出之朝堂:指將此表在朝廷上公佈。 糾:舉察。

陳審舉表譯文

臣聽説天地陰陽二氣和協而萬物生長,君臣之德合一而諸多政事成功。五帝的時代不都是聰明的人,夏、商、週三代的末年不都是愚陋之人,在於使用與不使用,知人與不知人。當時已有舉賢才的名聲,卻無得賢才的事實,因此一定要提拔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而推薦上去。諺語説:“相國之家出相才,武將之門出將軍。”相國,是文德昭著的人,將軍,是武功顯赫的人。文德昭著就可以正國朝,致太平,稷、契、夔、龍就是這樣的人。武功顯赫就可以征討叛亂之人,威服四方,南仲、方叔就是這樣的人。從前伊尹作為有莘氏女的陪嫁奴隸,地位非常低賤;呂尚在朝歌賣肉、蟠溪垂釣的時候,是非常淺薄的人,到了他們被商湯、周文王所推舉的時候,確實是志同道合,神機妙算如與神靈相通,難道還去借助天子身邊人的推薦,依靠其左右之人的介紹嗎!古代的書傳上説:“有不同尋常的國軍,就必定能任用才華出眾的大臣;任用這樣的大臣,一定能立異乎尋常的大功。”商湯、周文二王就是這樣的人。至於那些拘於小節,見識短淺,毫無開拓精神的人,怎能向陛下進納雅言呢!因此陰陽不和,三光不通,官府空無能人,眾多政事得不到處理的原因,是司徒、司馬、司空三公的責任。邊疆動盪不安,鄰國軍隊入侵,軍隊覆沒損失慘重,戰爭連續不斷的現象,這都是邊關將士所擔憂的事情。難道可以空受國家的恩寵,而不稱其職嗎!因此責任越大的人負擔越重,地位越高的人職責越廣。《尚書》上讚揚“不使眾官府空無賢人”,《詩經》裏有“有關的官員考慮他的職責之事”,這恐怕就是其義所在。
陛下懷有美聖的自然之性,登上帝王之位而繼承先王之業,希望聽到君明臣良之歌,止武行文的美聞。然而幾年以來,水旱之災時常降臨,百姓困於衣食,因戰爭調撥徭役的人數,年年增加。加之東方有戰敗的軍隊,西面有被殲滅的將帥,從而使蚌蛤在淮泗之水漂游,鼲鼬在樹林喧譁。臣每當想到這些事情,未曾不停食而棄餐,面對酒杯而握住手腕。從前漢文帝從代國出發(到長安即帝位)時,懷疑朝廷有意外的變化。宋昌説:“在朝內有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這樣的皇親,朝外有齊、楚、淮南、琅邪各侯國的諸王,這就是如同磐石一樣的宗親,希望代王不要懷疑。”
臣私下認為陛下上可看虢仲、虢叔對周文王的圓柱,中可思考召公、畢公對周成王的輔佐,下可存宋昌所説的牢固的宗族之親。從前騏驥在吳阪的時候,可以説是很窘迫的,等到了伯樂審察它,孫郵駕馭它的時候,可使之身體不辛苦,輕鬆到達千里之外。伯樂善於相馬,明君善於用臣;伯樂相馬可馳千里,明君善於用臣可獲得太平,這確實是任用賢良驅使有才能的人所帶來的明顯的效應。[從前段幹木在里巷修德,秦國的軍隊為此而停止進攻,魏文侯得以平安。司馬穰苴在邊境接受任命,燕、晉二國為此而撤兵,從而使齊景公無禍患。這都是明德尊賢所帶來的效果。希望陛下施展殷高宗在傅巖地區選拔人才那樣的明德,從而顯示武丁中興那樣的豐功。]如果朝廷的有司都是賢良之人,繁雜的政事就可以在朝廷內處理,武將率軍出征,各方之難就會被阻止,陛下可以從容地安居京師,何必親自辛勤地率軍出征,到邊境去征伐敵人呢?
臣聽説“羊雖然披上虎皮,但見到青草依然歡喜,見到豺狼時還是戰慄”,而忘記了身上披的是虎皮。如今設置的將官有名無實,與此有相似之處。因此俗語説:“擔心做事的人不知其所以外,知其所以然的人就不能去做了。”從前樂毅投奔趙國,內心還念念不忘燕國;廉頗身在楚國,還想成為趙國的將軍。臣出生在動亂的年代,在軍營中長大,又多次在先父武皇帝面前蒙受教會,親眼所見行軍用兵的要領,而不必取來孫武、吳起的兵書暗中與之相合。我私下在內心忖度,常常希望得到朝見侍奉天子的機會,推開皇宮的金門,腳踏玉石的台階,排在有職位的大臣的行列,賜給我片刻的空餘時間,讓我能一吐心中所思,抒發藴積的感情,就死而無憾了!剛接到鴻臚官所下發的徵調士人子弟的命令,期限很急。又聽説豹尾已在後車設立,兵車馳駕,陛下要再次勞動玉體,勞心費神地出征。臣確實惶恐不安,不能安閒地居住在藩國。希望能夠(隨陛下出徵),躍馬揚鞭,首當其中,提取風后的奇術,承接孫武、吳起作戰的要領,上追慕卜商,啓發身邊的人,效命而驅馬進擊,在輪轂下獻出生命,即使不能立大功,也希望能有小的補益。但是聖皇離我很遙遠,我這赤誠之情不能上通,只有獨自王者天空的青雲而捶胸,面對高空而嘆息罷了。
屈原説:“國中有良馬而不知騎乘,何必忙忙碌碌地再去尋找呢?”從前管叔被殺,蔡叔被流放,周公、召公成為天子的輔政大臣;叔魚觸犯刑法,叔向匡正國法。三監的罪過,臣子對之,二南的輔政,去尋求的話不會遙遠,在皇室貴族和諸藩王中一定會有效法召公、叔向、二南這樣的人。因此書傳上説:“沒有周公這樣的宗親,就不能做出周公這樣的輔政之事。”還希望陛下對此稍稍留意!距今不遠的漢王朝(創立初期)廣泛封建諸侯王,大的有連城幾十,小的只可飽食祭祖而已,不如周王室把諸侯封為五個等次的爵位而建立藩國。像扶蘇勸諫秦始皇,淳于越反駁周青臣,可稱得上是知時而通權變了。能使天下傾耳矚目的人,就是身執朝政的人了。因此大臣的謀略能改變君主的意圖,君主的天威能統攝下民,(朝中如有)士族豪強中有權力的人來執政,皇親就不復存在了。權力在手,雖然不是皇親,但其地位尊貴;權力離手,即使是皇親,也會微不足道。因此(戰國時)取代齊國的是田氏家族,並不是齊國宗室;瓜分晉國的是趙、魏家族,並不是魏國宗室。請陛下仔細想一想。在國家太平時苟且獨佔權位,在國家危難時逃離的人,都是與皇族異姓的大臣。想要國家平安,祈禱家族的富貴,生存的時候共享富貴,死的時候同赴患難的人,是皇族中的大臣。如今卻反過來,皇族被疏遠,異姓被親近,臣私下感到疑惑!臣聽《孟子》説:“君子在境遇不順時就獨善其身,在仕途暢通時就使天下之人都得到好處。”而臣願與陛下踏冰踩炭,登山渡水,處寒暑,經燥濕,同赴國難,難道能遠離陛下嗎?
內心憤懣之情無法抑制,因而上表陳述衷情。如有不合時宜之處,請暫時將它收藏歸檔,不要立即丟在一邊。臣死之後,表中所言之事可引人深思。如果表文中有絲毫可引起陛下留意的地方,請把它在羣臣中公佈出來,讓那些通曉古代事理的人糾正臣表文中不合道義之處,能這樣的話臣就心滿意足了。

陳審舉表寫作手法

曹植的表文,劉勰稱之為“獨冠羣才”,指其“體贍而律調,辭清而志顯,應物制巧,隨變生趣,執轡有餘,故能緩急應節矣”,本文也不例外。
文章在講到三司之責時,用“陰陽不和,三光不暢,官曠無人,庶政不整”來形容;在談到邊將之憂時,用“疆埸騷動,方隅內侵,沒軍喪眾,干戈不息”來描述;在分析國內形勢時,説“數年以來,水旱不時,民困衣食,師徒之發,歲歲增調。加東有覆敗之軍,西有殪沒之將。”如此鋪陳,讓人讀後心有所動,警醒時局危機,也使文章氣勢旺盛,辭采華麗,易於為人接受。在抒發理想時,更是連綿不絕,如:“常願得一奉朝覲,排金門,蹈玉陛,列有職之臣,賜須臾之問,使臣得一散所懷,攄舒藴積,死不恨矣!”還有“願得策馬執鞭,首當塵露,撮風后之奇,接孫吳之要,追慕卜商,起予左右,效命先驅,畢命輪轂,雖無大益,冀有小補”,如此鋪陳排列,將自己的一腔報國之志盡情表露,真是酣暢淋漓,一氣呵成。在談到國家危難,藩王救助時,如此表達:“昔管蔡放誅,周召作弼,叔魚陷刑,叔向匡國。三監之釁,臣自當之,二南之輔,求不必遠,華宗貴族,藩王之中,必有應斯舉者”,一連串的排比,將前代舊事與現時情況聯繫起來。當告誡曹睿要警惕權臣、異族發難時,説:“故謀能移主,威能懾下,豪右執政,不在親戚。權之所在,雖疏必重;勢之所去,雖親必輕,蓋取齊者田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惟陛下察之!苟吉專其位,兇離其患者,異姓之臣也。欲國之安,祈家之貴,存共其榮,沒同其禍者,公族之臣也,”這樣的分析將利弊、吉凶都一併包括,並且兩相對比,鋪排開來,使人深明其義。全文圍繞“君臣合德而庶政成”的主旨,或闡發道理,或分析形勢,或抒發情感,層層推進,捕張揚厲,氣勢順暢,道理明晰,並且詞采華美,和諧自然,這樣更容易讓人接受。
所以曹叡讀後,下詔説:“覽省來書,至於再三。朕以不德,夙遭閔凶。聖祖皇考,復見孤棄。王俠輔帝室,朕深賴焉!何乃謙卑,自同三監。知吳蜀未梟,而海內虛耗為憂;又憂邊將,或非其人,諸所開喻,朕敬聽之,高謀良策,思聞其次。”

陳審舉表解析

曹植縱觀歷史,立足現實,指出王朝統治,得賢才者昌,失賢才者衰;並着重論述了異姓之臣與皇族之臣在政權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認為君主以皇族之臣輔佐,有益於鞏固王朝統治地位,而異姓之臣的勢力過於強大,只會給政權造成危機。因此,曹植建議明帝廣用皇族子弟來輔佐朝政,加強皇族成員在統治集團中的地位,削弱豪強世族的勢力,以防止政權落入異姓之手,魏國重蹈齊、晉二國的覆轍。
只可惜曹叡雖然“敬聽之”,以優文答之,但依然我行我素,不予以採納。他“之於子建,雖外示尊崇,內實羈縻,其忌而不用,正與乃父同轍 [4]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