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守實

鎖定
陳守實(1893—1974),字準佩,號哭芸,別名漱石,江蘇武進人,歷史學家,在明清史、中國土地關係史、中國農民戰爭史、中國史學史等領域取得卓越成就,並在上海同輩歷史學家中因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有精深獨到的研究而著稱,被譽為上海十大史學家之一。 [1] 
中文名
陳守實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93年
逝世日期
1974年
職    業
歷史學家
出生地
江蘇武進

陳守實人物生平

陳守實,別名瀨石,號哭芸,室名冷庵,武進人。早年就讀於省立常州中學,深受呂思勉教海。中學畢業後,一度在常州任小學教員。餘暇從族兄處借閲《二十四史》,廢寢忘食攻讀,遂產生興趣,有志於史學,寫成數萬言《三國六朝史部著錄考略》。1925年,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從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導師習明史,把梁啓超所輯明末遺民、海外孤忠朱舜水語“氣恆奪而不靡,志恆苦而不弛”作為座右銘,刻苦攻讀。1927年畢業後,歷任南開大學、大夏大學、中山大學、安徽大學、暨南大學、三江大學等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兼古代史研究室主任,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社聯、上海市史學會理事,《學術月刊》編委等職。
陳守實長期從事元、明、清史及中國古代土地關係史的研究和教學工作。20年代即對《明史稿》的來龍去脈進行認真考辨,撰有《明史稿考證》,以確鑿的證據,證明此書為萬季野所著,是王鴻緒剽竊。梁啓超對此文評價很高,説:“此公案前賢雖已略發其復,然率皆微詞,得此文發奸擿伏,貞文先生可暝目於九泉矣。然此益令人切齒於原稿之湮沒,其罪與殺人滅屍者同科也。”
陳守實治學涉獵面很廣,除元、明、清史外,還研究哲學史、史學史、文獻史、佛學、邏輯學、邊疆史等。尤其對馬列主義,早在30年代初,即開始學習《資本論》和《剩餘價值學説史》。對馬列主義的信仰,老而彌堅。僅《資本論》一書即精讀5遍以上,他邊讀邊圈點句劃,運用馬列主義原理,考察、分析歷史科學領域中的各種問題,寫下了近60萬字的著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更重視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資本主義生產形態的方法,系統深入地研究中國土地關係史,多次與《資本論》的譯者王亞南、郭大力等人研究《資本論》中關於地租部分的內容,並在全國高等學校中,第一個開設“土地關係史”這門專史課。
陳守實治學嚴謹,作風樸實,指導研究生要求甚嚴。他常告誡學生既要虛心採納別人的正確意見,又要善於獨立思考,那怕是權威專家的話,也不要迷信。他在讀郭沫若著的《十批判書》時,除肯定書中有許多獨到見解外,也對一些牽強附會之處提出看法,並不因為郭老是史學權威而不敢表明自己的見解。他撰文,下筆十分慎重,每成一文,反覆斟酌、修改,從不輕易示人,更不輕易發表。 [2] 

陳守實人物事蹟

1893年,陳守實出生於江蘇武進的一個普通家庭,祖父名翼新,是常州府學秀才;父親是村中的私塾教師,封建宗法觀念濃厚。陳守實從小接觸古書,幼時在“父親的私塾裏讀書,讀的是四書五經”,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在“舊學”上下過一番功夫。
17歲時,陳守實考入常州府中學堂,但因家中貧困無法支持學費而中途輟學,之後跟隨屠寄專研歷史。屠寄是晚清進士,長於史地之學,尤專於蒙古史,著有《蒙兀兒史記》。陳守實認為,屠寄雖然比較喜歡吸收新東西,但限於歷史條件,“他所謂新東西,只不過是資產階級所崇尚的歷史考證之學。我受他的指導,依然是舊的一套。應該看些什麼書,由他指定,有問題,請求他指示”。可見,初入史壇的陳守實學習的還是老一輩倡導的舊方法,將研究重點放在具體的史實考證上,技術性較強、思辨性稍差。1925年,憑藉跟隨屠寄學習積累的論文與讀書札記,陳守實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梁啓超,專攻明史。1927年,他發表了第一篇翻案性的學術文章《明史稿考證》,此後又撰寫了多篇以考訂明清基本史事為中心的文章,奠定了其在明史研究中的地位。
20世紀20年代末,目睹國事衰微,在早期革命志士與進步人士的影響下,陳守實開始關注中國的政治演變、社會局勢與農村問題。大革命失敗後,中國的政治環境愈發惡劣。1927年4月李大釗被軍閥殺害、同年6月王國維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1929年梁啓超病逝等,在陳守實心中造成了極大的震動。他開始與進步同學在社會科學方面追求探索,但因新書報不易獲得,常常感到落後於形勢而“苦悶”。從清華畢業後,陳守實前往天津南開大學任教,這是他在思想上接受社會科學理論的啓蒙期。五卅運動後,南開師生開展了一系列反帝愛國運動,校中進步力量不斷壯大。而且,南開以“痛矯時弊,育才救國”為宗旨,有着良好的教學風氣。在這種旨趣下,學校並未推行國民黨的黨化教育。另外,南開圖書館藏有非常多的新式書籍,如《馬克思經濟學原理》《蘇維埃俄羅斯》《法國革命史》等,其中尤以歷史、經濟兩系最為豐富,可以一解陳守實之前讀不到新書報的苦悶心情。恰逢此時,陳守實的舊友高饒芹也在南開工作,二人來往頻繁,高氏擅長哲學與文藝學,經常向他介紹最新的社會科學著作,在陳守實心中埋下了馬克思主義的種子。
1929年暑假,陳守實返回常州。暑假結束時,因軍閥混戰、鐵路毀壞而無法北上,於是前往無錫第三師範學校任教。在無錫的同事中有從事中國農村經濟研究的王寅生,他經常邀請進步學者來校講學,前校長顧倬(從事農村教育研究)、原三師畢業的北京大學教授陳翰笙(從事中國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研究)等經常回校演講。陳守實與二人交好,在他們的影響下,逐漸對中國農村問題、農村經濟產生興趣。不久後,因在校內宣傳進步思想,幾人被排擠離校。1931年,陳守實南下,入職廣東中山大學。令他感到驚喜的是,中山大學的同事何思敬開設了“馬克思主義講座”一課。受其啓發,陳守實“開始注意經典著作的學習”,廣泛閲讀馬克思主義著述。在這期間,陳守實還曾與革命志士陳志正共住一處,兩人在“政治思想上關係深切”。陳志正於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當時他在艱苦的環境中一邊從事革命工作,一邊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僅用英、日文對讀《資本論》,還翻譯了日文版馬克思的《僱傭勞動與資本》,堅定了“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的信念。陳守實對其十分欽佩,在他的影響下,多次研讀《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經典著作,由此奠定了紮實的理論基礎。
正是基於以上幾點,才使得關心民瘼與中國現實問題的陳守實能夠在短時間內突破傳統考據的藩籬,迅速向馬克思主義靠攏。之後,他更是以抗日救亡為職志,在大學課堂、進步刊物、社會演講等公開場合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