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季良

鎖定
陳季良(1883年9月13日—1945年4月14日),福建福州人。原名世英,字季良。1926年冬,加入國民革命軍,歷任福建省政府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海軍第一艦隊司令、海軍編遣辦事處委員、海軍部政務次長、軍事委員會校閲委員會海軍校閲組組長、海軍總司令部參謀長。曾指揮著名的“江陰保衞戰”,阻止日軍西侵入川。1935年9月晉升海軍中將。1945年4月14日病故於四川萬縣 [2]  ,追贈為海軍上將。 [1] 
中文名
陳季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3年9月13日 [6] 
逝世日期
1945年
畢業院校
江南水師學堂 [1] 
主要成就
抗戰時海軍第一艦隊司令
海軍部常務次長
國民革命軍海軍上將
組織江陰海戰 [1] 
出生地
福建福州 [6] 

陳季良人物生平

1883年9月13日出生於福州市。 [6] 
1897年考入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第四屆駕駛班。畢業後,陳季良被分派到“海容”艦任魚雷、槍炮大副。
1911年1月,武昌起義時。陳主張反正支持革命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北洋政府海軍部組建黑龍江江防艦隊。他升任“江亨”艦長兼任江防艦隊分艦隊領隊長,在海參崴、廟街等地護航。他同情蘇聯十月革命,以兩門艦炮、兩挺機槍和一批彈藥資助蘇聯紅軍與日本軍隊作戰,遂引發轟動中外的中日“廟街事件”。段祺瑞怕得罪日方,即下令判處陳季良革職,“永不敍用”。陳幸得海軍同仁掩護,改名繼續在海軍供職。
1921午,陳季良任海軍長江游擊隊隊長。
1922年1月任“楚觀”艦艦長,8月任“海容”艦艦長。 [1] 
1925年2月,升任海軍第一艦隊司令 [5]  ,兼任廈門警備司令。
1926年冬,陳季良奉令配合北伐軍東路軍入閩,迫使福州城防司令李生春投降,加入國民革命軍。
1927年1月2日就職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福建分會委員。 [1]  8月率部參加保衞南京的龍潭戰役;同年10月19日特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 [3] 
1928年9月1日任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委員。國民革命軍全國統一編遺時,任國軍編遺委員會海軍編遺辦事處委員,海軍陸戰隊總指揮。 [3] 
1929年,陳出任海軍部常務次長,仍兼第一艦隊司令。
1930年4月,兼海軍陸戰隊總指揮。 [1] 
1932年1月6日任海軍部政務次長。 [3] 
1933年率海軍第一艦隊從海上圍攻福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3] 
1935年9月6日,陳晉升為海軍中將。 [1] 
1940年11月任軍事委員會校閲委員會海軍校閲組組長。1944年5月任海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兼第一艦隊司令。 [3] 
抗日戰爭爆發時,陳季良代行海軍部長職務。陳奉命一面佈置阻塞江陰水道,一面在“平海”旗艦上指揮“寧海”“海容”“應瑞”“逸仙”等巡洋艦固守前線,使日軍月餘無法前進。後來,日軍出動飛機狂轟濫炸,他指揮各艦高射炮構成密集的防空網迎戰。儘管日軍始終把旗艦“平海”艦作為轟炸主要引標,但他始終不降下司令旗向敵軍示弱。“平海”艦重傷後,他轉移到“逸仙”艦,仍懸起司令旗,繼續指揮作戰。不久,陳任扼守長江要塞第一總枱長。
1945年4月14日,陳季良因病在四川萬縣逝世。5月25日,國民政府追贈陳季良為海軍上將。 [1] 

陳季良主要事蹟

陳季良廟街事件與更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我國政府要求收回被帝俄侵奪的黑龍江土地,海軍部建立黑龍江江防艦隊,調撥長江的”江亨”“利捷” “利綏”和“利川”等四艘炮艇北上,加上在松花江由商船改裝的“江平” “江安”等四艘炮艦,共同組成艦隊,以王崇文為艦隊司令,設公署於哈爾濱”。陳季良任“江亨”艦長,在海參崴、廟街等地護航,兼任“江防艦隊分艦隊領隊長”。
在與日本海軍斷斷續續的零星戰鬥中,互有勝負,由於日方經常殺害我方的戰俘,富有民族自尊心的季良,義憤填膺。他同情蘇聯十月革命,把自己艦上的兩門艦炮兩挺機槍和一批彈藥資助紅軍與日本干涉軍作戰。當時的北京政府國務總理段祺瑞正向日本借款,出賣國家主權,最怕得罪日本。日本一提出抗議,段遂下令在瀋陽組織軍事法庭,進行審判,判處“陳世英(即陳季良)革職,永不敍用”。但陳季良的凜然氣節,深受海軍同仁的同情和欽佩,海軍部也未按判決執行。為了避免麻煩,從此,他把名字改力“季良” ,一直在軍中使用。 [6] 

陳季良江陰保衞戰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蔣介石認為江陰是首都南京的咽喉,定要確保。當時,海軍部長陳紹寬出訪英國未歸,季良代行部長職務,採取應戰步驟,兼負責防衞從上海從江陰的防區。日軍也把江陰作為進攻的主要目標,並叫“一鼓作氣下南京,兩個月結束戰爭”。於是,中日雙方都把江陰視為必爭之地,在江陰展開了幾個月的惡戰。
陳季良到任後,一面佈置對江陰水道進行阻塞,一面在“平海”旗艦上,指揮“海寧”“海容”“應瑞”“逸仙”等巡洋艦護守在最前線。由於他的固守,持續月餘,日軍無法前進。只好出動大批飛機狂轟溢炸。季良則指揮各艦高射炮在整個江陰構成密集的防空網迎戰。
8月22口,“寧海”艦首先擊落敵機一架,軍威大振。9月22日,敵機出動200架次,艦載重型轟炸機,輪番審入江陰,以旗艦“寧海”和新型巡洋艦“寧海”號為重點目標,集中轟炸。落彈如雨,季良沉着指揮、各艦官兵英勇奮戰。“平海”艦艦長高憲申中彈負傷,還有多人陣亡,但是廣大指戰員毫無畏懼,堅持戰鬥,“擊落敵機四架”,敵人始終把“平海”作為傾瀉炸彈的目標。有人建議:“把槍桿上的司令旗降下,以免其集中轟炸”。季良堅決不同意,他説:“‘平海’艦絕不能降下司令旗,向敵人示弱”。他的豪語,堅定了大家戰鬥到底的決心。他們在繼續的戰鬥中,又擊落敵機五架。經過一整天的激戰後,“寧海”艦負重傷下沉,“平海”艦亦彈痕累累,前後艙皆進水,無法堵塞。季良令其擱淺,進行搶修。自己轉移到“逸仙”艦,懸起司令旗,繼續指揮作戰。9月25日這天上午9時,“逸仙”艦遭到16架敵機更番猛撲,挪彈二十幾枚,季良不顧危險,指揮十五生炮對空射擊。一舉擊落敵機兩架,已負傷的“逸仙”艦駛泊目魚沙,又被炸沉。至此,我海軍的主力艦已損失始盡。季良只好將指揮部移到“定安”號運輸艦上繼續執行指揮任務。
後來海軍部長陳紹寬趕到前線,鑑於季良指揮作戰五十多天,且有負傷,心力交癢,急派第二艦隊司令曾以鼎接江防司令,令季良下火線到後方醫治療養。當時,在現場觀戰的德國等外籍顧問歎為觀止。並説:“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四年中所未見過的惡戰。”對冒死指揮作戰的中國海軍將領陳季良更是讚歎不已。但是,電雷學校校長歐陽格,這個想成為第二個黃埔軍校校長式人物(蔣介石)的野心家,竟向蔣介石謊報:“陳季良臨陣脱逃”。蔣批示:“就地槍斃”!德國顧問和一批在江陽炮台上觀看海空戰鬥情況的人出來作證。他們給蔣的電報説:“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我(們)所看到的海空軍最激烈的戰鬥”。蔣接電後,才以電話告陳紹寬説:“誤會!誤會!代我安慰陳季良”。惡戰結果,我海軍損失慘重,於是年12月初放棄江陽防區,退守長江上游。第一艦隊司令部設於萬縣,季良堅持工作,精勤治事。 [6] 

陳季良人際關係

陳季良家族情況

陳家祖先是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昭宗景福三年遷至福建福鼎,後遷浙江平陽,明太祖時,定居福州城,成為平陽陳氏人閩一世祖。著名的三坊七巷中的文儒坊陳家老宅,即是

陳季良親屬關係

陳鳴昌,曾祖父,舉人;
陳翼謀,祖父,舉人;
陳鏡河,父親,曾在江蘇任知縣;
吳重,母親,寧德縣人。 [6] 
林則徐,表舅公。民族英雄林則徐的母親,陳季良的姨祖母。 [7] 

陳季良後世紀念

陳季良故居
位於福州鼓樓區文儒坊19號,在坊中段南側。該宅系陳季良10世祖陳兆盛(平陽遷榕第八世)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購置的。 [4] 
20世紀30年代中期,留學英國歸來後當上海軍艦長的陳季良,將老宅周邊的一片舊房子買下翻建,成為佔地2000多平方米的陳家大宅。 [7] 
清代建築,坐南朝北,佔地面積共1500平方米。四面封火圍牆,前為門頭房,正座之前為迴廊、天井,前廊後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穿鬥式木構架,雙坡頂,鞍式山牆。第二進依後牆建倒朝房,一列三間排平房。門上懸“林則徐外祖母故居”匾。花廳二進,主座西側牆外為花廳庭院。 [4] 
參考資料
  • 1.    胡必林,方灝編,民國高級將領列傳,解放軍出版社,2006.01,第222-233頁
  • 2.    本辭典編寫組,中國近代人名大辭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第408頁
  • 3.    劉國銘主編;黃晉明,陳予歡,王叔凱副主編,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 下,團結出版社,2005.12,第1374頁
  • 4.    盧美松編著,福州名園史影,福建美術出版社,2007,第17頁
  • 5.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軍事,第1336頁
  • 6.    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福州市社會科學所主編,福州歷史人物 第5輯,第136-141頁
  • 7.    張作興主編,船政文化研究,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03,第2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