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善

(廣西北流籍革命英烈)

鎖定
陳善,字樂基,化名陳海波,筆名鐵丹,1903年出生於廣西北流縣新圩一個貧農家庭。1931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參加興業起義,撤退到六萬大山時遭到伏擊,頑強戰鬥到最後一刻,壯烈犧牲。 [1] 
本    名
陳善
樂基
出生地
廣西北流縣新圩鎮
出生日期
1903年
逝世日期
1945年
化    名
陳海波
筆    名
鐵丹
人物經歷
陳善年幼喪父,家境貧寒。少年陳善與兄弟三人在困苦中煎熬。至上學年紀,陳善無錢上學。後因陳善少有大志,人又機靈,同族憐惜,共同資助他上新圩高等小學。在新圩高小讀書期間,陳善認真刻苦,成績名列前茅,深受師生讚賞。
1927年2月,陳善報名參加了北流縣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因受大革命的影響,桂東南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封建運動。陳善激流勇進,熱情澎湃,一方面如飢似渴地學習農運課程,接受革命道理,另一方面在課餘、假期到農村去,用所學的知識、道理去喚醒愚味的農民兄弟。他和其他農講所學員一起到農村去,鼓動農民打土豪分田地,組織農民協會,還發動農民參加示威遊行。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蔣介石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全國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北流農講所被當局強令解散。陳善回到新圩,但革命鬥志沒有消沉。同年秋天,他到玉林縣雲石初級小學任教。在那裏,他一面教書,一面繼續學習。
1928年9月,陳善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北流縣立師範講習所。在那裏,陳善是思想比較成熟的人,經常為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而憂嘆。歷史課上,他為戊戌變法而犧牲的六君子擊節浩嘆。當時的歷史教員是留學蘇聯回國的共產黨員胡學林、陳善的進步思想受到胡老師的讚賞,陳善很快成為胡學林的朋友。陳善從胡學林那裏借來了《布爾什維克的勝利》、《共產主義ABC》等革命書刊並認真閲讀,胡學林也私下向他介紹了俄國十月革命情況和中國共產黨的主張。經過胡學林的啓發,陳善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
1929年,北流縣立師範成立學生自治會,陳善被推舉為會長。胸懷革命抱負的陳善就職後非常活躍,經常組織同學出版牆報,公演話劇,張貼標語,宣傳反帝、反封建、反壓迫思想。為了進一步鍛鍊自己,陳善又到當時縣辦的“平民夜校”當教員,向羣眾傳播知識,宣講革命道理。
1931年初,原紅八軍第一縱隊政治部主任潘兆昌在行軍途中負傷後回家秘密養傷。陳善承擔了當聯絡員的任務,負責買藥、買報紙等工作。陳善又一次和共產黨員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同年7月,經過組織的考察,在潘兆昌的介紹下,陳善加入中國共產黨。
陳善入黨後不久,潘兆昌去了廣州治病。陳善肩負起恢復和發展北流黨組織的重任。1932年,陳善在中共廣西特委陳翔同志指導下秘密開展黨組織工作。至1935年,陳善在新圩、民樂建立了三個黨支部,發展了16名黨員。在這期間,陳善深入河村、沙塘、雷衝、良村、腶垌等地組織農會進行“反三徵”(徵糧、徵税、徵兵)的鬥爭,出版黨的秘密油印物《鬥生》,辦成人識字班,對羣眾開展革命思想教育,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
1936年夏,陳濟棠李宗仁發動了“六一運動”(即兩廣事變),通電全國要求抗日。陳善根據上級指示,發動學生、青年,成立“抗日會”、“救國會”、“讀書會”,廣泛發動農民參加抗日救亡活動。每逢新圩圩日,他組織學生上街宣傳,晚上點起汽燈向羣眾講演,宣傳黨的抗日主張。
西安事變後,國內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廣西當局成立民團幹校。1937年初,陳善考入該校。在幹校,陳善秘密地向周圍進步同學傳播革命思想。1937年冬,陳善從民團幹校畢業,被當局派任新圩街長兼新圩國民基礎學校校長。不久,陳善接任新圩民樂中心支部書記。他到任後,組織黨員、進步教師、進步社會青年和愛國人士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在陳善籌劃下,成立“北新劇團”,自編自演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劇目,用黑板報、牆報形式出版《時事新聞》,宣傳抗戰形勢,教羣眾唱抗日歌曲。此外,劇團還組織了獻錢運動,號召各界人士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保衞家鄉。
1939年4月24日,北流《建國日報》創刊,社長李應璋發現陳善文筆有才氣,特意聘請陳善到報社任記者、編輯。陳善敏鋭地感覺到,這是借風行船的大好機會,可以把這張北流縣惟一的報紙辦成宣傳共產黨抗日主張和政策的工具。陳善把他的想法向黨組織作了彙報,黨組織同意了。黨組織還利用關係先後安插進三名黨員。陳善抓住機會在排字工人中發展了兩名黨員。這樣,北流《建國日報》實際上已由共產黨秘密控制,成為黨的喉舌。
陳善將毛澤東《論持久戰》的主要觀點改寫成不同類型的文章,抨擊當時“亡國論”和“速勝論”,把國民黨愛國將領浴血奮戰和八路軍、新四軍開展敵後鬥爭的事蹟登載在第一版,經常轉載《新華日報》、《救亡日報》的重要社論和新聞,刊登郭沫若、金仲華、鄒韜奮等進步人士的文章。陳善每天聽廣播,時刻關心抗戰的形勢,並撰文鼓舞人民抗日必勝的信心。 陳善敢於鬥爭,他把手中的筆當成匕首和槍支。當他得知北流縣國民黨黨部書記長陳徹侵吞捐給抗日前線的寒衣費,北流縣縣長黃緯芳偷運桐油以及北流縣陵城鎮鎮長貪污等醜行後,怒不可遏,立即組織人馬深入羣眾調查、採訪,將醜行通通揭露。當時輿論譁然,羣眾拍手稱快,《建國日報》因此名震一時,被譽為廣西又一張《救亡日報》。北流縣國民黨黨部書記長陳徹對此極為惱火,揚言要武裝接管報社。陳善針鋒相對,展開機智的鬥爭。不久,國民黨在全國範圍內掀起反共高潮,報社被迫辭退陳善,最後報社也解散了。
1941年春,國民黨頑固派製造了皖南事變,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廣西當局也加緊迫害共產黨人和抗日進步人士。7月,中共北流縣委根據上級指示,把大部分黨員轉移到外地隱蔽、撤銷縣委,成立特別支部,由陳善任書記。不久,獲悉國民黨北流當局要逮捕陳善、甘化石等人,陳善因為生活艱苦加上勞累過度,患了黃疸性肝炎。為了同志的安全,他顧不了自己的安危,想方設法安排甘化石轉移到容縣靈山圩隱蔽,使甘化石脱險,而他自己則鎮定自若,依靠羣眾的支持掩護,堅持留在新圩一帶繼續進行革命活動。
1942年,桂林發生了“七九”反共事件,國民黨大肆逮捕共產黨人。上級通知陳善負責掩護轉移工作,陳善率領一部分北流的黨員到兩省三縣(興業、合浦、貴縣)交界的土東圩隱蔽。他化名陳海波,在土東中心小學任教,並以學校為基地,開展秘密工作,與羣眾廣交朋友,向羣眾宣傳革命,發展黨員,不斷壯大黨的力量。後來,土東中心小學成立黨支部,陳善任書記。他經常爬山涉水,深入山區,奔走於各山村,把上級黨組織的指示及時傳達到他所負責聯絡的同志。當他了解到黨組織經費十分困難時,便把每月領得的薪金,除了基本伙食外,全部作為黨費交給組織。
1944年秋冬之間,日軍為打通大陸交通線,第二次入侵廣西。秋末,梧州、平南相繼淪陷,桂東南將成為敵後。10月2日,在貴縣木格鄉社塘村瓦窯召開了桂東南地下黨組織負責人會議,成立了桂東南抗日遊擊區辦事處。1945年2月,桂東南抗日武裝起義的槍聲打響,陳善參加了興業起義的領導工作。起義軍迅速攻佔了葵陽、城隍等鄉公所,建立了民主政權。後來起義隊伍在博白和玉林交界的雙鳳、羅田一帶山區遭受頑軍的圍剿,起義部隊頑強戰鬥後撤退到六萬大山。3月17日,起義隊伍又在六萬大山羅田遭到伏擊,人員傷亡很大,彈藥即將耗盡,敵人叫囂:“抓活的!”陳善滿腔怒火,激勵戰友:“戰鬥到底,絕不投降!”陳善頑強戰鬥到最後一刻,壯烈犧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