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君石

鎖定
陳君石,男,1935年6月15日出於上海,原籍浙江杭州,營養與食品安全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科技總顧問 [1] 中國毒理學會名譽理事長。 [84]  [116] 
1956年陳君石從北京醫學院畢業後進入中央衞生研究院營養學系工作;1964年進入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就讀藥理學碩士研究生;1968年獲得藥理學碩士學位;1980年作為訪問學者前往美國,先後在美國奧爾巴尼醫學院毒理學系和康奈爾大學營養科學系進修;1981年回到中國後,在中國預防醫科院營養與食品衞生研究所工作;1984年獲得施瓦茨國際獎;2002年進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工作;2003年被授予倫敦都市大學生命科學榮譽博士;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7年代表中國政府擔任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主席;2009年出任第一屆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2010年擔任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審評委員會副主任,兼技術總師;2011年擔任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科技總顧問;2014年擔任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2016年獲得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終身成就獎。
擔任《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執行主編、《衞生研究》主編、《中華預防醫學雜誌》主編、《Nutrition and Cancer》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等雜誌編委。 [85] 
陳君石的研究領域為: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與風險交流;食品毒理學;膳食、營養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食物強化;總膳食研究。 [1] 
中文名
陳君石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上海 [111] 
出生日期
1935年6月15日 [105] 
畢業院校
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醫學院公共衞生學系 [111] 
職    業
教學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健康管理師》
《膳食脂肪與健康》
主要成就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05] 
原    籍
浙江省杭州市 [105] 
性    別

陳君石人物經歷

陳君石
陳君石(4張)
1935年6月15日,陳君石出生於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
1952年9月,陳君石進入北京醫學院公共衞生學系學習。
1956年7月,陳君石從北京醫學院畢業後進入中央衞生研究院營養學系工作(至1964年8月)。
1964年9月,陳君石進入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就讀藥理學碩士研究生。
1968年10月,陳君石從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獲得藥理學碩士學位 [2] 
1980年3月,陳君石作為訪問學者,前往美國,先後在美國奧爾巴尼醫學院毒理學系(1980年3月至1980年8月)和康奈爾大學營養科學系進修(1980年8月至1981年5月)。
1981年6月,陳君石回到中國後,在中國預防醫科院營養與食品衞生研究所工作(至2001年12月),期間擔任副所長(1987年5月至1998年5月)。
1984年,陳君石因為對硒與克山病的研究(研究時間為:1968年至1976年)獲得施瓦茨國際獎。
2001年,陳君石擔任十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食品安全關鍵控制技術》專家組組長。2002年1月,陳君石進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工作。2003年1月,陳君石被授予倫敦都市大學(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生命科學榮譽博士。
陳君石
陳君石(8張)
2005年,陳君石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醫藥衞生學部 (營養與食品衞生學)。 [3] 
2007年,陳君石代表中國政府,擔任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CCFA)主席。
2009年11月3-4日,2009中國生物強化年會舉辦,陳君石院士出席了年會。 [99] 
2009年12月,陳君石出任第一屆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2010年,陳君石擔任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審評委員會副主任,兼技術總師。
2011年10月,陳君石擔任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科技總顧問。
11月20日,“食品安全監測與風險評估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在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衞生學院掛牌。實驗室聘請陳君石擔任名譽教授。 [4] 
2013年4月25日,第二屆“科學傳播人獎”提名獎獲得者名單出爐,陳君石當選。 [5] 
2013年5月19日,“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在上海新能源主題公園舉行,由陳君石主講。 [6] 
2013年7月, 61名兩院院士聯名上書國家領導人,稱“推動轉基因水稻種植產業化不能再等,再遲緩就是誤國。陳君石的名字就在其中。陳君石認為很多人對轉基因的誤解來自於對這些程序的瞭解不夠,陳君石説:“我從官方瞭解到,我國轉基因信息將逐步公開。” [7] 
2013年11月13日,第六屆全國毒理學大會在廣州舉行,陳君石參加會議。 [8]  推舉陳君石為中國毒理學會名譽理事長。大會頒發了中國毒理學會終生成就獎,陳君石獲得終生成就獎。 [9] 
2013年12月18日,“亞太食品安全治理圓桌會議”12月18日在京舉行,陳君石做了題為“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與新挑戰”的報告。 [10] 
2013年12月,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創立,陳君石院士擔任中心的名譽主任。 [11] 
2014年6月13日,“社會齊共治,助力新食局”公開課在北京舉行,陳君石院士擔任授課專家。 [12] 
2014年,陳君石擔任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1] 
2015年7月23日,陳君石院士出席了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研討會。 [114] 
2015年8月26日,“第八屆國際農業生物技術峯會暨農業生物技術百人講壇·2015”在北京開幕,陳君石院士通過案例分析,多角度闡述了科技創新引領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性。 [13] 
2015年8月26日,關於轉基因強制標示,陳君石院士説,“我個人認為定性標識不是很科學的做法。比如轉基因大豆所生產的油理論上不含轉進來的基因,因為油是脂肪,但根據現有的檢測手段,只要含一丁點(微克級)便能檢測出來,所以按規定要進行標識。但如果用轉基因玉米做零食,按照農業部採取的名單制,玉米做成玉米片就不需標識。實際上,目前絕大多數國家都採用定量標識,認為超過一定量才需標識,中國也應往這個方向努力。”
陳君石説,非轉基因食品的宣傳和標識,嚴格來説屬於不正當的商業競爭,雖然中國沒有法律規定,但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就明文規定不能這麼做,認為此種做法是暗示轉基因是壞的、有害的行為,是不允許、不科學的。 [14] 
2015年11月23-26日,世界衞生組織國際食品安全當局網絡(INFOSAN)西太區會議召開,陳君石院士作為會議特邀顧問參會。 [104] 
2015年12月30日晚,中國科協主辦的“典贊.2015中國科學傳播”主題發佈會在北京舉行,陳君石入選為“十大科學傳播人”。 [15] 
2016年10月,陳君石獲得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終身成就獎。 [16] 
2017年3月16日,聯合國牽頭成立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特設機構間協調小組,陳君石擔任小組成員。 [17] 
2017年5月22日,第十三屆全國營養科學大會暨全球華人營養科學家大會召開,授予陳君石院士“特殊貢獻獎”。 [18] 
2018年4月19日,2018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北京舉行,陳君石院士參會。 [19] 
2018年9月17-21日,陳君石院士赴意大利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參加CFSA-EFSA雙邊會談,並參加EFSA科學大會等多項學術活動。 [103] 
2020年6月,陳君石院士以“新冠肺炎與食品安全”為主題,在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網參與了“雲端講座”。 [106] 
2020年9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在“科普中國·科學答人”第六季中以《神奇的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科學解讀轉基因農作物》為主題開展線上科普講座。他呼籲,由於轉基因食品的負面輿情和謠言一直在循環反覆地傳播,應加強科普,提高消費者對轉基因的科學認識。 [91] 

陳君石主要成就

陳君石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68-1976年,陳君石從事硒與克山病研究,並獲得1984年施瓦茨國際獎;1983-1993年與康奈爾大學和牛津大學合作開展“中國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關係研究”,專著作為《Cancer Res.》1992年11期封面,獲衞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作者);1990年在中國開創中國總膳食研究;1994-1998年主持茶葉防癌研究重點項目,人羣干預研究達國際領先水平。1998年開始系統研究和推廣NaFeEDTA強化醬油預防貧血 [20] 
  • 學術論著
截至2016年9月,陳君石出版編著、譯著18本,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 [1] 
出版日期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2018.09
《健康管理師》
陳君石,黃建始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016.09
《衞生行業職業技能培訓教程
健康管理師 國家職業資格三級》
王隴德,白書忠,陳君石
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6.01
《中國的食品安全 過去、現在與未來》
任築山,陳君石主編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5.12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識應用與管理》
陳君石主編
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4.09
《社區醫生營養與健康培訓教材》
陳君石主編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4.03
《營養師培訓教材》
陳君石編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3.02
《社區營養知識六講》
陳君石主編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2.01
《愛生活 送健康 套裝共14冊》
陳君石,等著
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2012.11
《從農田到餐桌 食品安全的真相與誤區》
陳君石,羅雲波著
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2.07
《食品安全政策法規與案例解析DVD8張》
陳君石,劉兆彬,張世誠主講
紅旗音像電子出版社
2010.09
《食物 營養 身體活動和癌症預防》
陳君石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010.01
《吃得好,長得好》
陳君石等著
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2009.09
《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在疾病防治
中的臨牀應用專家共識》
陳君石等主編
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
2008.10
《食物、營養、身體活動和癌症預防》
陳君石主譯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008.08
《膳食脂肪與健康》
陳君石主編
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01
《健康管理師》
陳君石,黃建始主編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003.08
《轉基因食品 基礎知識及安全性》
陳君石,聞芝梅主譯
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
2002
《功能性食品的科學》
陳君石,聞芝梅主譯
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
2002
《飲食營養與健康》
陳君石,聞芝梅主編
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04
《食物、營養與癌症預防》
陳君石,聞芝梅主譯
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
1998.04
《現代營養學 第7版》
聞芝梅,陳君石主譯
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
1991.04
《中國膳食、生活方式與死亡率
六十五個縣的調查研究》
陳君石等著
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
  •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95年
農藥殺蟲雙代謝毒理學研究
省部級三等獎
1995年
中國總膳食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1996年
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程序和方法
省部級二等獎
1996年
中國膳食、生活方式與死亡率-65個縣的調查研究
省部級一等獎
2004年
茶葉防癌有效成分及作用機制研究
省部級三等獎

陳君石人才培養

截至2016年9月,陳君石培養了多名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後 [1]  ,根據全國圖書館參考諮詢聯盟,陳君石在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培養的學生情況如下 [21] 
年度
名稱
作者
學位
2010年
政府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策略的研究
韓蕃璠
博士
2001年
TGF轉基因小鼠的建立
朱贇
博士
2001年
茶多酚、茶色素對大鼠肝癌癌前病變的抑制作用及機制研究
賈旭東
博士
2000年
茶色素對動物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效果及其機制的研究
伭萬里
博士
1999年
蔬菜、水果中酚酸類化合物對化學物誘導DNA損傷保護機制的研究
及DNA加合物檢測方法的建立
孫新
博士
1999年
NaFeEDTA強化醬油的研究
霍君生
博士
1999年
茶多酚、茶色素對大鼠肝癌癌前病變的抑制作用及對Ⅰ、Ⅱ相代謝酶的調節作用
宮芸芸
博士
1998年
茶對口腔癌預防作用的研究
李寧
博士
1989年
膳食中不同硒水平對甲基苄基亞硝胺(NMBzA)誘發大鼠食道癌及小鼠胃癌的影響
胡貴舟
碩士

陳君石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84年
施瓦茨國際獎
2005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醫藥衞生學部) [20] 
2016年10月
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終身成就獎 [16] 
2017年
2017·食品藥品科普特別貢獻人物 [110] 
2021年2月25日
全國食品安全工作先進個人 [82]  [97] 

陳君石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88年04月至1993年03月
全國政協委員
1993年01月至
國際生命科學學會中國辦事處 副主任、主任
1993年03月至1998年03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22] 
1998年03月至2003年03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2003年03月至2008年03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2005年01月至
中國預防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業委員會 主委
2006年01月至
中國毒理學會 名譽理事長
2007年01月至
中國食品科技學會 常務理事
2009年01月至
“HarvestPlus-China項目”顧問專家委員會 主席
2009年12月至
第一屆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2018年10月至2022年10月
中國毒理學會第七屆理事會榮譽理事長

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審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國際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主席

世界衞生組織食品安全專家團成員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執行主編

《中華預防醫學雜誌》主編

《Nutrition and Cancer》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等雜誌編委
2020年2月
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第一批成員 [23] 
2023年5月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榮譽會士 [115] 

陳君石人物言論

陳君石2010年

2010年3月,陳君石院士告訴《科學時報》記者:“任何一個農業新品種的誕生都是基因改變的結果,這是農業發展的根本。為什麼沒有人質疑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新品種?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傳統的雜交方式是安全的,而人為的基因改變就是不安全的,同樣的誤解也出現在對食品添加劑的認識上,即天然的食品添加劑就是安全的,而化學合成的食品添加劑就是不安全的。事實上,天然的食品添加劑中也有有毒有害的,而化學合成的經過科學評價的照樣是安全的。對於轉基因作物來説,基因改變的數量遠遠低於傳統雜交育種方式所發生的,在基因位點的選擇和確定上也更為精確。 [101] 
營養與食品安全專家陳君石院士 營養與食品安全專家陳君石院士 [105]

陳君石2011年

2011年5月,關於食品添加物,陳君石院士説:人不是燒杯,放進去的東西一點點積累。人體有代謝功能,吃進添加劑後,只要不是量很大,自然會代謝排出體外,並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像檸檬黃這類食品添加劑,毒性較低,只要不是吃很多,天天吃也不會影響健康。 [102] 

陳君石2012年

2012年5月28日,陳君石院士作了題為《轉基因與食品安全》的報告。他説: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生物技術食品政府間特別工作組關於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評價,一直堅持3項原則——個案原則風險分析原則實質性同等原則 [94] 
陳君石認為,人們擔心轉基因不安全是由於不瞭解轉基因技術。實際上,傳統農業中的雜交技術,使無數基因發生了改變,而現代轉基因技術,一般情況下,只是導致了1~2個基因發生了改變。 [113] 
陳君石告訴在場聽眾,轉基因食品的主要食用安全性問題包括4個方面:營養成分和抗營養因素;毒性蛋白質和過敏蛋白質;標記基因的安全性;對人類的長期非預期性。而安全性評價內容主要有5項——營養學、毒理學、致敏性、其他資料和綜合評價。 [95] 
陳君石説:“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評價是以科學為基礎的,應該讓生物技術更多、更好地造福人類。” [96] 
2012年9月底,在一次國際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研討會上,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君石研究員稱,最新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顯示,被監測人羣中有32.5%的個體膳食鋁攝入量超過每人每週安全攝入量(PTWI),其中以4歲~6歲年齡組的超值比例最高,而膨化食品被指是導致超值的“罪魁禍首”。 [24] 
2012年10月10日,在浦東新區院士專家報告會暨2012年浦東新區工程師論壇上,針對“我國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已取得長足進步,為什麼消費者卻感到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多”,陳君石院士認為原因是:信息不對稱、風險交流的缺失等因素導致食品安全問題“被泛化”。 [25] 
2012年12月,在兩院資深院士聯誼會組織的轉基因作物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認為,轉基因作物並不屬於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是指含有毒有害物質以及對人體健康有害,但轉基因作物並不含有毒有害物質。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科學證據證明其對人體健康有影響。
“人們之所以認為轉基因不安全、不敢吃,主要還是不瞭解轉基因技術。”陳君石認為,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評價是以科學為基礎的,我國對於轉基因作物的評價內容涵蓋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等組織頒佈的《轉基因作物食用安全評價指南》裏的所有內容。
陳君石説:“至今尚未發現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26] 
2012年12月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表示,經過嚴格審批和監管的轉基因食品,並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質,轉基因食品本身不構成食品安全問題。但是曝出“黃金大米”事件,會嚴重拖延中國轉基因作物的研究開發,這是非常不利的事情。
陳君石稱,“轉基因研究會因此被拖延。我估計農業部對中國自己研究發明的轉基因作物的批文,會延期。不是因為科學,而是由於壓力。媒體的、消費者的、領導的、官員的壓力。壓力是不講道理的。” [98] 
陳君石指出,轉基因作物的研究開發,下一步能否加速,取決於政府,不取決於科學家。“政府下決心,科學家才能使勁。政府不下決心,科學家使不了勁。形勢很清楚,沒有別的靈丹妙藥,這是不現實的。” [100] 

陳君石2013年

2013年1月,在中國“‘減害降焦’,科學還是騙局”研討會上,陳君石院士表示,謝劍平所謂的“降焦減害”研究成果是欺騙,已觸犯科學界的道德底線,不能容忍。 [27]  1月15日,陳君石説,謝劍平的成果在科學上是站不住腳的,而且還有欺騙性,要對他所獲得的幾項國家科技進步獎進行分析。 [28] 
2013年2月,陳君石院士談及食品安全問題時説,“實際上,近幾年有關食品安全的報道和信息,其中不乏不科學、不客觀,還有某些所謂專家不負責任的言論,從而造成以訛傳訛,進一步加劇了老百姓的恐慌情緒。”陳院士説,由於信息渠道不通暢、信息不對稱,加上消費者自身不太可能具有相關專業知識,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問題產生了很多誤解。例如,認為食品安全就要“零風險”,認為超標產品就等同於有毒產品,等等。“因此,必須暢通食品安全信息渠道,建立起有效的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機制。” [29] 
2013年3月,陳君石對錶示記者:要真正解決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需要解決目前農產品分散種植、畜牧產品分散養殖的現狀,需要改變食品加工企業小、散、亂的現狀。只要有這個背景存在,就不可能指望幾年之內,我國不再出現食品安全問題。 [30] 
2013年5月,陳君石表示,食品生產經營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不是靠監管出來的,更不是檢測出來的。 [31] 
陳君石還表示:需要告訴公眾有關轉基因、轉基因作物、轉基因生物安全等方面的知識。天然食品不等於就是安全食品,食品安全不存在零風險。轉基因食品不構成食品安全問題,因為:轉基因食品不含有有毒有害物質;另一方面,轉基因作物的研究、開發有一整套嚴格的監督管理程序,在生產方面,也有確定的生產規範和嚴格的管理要求,這和其他傳統產品的生產是一致的。 [88] 
2013年6月20日,陳君石説,我國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標準不低於國際標準。 [32] 
2013年6月21日,陳君石院士説:黑龍江大豆協會領導的轉基因大豆致癌説,完全沒有用流行病學的證據,也沒有任何因果關係。 [93] 
陳君石指出:關於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評估,監督和管理,包括檢測監測都由農業部門來管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職責也沒有這項(職能),農業部門對它的安全性有風險控制措施。 [107] 
2013年6月,黑龍江大豆協會一位負責人稱“食用轉基因大豆油的消費者更容易患腫瘤、不孕不育病”,中國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專家陳君石表示,把這兩件事結合到一起毫無根據,轉基因大豆誘發癌症的説法在流行病學上沒有證據,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證明轉基因食品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33]  陳君石指出,轉基因大豆和癌症高發兩者之間有因果關係的説法,某種意義上説是毫無根據。 [34]  陳君石還強調説,轉基因大豆油中甚至不存在轉基因成分。“轉基因大豆油是能吃到的最常見的轉基因食品。嚴格來講,轉基因大豆油裏不應該檢測出任何轉基因成分,因為基因是蛋白質,蛋白質在大豆精煉成油中,已經剔除了。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檢測方法很高明,哪怕極微量蛋白質從大豆進入油裏都能檢出來。” [35] 
陳君石院士 陳君石院士 [36]
2013年7月13日,在轉基因大米自願品嚐活動上,陳君石院士指出,基因無所不在,轉基因沒那麼可怕,在國際上通用的名詞是“現代生物技術”,且基因改變這件事情也不新鮮,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就改變了基因。
他批駁“閃電式批准”轉基因大豆進口的説法,指出在我國至少需要兩三年才能批准轉基因品種進口,且安全性評價實驗中還要把所含的轉基因人為放大,進行過敏實驗、模擬胃液消化吸收實驗、大鼠90天餵養實驗等,是一件很嚴格的事情。
“轉基因作物在農業上的應用是大勢所趨。”陳君石認為,説轉基因作物安全問題沒有定論是完全錯誤的。作為科學家只能説,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轉基因的作物對健康是有害的,那這就是安全的。 [37] 
2013年7月22日,在“第七屆兩岸三地食品安全與人類健康研討會”上,陳君石指出,“我國政府部門在食品風險交流這一環節上,還有待改進。”
陳君石認為,食品監管的目標是控制風險。國際通用的食品風險分析框架由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交流三部分組成。其中,風險評估是由專家完成的,這種評估不受政治、經濟、飲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評估的結果放之四海而皆準。
針對食品風險交流,陳君石建議,各級政府設立風險交流部門,給予人員、經費支持,加強與媒體的溝通,使專家的風險評估信息準確地傳達到媒體、公眾那裏,消除專家與公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38] 
2013年7月,陳君石表示,“現在老百姓經常談論‘我們還能吃什麼?’這句話是錯誤的。它具有很強的誤導性,往往會造成消費者的恐慌。”對於食品添加劑問題,陳君石特別強調,食品添加劑絕不應該成為主要的食品安全問題。 [39] 
在7月份,陳君石參加院士聯名信,他認為對轉基因的誤解來自於對這些程序的瞭解不夠,陳君石説:“我從官方瞭解到,我國轉基因信息將逐步公開。”
陳君石院士呼籲各級政府設立風險交流部門,像美國FDA、歐洲食品安全局那樣,更及時、透明地向公眾發佈信息,從而消除專家與公眾間的信息不對稱。 [40] 
陳君石説,“由於我們缺少政府和民間兩部分專門從事風險交流的機構和部門,所以我們現在風險交流的力度非常弱,以至於消費者會造成各種各樣的誤解。”陳君石舉了例子,“比如説轉基因食品。” [41] 
2013年8月22日,陳君石作《食品安全的真相與誤區》報告,他説,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已經就膳食鋁的風險向原衞生部提出建議,控制含鋁添加劑的使用,“尤其是控制超量使用,預計可由現在的每週每公斤體重1.795毫克,下降至0.796毫克。” [42] 
2013年11月14日,陳君石談及糖尿病患病率呈年輕化趨勢,“這與年輕人生活方式、飲食的‘西方化’不無關係。”陳君石指出,高油、高脂、高熱食物吃得過多,加上不運動、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導致肥胖者增多,加劇糖尿病患病率。 [43] 
2013年11月,陳君石認為,蘇丹紅讓全國談“紅”色變的同時,也讓人們聞食品添加劑而色變,一時間,更有食品企業在包裝上貼出“不含食品添加劑”的標籤。而他認為,食品中只有“存在有毒有害物質”和“對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情況兩者同時存在,我們才認為構成了一個食品安全問題。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化學污染物(重金屬、農藥殘留等)等無所不在。不能一檢測到有害物質,就説是食品安全問題,關鍵是看其含量。
陳君石堅持認為,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化食品加工業,就沒有豐富的食品種類。有了食品添加劑,才能滿足各種人對食品的不同需求。食品添加劑的應用是現代食品工業必需的,按照規定在食品工業中使用食品添加劑是安全的。因此,在食品包裝或宣傳中標註“本品不含任何添加劑”其實是一種不正當商業競爭手段,誤導消費者購買他們的產品。 [44] 
陳君石認為,有效傳播科學信息,讓消費者走出認識誤區也很重要。從政府到民間都應該建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機構和平台,加強公眾對於食品安全問題的科學認識。“儘管困難重重,但重建人們的食品安全信任完全有可能。” [45] 
同月,針對“臨牀研究顯示,33%的癌症發生在肥胖人羣中”,陳君石形象地説:“人們的腰圍每增加1英寸,得癌症的風險就會增加8倍以上。” [46] 
2013年11月13日,在第六屆全國毒理學大會上,陳君石指出,目前西方國家高流行的食物過敏性疾病在我國也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他表示,對該疾病的發病原理、檢測方法、流行趨勢和防治措施的研究迫在眉睫。運用毒理學研究食物過敏性疾病的防控,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我國的食品安全。 [47] 
陳君石院士榮獲“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終身成就獎” 陳君石院士榮獲“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終身成就獎” [112]
2013年12月1日,在首屆轉基因嘉年華活動上,陳君石表示,目前針對轉基因食品的科學實驗都是預設它們是有問題的,但結果是沒檢測出來問題,因此他認為轉基因食品可以放心食用。 [48] 
陳君石表示,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政府對轉基因食品研發都有一套嚴格的規定,中國也是如此。一個轉基因的作物或者動物,從實驗室研究開發,一直到最後上到消費者的餐桌起碼要8-10年,這是一個嚴肅認真的過程。陳君石認為很多人的誤解來自於對這些程序的瞭解不夠,“我從官方得到的消息是,所有這些流程和程序會更加透明,逐步公開。”
陳君石還説,轉基因是現代生物技術,把外來基因轉到原有的東西里面。實際上,農業上任何一個新品種的出現一定是基因改變的結果,包括雜交水稻。我們吃進去的糧食裏邊都有基因,到了胃裏消化時是不區分基因和轉基因的。基因不可能整合到人的身體裏,人吃豬肉就會變成豬嗎? [49] 
問及轉基因作物評估與傳統作物的不同,陳君石答:目前,針對轉基因作物,大多數國家都建立了特定系統來嚴格評價,而對傳統作物一般不開展類似評價。因此,這兩種作物,在投放市場前的評價程序存在差別,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評估遠比傳統作物嚴格。 [50] 
被問及“”為什麼轉基因爭議這麼大”,陳君石院士説:食品安全大家都很關注,轉基因項目投入資金不少,但科普這塊兒不多,而且現在還被停止了,導致公眾認識不足,出現現在這個局面。這本來是一個科學問題,但現在不是一個科學問題了。在這個問題上,科學家被打敗了。 [51] 
針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由哪些部門來管理的問題,陳君石院士表示,國務院規定農業部負責所有轉基因作物和動物的研究、開發、試驗等等,但衞生部門的科學家也會參與到安全性的評價中。比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還有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所以這不僅僅是農業部或者是衞生部門的事,國務院其他部門也有參與。” [108] 
2013年12月,陳君石在“中國肯德基餐飲健康基金”第六屆學術研討會上進行“風險交流與餐飲健康”的主題演講時表示,餐飲應傳承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的膳食結構,餐飲業應該形成以營養需求為導向的烹飪習慣。 [52] 

陳君石2014年

2014年1月,陳君石院士認為,媒體的錯誤報道對大眾健康帶來的風險遠遠大於食品安全問題本身。信息的不對稱、食品科學知識的匱乏是造成媒體誤導的重要原因。 [53] 
2014年2月,針對食品添加劑話題,陳君石呼籲,為加強風險交流,政府可設專門機構,加強投入和專門人才的培養;民間建立權威的科學信息平台;所有利益相關集團和個人共同努力,主動參與和推動科學的風險交流。 [54] 
2014年4月,針對花生油打着非轉基因旗號,陳君石表示,這一行為是不正當競爭行為,是企業迎合輿論誤導消費者消費行為的一種手段。 [55] 
2014年5月,世界衞生組織(WHO)徵求關於擬將每人每天“添加糖”攝入量的推薦上限減半的意見,即從佔膳食總能量的10%降低到5%,陳君石撰文稱,世衞組織在徵求意見稿中附了兩個重要研究,也是世衞組織專家組提出降低“添加糖”攝入和5%的主要依據。他認為,肥胖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膳食能量的攝入大於消耗。即使僅考慮能量攝入,除了糖以外,還有脂肪和蛋白質這兩種供能營養素。所以,要從人羣研究中得出佔10%能量的糖會增加肥胖,而5%的糖能預防和控制肥胖的科學證據是十分困難的。 [56] 
2014年6月8日,陳君石院士接受《中國食品安全報》採訪,被問及“解決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本途徑”,陳君石表示:沒有規模化的生產就不可能規範化,更談不上標準化。生產結構要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我們的食品安全問題。 [109] 
2014年6月13日,在全國食品安全宣傳週“社會齊共治,助力新食局”公開課環節,陳君石院士提出,“真正由食品添加劑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從來沒有發生過。”在他看來,中國的消費者錯誤的認為添加什麼都是有害的,食品添加劑的妖魔化的問題遠遠沒有得到解決。新媒體成為放大站,不經嚴謹考證的信息形成了食品安全風險的社會放大效應,放大以後的後果遠遠超過對人體健康產生的危害。
陳君石説,“食品安全不是中國特色,消費者對中國食品安全有如此嚴重的誤解是中國特色之一。” [57] 
2014年6月30日,陳君石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他認為,無論是國內食品還是進口食品,都是經過監管的,也都有好有壞。我們有國家質檢總局、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專門管進口食品,在每一個港口都有嚴格的程序來監督、抽檢進口食品。而網購則有很大的漏洞,雖然對消費者來説很方便,但它完全逃避了政府的監督和檢驗,相信相關部門會很快採取一些措施來應對。 [58]  陳君石指出,對於蔬菜水果上的農藥殘留不必太過害怕,用水清洗就很有效。農藥使用是有必要的,只要不超過國家標準就是安全的,不必擔心。對於如何清理農藥殘留,陳君石則認為不應相信任何用化學物質,如臭氧、洗滌靈、蔬菜清洗劑,高錳酸鉀等,也不應把蔬菜長時間泡在水裏,那樣可能更多泡掉的是維生素。真正有效的方法應該是在水龍頭下,用手輕輕地擼一擼。這是有科學根據的,因為大部分農藥殘留都在蔬菜表面,很少能滲透進去。再加上烹調、加熱也能破壞一部分,所以沒有必要特別害怕農藥殘留。 [59] 
陳君石指出,自己曾經説過的“食品安全方面中國是全世界監管力度最強的國家”系被斷章取義的誤讀,目前中國的食品抽樣檢驗數量是全世界最多的,但不應過度依賴抽樣檢驗,針對食品安全問題,不僅要政府監管,更需要食品生產經營者誠信守法。 [87] 
2014年11月5日,就食品和藥品安全“標準”,陳君石院士在接受採訪時説,“制定標準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拿他所在的USP食品成分專家委員會分會舉例,來自全球的數十位該領域著名科學家,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專家大會,針對需要增加和更新的標準展開充分討論並進行投票表決。 [60] 

陳君石2015年

2015年1月6日,就煙草院士和“張曙光”問題,陳君石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説,“終選不會侷限於某個學部的意見,這種情況下,煙草院士可能就不會通過。”但他還有新的擔心,比如,由於學科領域不同,終選是否會流於形式?陳君石説,“我們任何院士的專業範圍都很窄,這可能會產生一些偶然性,可能有人不瞭解而‘瞎投’。這個形式還需要摸索,要走着瞧,看一看。” [61] 
陳君石院士在講座中 陳君石院士在講座中 [89]
2015年2月4日,就金箔作為食品添加劑加入白酒,陳君石介紹,國際上從很早以前就開始將金箔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國際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評估認為,金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是安全的,而且沒有對其使用量作出限制。金作為一種金屬元素,人食用後既不會被吸收,也不會沉積,吃完後會隨便排出。金箔入酒對人的健康沒有影響,既不會危害健康,也沒有助益。陳君石認為,金作為食品添加劑的着色劑使用,是為了滿足感官的需求。只是為了給消費者多一種選擇,消費者如果不喜歡不選擇,自然會沒有市場。 [62] 
2015年4月,針對牛奶中的IGF—1致癌的説法,陳君石指出,IGF—1的全稱是類胰島素一號增長因子,它是生物自身分泌的一種激素樣蛋白質,對人體血糖控制、生長髮育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人體本身也含有IGF—1,一名成年人每日體內的生成量為一千萬納克。而牛奶中IGF—1含量約2.45納克/毫升,遠低於人體內的量。目前科學界評估認為,IGF—1並不致癌。
針對隔夜菜產生亞硝酸鹽致癌的説法,陳君石表示,“隔夜菜”因蔬菜種類的不同,在保存不當、存放時間過長的情況下確實可能產生亞硝酸鹽。不過,亞硝酸鹽本身不是致癌物,只是可與人體攝入的其他食品、藥品、殘留農藥中的次級胺反應形成致癌物——亞硝胺。同時,是否致癌還要看有多大劑量。實驗表明,隔夜菜雖然亞硝酸鹽含量略有上升,但含量有限,對人體健康並不會構成實質的影響。
關於方便麪有害的傳聞,陳君石指出,方便麪雖然算不上什麼健康食品,但關於它的“有害”傳言也並不靠譜。方便麪中的防腐劑和抗氧化劑都是常規食品添加劑,安全性是經過科學評估的,只要合法使用,並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擔心方便麪的碗裏有石蠟也是杞人憂天。現在方便麪生產中所用的紙杯其實是聚乙烯塗層紙杯,而塗蠟杯早已被淘汰了。只吃方便麪營養並不均衡,但是也不會致癌。 [63] 
2015年6月,陳君石説,“微信上的一些自媒體,已成為謠言和不實信息的“放大器”。這些謠言對實際生活和社會產生的危害遠遠超過所謂風險對人們健康的損害。” [64] 
2015年7月,陳君石表示,以下八種生活方式是導致癌症多發的主要原因:
1.吸煙。2.每天鍛鍊少於30分鐘。3.飲酒。4.常飲含糖飲料。5.蔬果攝入過少。6.紅肉攝入過多。7.鹽攝入超量。8.缺乏母乳餵養。 [65] 
2015年8月18日至19日舉辦的“中國食品安全高端論壇”上,陳君石表示,我國風險評估工作剛剛起步,還不能滿足為風險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的需求,亟需建立和完善國家風險評估體系,加強能力建設。 [66] 
2015年8月,“運動是良醫”中國工作組組長陳君石院士表示,我國能夠開具運動處方的醫生不到萬分之一,而美國這一比例能達到20%。 [67] 
同月,關於食品添加劑被妖魔化的問題,陳君石説:“當前人們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們還能吃什麼,實則是對食品安全問題存在諸多誤區。”他認為,微生物引起食源性疾病才是食品安全的頭號敵人,排在第二位的是化學污染,第三才是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和非法使用添加劑是兩個概念,“真正由食品添加劑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從來沒有發生過。” [68] 

陳君石2016年

2016年3月,陳君石表示,食源性疾病是頭號食品安全問題,但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 [69] 
2016年4月19日,陳君石在首屆中澳食品安全與技術進步研討會上坦言,中國當前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問題還很多:食源性疾病的監測和控制還比較薄弱,食品摻假或欺詐還相當普遍,風險交流面臨嚴峻挑戰。
陳君石表示,“為了儘快提升中國食品的質量和安全性,一是要做到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產業鏈食品安全保障;二是政府要做到全產業鏈的一體化無縫監管。” [70] 

陳君石2017年

2017年1月,陳君石表示:在我看來,沒有不健康的飲食,只有不健康的搭配。陳君石説,“什麼都吃,飲食多樣化,這樣就能很好地保障食品安全與健康。”“拿韭菜來説,確實存在一些農藥殘留的現象,但一星期吃一次,能吃進去多少農藥?什麼都吃一些,什麼都不多吃,即使攝入的食物中含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質,只要總量不超標,對人體仍然是安全的。” [71] 
2017年1月6日,陳君石院士認為,當前食源性疾病危害最大,需注意糧食和蔬菜中的重金屬、糧食和堅果中的黴菌毒素、畜禽養殖中非法使用獸藥、蔬菜和茶葉種植中非法使用農藥等問題。陳君石建議,進一步探討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改革,加強部門間協調和合作;政府食品安全監管模式要從以抽樣/檢測為主轉變為以過程監管為主;完善和提高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90] 
2017年3月3日,在“健康中國·營養先行”專場論壇上,陳君石説,“我們鼓勵吃動兩平衡,一方面要保證營養均衡,另一方面也要適當進行身體活動。” [72] 
2017年3月,陳君石指出,我國食品安全標準紛繁複雜,很容易導致企業適用混亂,也一定會導致企業避高就低地去執行行業標準。 [73] 
2017年4月14日,陳君石表示,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依法科學監管,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在食品安全違法行為中,什麼樣的問題屬於犯罪,應該從違法的性質、後果、危害等方面綜合判斷。 [74] 
同年4月,陳君石指出,有些違法行為,如摻假造假、人為投毒(食物恐怖)、導致發生嚴重傷殘或死亡的食源性疾病等行為,屬於犯罪,觸犯刑法,需要司法和公安介入。
陳君石説,“‘地溝油’事件其性質是使用非法食品原料以及摻假造假(食品欺詐),屬於犯罪案件,在辦案過程中,需要公安機關進行偵破,食品安全監管機構進行性質和危害認定,由司法機關宣判。”
陳君石表示,完善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以及加強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的銜接,對於落實“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重拳整治食品安全違法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75] 
2017年6月,陳君石説,消費者之所以把漢堡包、薯條、炸雞、可樂等食品列入“垃圾食品”名單,原因是其所含的能量或脂肪高,但以此類推,北京烤鴨、烤羊肉串、紅燒肉、水煮魚的能量和脂肪含量也相當高,看起來也符合“垃圾食品”的特點。他認為關鍵是搭配。 [76] 
同年6月,陳君石表示,“獸藥殘留和食品摻假的檢測,在中國一直是個薄弱環節”。陳君石説,隨着科學的發展和監管環境、消費者認知的變化,目前很多跨國企業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不斷深入,如雀巢食品安全研究院,已經在食品摻假、獸藥殘留等檢測技術上取得一定的進展。 [77] 

陳君石2018年

2018年1月12日,陳君石表示,2017年中國食品安全總的形勢繼續穩中向好,沒有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謠言的社會影響也可控。 [78] 
2018年2月,陳君石説,“不管是政府的監管措施和力度,還是食品企業的安全保障措施,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79] 
2018年4月,陳君石迴應《中國健康調查報告》相關謠言,“至於網上所傳的《中國健康調查報告》重大發現:素食能預防各類疾病,在疾病後期階段(診斷後)同樣能終止或扭轉病情;素食可以治療不可治癒的疾病,等等,既不是這本書的主要信息,更缺乏科學依據。讀者們切不可因此而在診斷出慢性病後把希望寄託於吃素。特別是對於癌症和其他消耗性慢病,應該遵循以植物性食物為主,適當搭配動物性食物的傳統中國膳食模式,達到營養均衡。” [80] 
2018年5月,陳君石表示,“當前,細菌耐藥性(AMR)已經成為全球公共衞生領域最複雜的威脅!”“細菌耐藥性的產生和傳播不僅體現在人和動物生病時的藥物治療應用上,還體現在食品、動物以及空氣等環境載體中致病菌的耐藥性上。” [81] 

陳君石2020年

2020年7月15日,陳君石表示,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的疾病,不是吃出來的,目前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消化道傳播的。因此,消費者選購的水產、肉類等食品只要按照一般衞生操作規程做熟了吃,一些即食型蔬菜、水果洗乾淨再吃,就不會增加新冠病毒感染風險。 [83] 
2020年9月4日,陳君石院士在科普講座上指出:轉基因作物具有諸多益處,包括增加作物產量、有助於消除貧困和飢餓、提供更好的生態環境等,但轉基因食品的負面輿情和謠言一直在循環反覆地傳播。因此,他呼籲,應加強科普,提高消費者對轉基因的科學認識。 [92] 
2020年12月3日,陳君石表示,新冠肺炎不是食品安全問題,也不是食源性疾病,而是一種動物源性傳染病,如禽流感;根據現有科學知識和WHO的陳述,新冠肺炎不會通過食品傳播,但是在疫情發生地區新冠病毒污染食品是可能的,在冷凍潮濕的環境下有可能長時間存在;新冠肺炎儘管不是食品安全問題,但其流行會為食品安全帶來挑戰,會影響食品安全。 [86] 

陳君石人物評價

陳君石是中國食品毒理學學科的創始人之一,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營養和食品安全專家 [1]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評)
陳君石在國際食品法典活動中捍衞中國利益,以充分的數據,挫敗了歐洲國家制定醬油中氯丙醇限量標準的動議;開創了由中國牽頭起草國際食品標準的先河,併為中國"入世"後應對食品進出口的非關税壁壘措施做出重要貢獻。(上海交通大學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