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可鈞

鎖定
陳可鈞(1888~1911年),字希吾、少若,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東渡日本,入弘文學院普通科。不久,因抵制日本文部省頒佈《取締清國留日本學生規則》,憤而歸國。翌年,又到日本入原校繼續學習。宣統二年(1910年)十一月,孫中山決定在廣州起義,可鈞報名參加,看到資助革命經費的多是閩籍僑胞,感慨地説:“事起,我等倘不當先爭死,匪特無以對我明季抗虜諸先烈,抑亦無以見吾閩助資之華僑也。”宣統三年(1911年)三月二十五日(4月23日),與林文等人秘密進入廣州。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五點半,隨黃興、林文率領的“選鋒隊”(敢死隊)百餘人,向兩廣督署發起總攻,可鈞和陳更新縱躍登樓,其他勇士也跟着上去,不見兩廣總督張鳴歧。出來後與李準之兵激戰,身負重傷而被捕。審問時清吏問他:“一個白面書生,何苦為逆以自殘!”可鈞怒斥道:“事所以未成,天之故也,然而只要能喚醒同胞,繼我的意志起來奮鬥,我也感到十分滿足,你們這班人利祿燻心,血液已冷,哪能懂得這些!”四月初一(4月29日),從容就義。為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中“福建十傑”之一。 [1] 
中文名
陳可鈞
國    籍
中國
籍    貫
侯官縣(今福州市區)
出生日期
1888年
逝世日期
1911年4月29日

目錄

陳可鈞人物生平

陳可鈞1888年出生於福州地區(福建侯官地區),家裏是書香門第,在故鄉讀完小學後他又去陝西求學。1905年至1910年,陳可鈞先後留學日德。
由於身體天生病弱,且後期家道衰落,在國外求學的日子日益艱辛,陳可鈞的好友皆為他的身體擔憂,勸他“不宜過於憂愁”,陳可鈞卻説:“體不健百不成……落魄至此,寧得不憂。”其實,陳可鈞更擔心因自己身體太差而無法報效祖國。
清政府日益腐敗,中華民族內憂外患,陳可鈞對此悲憤不已,決心推翻清政府、謀求民族解放,他也曾經計劃入燕暗殺載澧。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召開同盟會骨幹會議,決定再一次在廣州發動起義。1911年春,陳可鈞得信後離開日本,於4月12日抵港,因此次起義參加者以閩籍居多,他便勉勵鄉人:“事起,我等倘不當先爭死,匪特無以對我明季抗虜之諸先烈,抑亦無見吾閩助資之華僑也。”
參加起義的志士成立敢死隊,發誓與清政府決一死戰。陳可鈞在起義前曾擔憂:“黨人眾多,必然良莠不齊,恐致風聲泄漏,清吏得以戒備。”後來果然出了一個漢奸陳境波,將革命活動情況,密報清兩廣總督張鳴歧,陳可鈞得知後説:“事已至此,義無反顧,終當冒險行耳。”
1911年4月27日下午4點,陳可鈞臂纏白巾,腳穿黑膠鞋,和其他義士假扮成出殯的隊伍,把彈藥武器藏在棺木之中。下午5點半,海螺號吹響,總攻正式發起。
陳可鈞揮彈馳戰,攻入督署。總督張鳴歧嚇得越牆逃跑,因內奸出賣,水師提督李準早已屯兵署外。陳可鈞臨危不懼,揮彈衝其中堅,雖多處受傷、流血不止,他仍堅持與清軍死戰到底。
在獄中,清吏冷嘲熱諷:“一個白面書生,何苦為逆以自殘。”陳可鈞憤然道:“事所以未成,天之故也。然而只要能喚醒同胞,繼我的意志起來奮鬥,我也感到十分滿足,你們這班人利祿燻心,血液已冷,哪能懂得這些! ”
4月29日,清朝劊子手把被捕起義者押赴刑場。臨刑前,陳可鈞言笑自若,引項就刃而死,時年24歲。5月2日,陳可鈞烈士遺骸安葬在黃花崗,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亦為黃花崗福建十傑之一。 [2] 
參考資料
  • 1.    曹於恩,福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福州市志 第八冊/第七篇 人物;方誌出版社;2000年12月;第628頁
  • 2.    陳可鈞:體弱志堅奮勇起義  .福州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