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友諒墓

鎖定
陳友諒墓是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元朝末年“大漢”政權的締造者——大漢皇帝陳友諒的墓地,位於武漢長江大橋蛇山引橋的南側,是武漢市第一個的封建帝王陵墓。
元至正十九年(1360年),陳友諒在江州(今九江市)稱帝,建國號為“漢”,年號大義,第二年遷都武昌,至正二十二年(1363年)與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失敗後在九江被流矢擊中而亡,歸葬武昌蛇山。後墓園漸荒,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湖北省內務司議請整修,次年建成完工。1956年,武漢市人民政府在原湖北省內務司1913年對墓園進行整修的基礎上給予修葺。
1956年11月5日,陳友諒墓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陳友諒墓
外文名
Dahan Emperor Chen Youliang Tomb
地理位置
武漢市武昌區首義公園路61號 [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天
景點級別
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價格
免費
保護級別
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所屬城市
湖北省武漢市
所屬國家
中國
地    位
武漢市第一個的封建帝王陵墓
建成時間
1912年

陳友諒墓墓地位置

大漢陳友諒墓 大漢陳友諒墓
陳友諒墓位於武漢長江大橋蛇山引橋的南側,離武昌橋頭堡不遠,坐北朝南。如果按照帝王陵來衡量,整個墓地,陳友諒墓無疑算是“縮型景觀”。但是,在亡國之君中,這座陳友諒之墓應該是相當可以的。
墓的前方向南,有巍峨的石牌坊,正面橫書“江漢先英”,背面橫書“三楚雄風”。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英雄的崇拜與敬仰。由此經過16級石階,就是呈紅色的圓形墓冢,墓冢前有2米多高“大漢陳友諒墓”的墓碑。

陳友諒墓墓地的修繕

墓前 墓前
1908年 (光緒三十四年)革命黨人萬耀煌、耿仲釗等發現此墓。辛亥革命勝利後,湖北省內務司於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議請整修,次年建成完工。解放後,武漢市人民政府1956年在原湖北省內務司1913年對墓園進行整修的基礎上給予修葺。
“文革”期間墓堆一度被毀,又於1981年重新修復。1998年6月有關部門對陳友諒墓又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修繕,還增加了“陳友諒生平事略”碑石,墓右側還有武漢市人民政府1956年立的“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碑。

陳友諒墓墓地現狀

牌坊 牌坊
據説這裏只是陳友諒的衣冠冢,但好歹也還是歷史人物的真正遺蹟。陳友諒建立了“大漢”,儘管只有四年。此人靠的是自己的勇武投身農民起義,屢建戰功,最後終至於稱帝。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的角度,武漢市都應當重視這處遺蹟,宣傳這處遺蹟,這對武漢的旅遊業也是大有好處的。
落滿枯枝敗葉的陳友諒墓與武漢長江大橋上車水馬龍的喧囂相比,着實顯得有些凋零冷清。每天這橋上南來北往的過客,誰又會想到在他們腳下還長眠着這麼一位曾經吒吒風雲的歷史人物呢,更何況這裏還是北伐戰爭時期的革命烈士陳定一的墓地。

陳友諒墓陳友諒其人

元末農民戰爭示意圖 元末農民戰爭示意圖
陳友諒(1320年——1363年),湖北沔陽人,系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大漢”政權的締造者。漁家出身的他,年輕時曾在縣內當小吏,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後,陳友諒參加了由徐壽輝領導的紅巾軍,後因戰功卓著升為元帥。之後,陳友諒率部連克江西、安徽、福建、浙江的大片地區。可是不久,陳友諒卻在紅巾軍內部製造分化瓦解清除異己,先是殺了徐壽輝左右侍臣,並挾持徐壽輝,自封漢王(1358年)。1360年又殺了徐壽輝,自立為帝,建國號“大漢”。遂後,陳友諒一面抗元,一面跟朱元璋爭奪天下。陳友諒在反元戰爭中不僅善於團結漢族地主階級,爭取了包括兵部尚書黃昭和進士解觀等人在他的麾下。然而,由於軍中將士對他篡權奪位之舉多有不滿,紛紛倒戈投向朱元璋,致使對朱作戰連連敗北。1363年,陳友諒在鄱陽湖的戰鬥中流矢身亡,遺體由部將張定邊運回武昌,葬於蛇山南麓。
陳友諒死後,其舊屬擁戴其子陳理武昌稱帝。1364年,朱元璋兵臨武昌城下,漢軍在洪山戰敗,陳理出城投降。歷時四年的大漢政權終結,武昌作為大漢都城的歷史也就此結束。據説翌年,朱元璋曾親臨陳友諒墓祭奠,並題“人修天定”四字於墓前。到明朝末年時,陳友諒墓已被雜草湮沒,少有人來往。
1956年11月5日,陳友諒墓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