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去病

鎖定
陳去病(1874—1933)近代詩人,南社創始人之一。原名慶林,字佩忍。 [1]  號巢南,別署病倩、法忍、百如、柏儒、伯儒、無名、拜汲、汲樓、醒獅、季子、南史氏、有媯血胤、垂虹、亭長、勤補老人等稱,並多署為筆名。 [2]  江蘇吳江同里人。祖上以經營榨油業致富。因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毅然易名“去病”。早年參加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宣傳革命不遺餘力。在推翻滿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討伐袁世凱的護法運動中,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其詩多抒發愛國激情,風格蒼健悲壯。1923年擔任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改為中央大學,1949年改名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1928年後曾任江蘇革命博物館館長、大學院古物保管委員會江蘇分會主任委員。1933年,病逝於故鄉同裏鎮。 [1] 
中文名
陳去病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74年8月12日
逝世日期
1933年10月4日
主要成就
南社創始人之一
原    名
陳慶林
佩忍

陳去病人物生平

陳去病,生於清同治十三年七月初一日(1874年8月12日)。世代經營榨油業。陳去病為遺腹子,幼承母教,七歲入塾,為名儒諸杏廬弟子。光緒二十一年(1895)補縣學生員。二十三年,與金松岑、蔡寅在同裏組織雪恥學會,有“吳江三傑”之譽。
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清廷的腐敗無能使陳去病逐漸接受革命思想。二十八年,陳去病參加蔡元培等人發起成立的中國教育會,在同裏組織支部。次年赴日本留學,發奮救國,以漢朝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責任擔當深自砥礪,改名去病。在東京毅然加入拒俄義勇隊。發表《革命其可免乎》,宣言“不革命非丈夫”。三十一年,經秋瑾介紹加入光復會,次年初由劉師培介紹加入同盟會。採取多種方式宣傳排滿革命。尤為重視宣傳明清鼎革時期反清義士事蹟,先後編輯《陸沉叢書》《清秘史》《吳長興伯遺集》《五石脂》《煩惱絲》《吳赤溟先生文集》《明遺民錄》等。還直接在報刊上發表文章,抨擊清政府反動統治,任《警鐘日報》編輯,編輯《國粹學報》,主持《中華新報》筆政,創辦《蘇蘇報》等。
陳去病重視戲劇的社會教育作用,受京劇演員汪笑儂影響,意識到戲劇具有一般藝術作品所不具備的感染力。撰文《論戲劇之有益》,鼓勵青年革命黨人深入梨園,與戲劇藝人結合,演繹宣傳革命思想的新戲。陳去病任編輯兼主要撰稿人的《二十世紀大舞台》叢報,是近代中國最早的戲劇報刊。
三十三年,陳去病在上海主持國學保存會,並邀集吳梅等人組織神交社,以論文講學為名聯絡革命知識分子。次年夏又在紹興組建匡社,以匡復中華為志。宣統元年(1909)冬,在蘇州虎丘邀集柳亞子等人成立南社。三年,在紹興幫助學生宋琳組建越社。這些社團往往兼具學術和政治性,對革命事業產生重要影響。
武昌起義後,陳去病為實現共和民主制度而奔走呼號。入民國,先後任職於《大漢報》《越鐸日報》《平民日報》。1913年宋教仁被刺後,陳去病入京,計劃在北京設立南社總機關未成。參加“二次革命”反袁,出任江蘇討袁軍秘書,為總司令黃興起草文檄。“二次革命”失敗後陳去病回鄉隱居。1916年2月,擬在蘇州策動起義響應護國戰爭,事泄未成,赴浙江,任省公署民政秘書,兼杭州法政專門學校講師。1917年7月,張勳復辟帝制,陳去病撰文批判鄭孝胥等人。1918年護法戰爭期間,陳去病追隨孫中山,先後擔任非常國會秘書長、參議院秘書長等職。護法戰爭失敗後陳去病返回故鄉,修築浩歌堂,整理詩稿。1922年再赴廣東,協助孫中山北伐,任大本營前敵宣傳主任。陳炯明叛變,第二次護法戰爭失敗後,陳去病離粵至寧,執教於東南大學,主講中國文學及詩賦。1923年12月經柳亞子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次年5月任國民黨江蘇省臨時黨部執行委員,11月被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聘為檢查清宮古物委員。
孫中山去世後,陳去病任葬事籌備委員會委員,奉命回南京勘查墓地。1925年11月,通電支持西山會議派。次年3月被西山會議派選為中央監察委員。之後,逐漸對政治失去熱情。1927年辭去孫中山葬事籌備委員會委員一職,並拒任江蘇省政府主席、省黨部監察委員等職。後任古物保管委員會江蘇分會主任、江蘇革命博物館籌備處委員、江蘇通志館委員、江蘇革命博物館主任、上海持志大學國文繫系主任、中央黨史編纂委員會委員等職。1931年辭去各職。1933年在蘇州報恩寺受比丘戒,10月4日病逝,被隆重公葬於虎丘。 [3] 

陳去病身後之事

1935年11月南社成立三十六週年之際,柳亞子等諸社友商議將其靈柩遷葬於南社誕生蘇州虎丘山下冷香閣。並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墓在虎丘西南麓杉樹林中,坐北朝南,作覆釜形,青磚圍砌,水泥封頂,直徑5.9米,高2.2米。後築混凝土羅城,前立碑,設置石供案,鋪砌墓道。碑鐫柳詒徵所書“陳佩忍先生諱去病之墓”,額雕雙鶴翱翔。後因年久失修而日漸殘破,1982年由虎丘山風景區管理處整修。 [2] 

陳去病代表著作

陳去病一生著有《浩歌堂詩鈔》、《續鈔》、《明末遺民錄》、《五石脂》、《清秘史》、《陸沉叢書》等,還輯刊《吳江縣誌》、《笠澤詞徵》、《松陵文集》、《杏廬文鈔》、《夏內史集》、《百尺樓叢書》等,尚有不少散文散見於清末民初的報章雜誌上。現彙編為《陳去病全集》六卷。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