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勇

(雲南藝術學院教授)

鎖定
中文名
陳勇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55年
出生地
雲南元謀
性    別

陳勇人物經歷

陳勇 陳勇 [1]
1982年畢業於雲南藝術學院作曲專業本科並留校任教,1984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理論作曲進修班,1997年破格晉升為作曲教授。現為雲南藝術學院副院長,雲南藝術學院“音樂學”省級重點學科帶頭人,兼任雲南省文聯副主席,雲南省音樂家協會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全國藝術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雲南省高教學會常務理事,省學位委員會委員,省高等院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省高校教師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等職。

陳勇主要貢獻

在國內、省內各種專業音樂刊物及音像出版物中發表作品及論文數百件,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其中主要有:
在國家級音樂核心期刊《音樂創作》上多次發表作品,如藝術歌曲《望鄉曲》、《尋找太陽昇起的地方》、《火把節的火把》、《月光戀》、《版納的春雨》、葫蘆絲獨奏《蘆蕭情》、鋼琴獨奏《賦格曲》等,並擔任該刊編委(均由全國著名作曲家組成)。
1997年以來分別出版了《和聲學基礎應用教程》、《尋找太陽昇起的地方——陳勇藝術歌曲選》及《月光戀——陳勇創作歌曲精選80首》等三部專著,並主編《跨世紀音樂文化叢書》、《雲之南音樂文化叢書》及雲南藝術學院省級重點學科叢書之《音樂學論文集》等三套理論叢書;
所創作的一批藝術歌曲在全國廣為流傳,在各種聲樂大賽中被廣泛演唱(許多歌手因此而獲得大獎),並被各音樂藝術院校選作專業聲樂教材;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雲南人民廣播電台、雲南電視台、《雲南日報》等媒體多次進行過專題介紹,並被收入《世界名人錄》、《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東方之子》、《科學中國人——中國專家人才庫》等辭書。

陳勇獲獎記錄

作品在省內外各種音樂演出及大型活動中經常使用,在各種音樂比賽中多次獲獎;
藝術歌曲《火把節的火把》1999年獲全國第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實現了雲南音樂在此項評獎中的“零的突破”,受到中宣部、雲南省委宣傳部的表彰和嘉獎;
藝術歌曲《月光戀》1998年獲全國“新人新作”大賽一等獎,全國“廣播文藝政府獎”及“廣播歌選”金獎;
藝術歌曲《紅土地,紅土情》2000年獲“首屆全國藝術歌曲比賽”特別獎;
女聲二重唱《布依人家》2001年獲全國音樂電視展評金獎;
大型民族舞劇《敲響銅鼓》 1998年獲雲南省新劇目展演音樂創作一等獎;
交響組曲《銅鼓魂》2003年獲雲南省新劇目展演音樂創作一等獎;
1999年被中宣部、中國文聯、文化部等授予“全國百名優秀青年文藝家”稱號;2000年被評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同年還被評為雲南省各文藝家協會首批“德藝雙馨中青年會員”;2001年在《雲南日報》等新聞媒體發起的“當代雲南最具知名度的藝術家”評選中入圍。

陳勇印象採擷

——“陳勇先生是雲南秀美的山水和醇厚的民情哺育成長的作曲家,他的音樂創作從未離開過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塊土地。他的基本功紮實,音樂理論知識豐厚,有很好的旋律感,並掌握了較嫺熟的多聲寫作技巧,同時又具有熟悉雲南民族民間音樂的突出長處,所以他的作品能夠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
上海音樂學院陳銘志教授
——“陳勇先生的音樂作品,形式與題材多種多樣,既有大量的聲樂作品,也有器樂作品以及舞劇、舞蹈音樂、電視劇音樂等等。風格別緻,配器手法新穎,既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雲南地方色彩,又有自己的特性。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不僅在傳統作曲技法的掌握上具有紮實的基本功,而且在作曲技法的民族化、現代化方面也做了許多成功的嘗試,並取得了極佳的效果。這從其作品中所使用的調性思維、和聲、復調及配器手法、結構邏輯等各個方面都有明顯的體現。”
山東藝術學院李貞華、王希彥教授
——“《尋找太陽昇起的地方》是近年來我國女高音獨唱歌曲創作中難得的一首好歌……”
中央音樂學院郭淑珍教授
——“《和聲學基礎應用教程》一書言簡意賅,非常實用。該教材從高師的教學入手,明確地體現了一種改革的精神,既對傳統的歐洲古典功能和聲進行了淺出的敍述,又對民族調式和聲作了簡單的介紹,尤其可貴的是結合和聲學的教學,使學生不侷限在習題的習作中,而很簡捷地過渡到為歌曲編配伴奏,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作為高等師範和聲教材是很值得推薦的。”
山東藝術學院王興青教授
——“音樂把兩個少數民族的生命圖騰及作者自己對藝術的追求融為一體,旋律穿成一串把崇尚陽剛之氣的彝族表現得更為粗獷、把崇尚陰柔之水的傣家人張揚得更為柔情的音樂項鍊。音樂超越了鏡頭和畫面的表現力,它已不是單純的註解和裝幀,作曲家以他的藝術個性,對水與火的文化內涵作出的是破譯和闡釋......”
《雲南日報》評論員評論電視音樂片《水與火的民族》
——“《月光戀》以彝族年輕人特有的生活情趣勾畫出彝家山寨特有的月夜寧靜、清淡和充滿愛情甜蜜的情景,深藏心臆。歌詞經作曲家譜曲後,景隨情濃,夜隨情發,應用了恬靜的音樂語言,多變的節奏,加上巧妙的配器,更加烘托深化了這一意象,而使它變為神奇,感人至深,成為了一支不可多得的彝家山寨的‘小夜曲’,它清凌而健美,整個構思、語言和技法都作了大膽的創新,不停留在過去寫情歌同出一轍的歷史時段上,不加任何佐料,始終按照音形的走向去處理節奏,以節奏快與慢的組合而自然地走向高潮,整個曲體的佈局不容任何雜質,而形成清一色的一脈相承,成為別拘一格的月夜清音。總之作曲家圍繞通過‘月光戀’這一特定的情景,找到了很富個性的表達方式和貼切的語言色彩,是這支歌的成功所在。”
《雲南文藝評論》評論員
——“一曲風格濃郁的創作歌曲《火把節的火把》突破性地榮獲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大獎,它象一朵鮮豔的報春花,迎着新世紀的春風在我省音樂界最先怒放。這首歌之所以能金榜題名,它不是沿着過去走過的創作套路,重複已經用膩的通用老調,或者照搬一色ABC的常用技法,而是以一枝獨秀一顆別開生面的匠心,使旋律的流程反映出思維新、技法新、聲源新的招數,博得了一致的好評。作者之所以能將只侷限於描繪節日火把的一個窄面,去引發照亮廣闊的空間,征服了不為大眾所關照的這一題材,站穩了腳跟並被全國歌手爭相演唱,是十分不容易的事。作者對某一民族體材,以個性出共性做了深層次的探討,而得出不願去追求而要衝出‘像與不像’、‘承認不承認’等不可逾越的幡桅,圍繞民族音樂的內核去展開昇華,取其精華以求發展,以一滴水反映太陽的功力,讓創作的新意與現代的發展意向接軌,找到了自己不同凡響的定位,把握住某種音調的底線延伸開去。在風格上既不丟失彝族本土的音樂特色,也不失掉彝族節日富有的韻味,以多變的演繹塑造出時代品格、調劑出新的色彩,使民族的個性更加突出和濃烈,達到了一種超凡脱俗的意境,經過感情濃縮的語言而為我所有,別他所無,靠層層出新和整體的亮麗,來引發千人百眾的共鳴,達到民族的承認和共識。”
《雲南文藝評論》評論員
來源:《雲藝院報》第98期
參考資料
  • 1.    陳勇  .雲南藝術學院[引用日期201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