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其尤

鎖定
陳其尤(1892—1970),廣東省海豐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1911年10月25日參與了暗殺滿清廣州將軍鳳山的行動。辛亥革命成功後,赴日本留學,1916年在日本中央大學政治經濟系畢業,回國後在北方政府財政部任職。1917年以後,任粵軍總司令部機要秘書,先後擔任福建東山、雲霄兩縣縣長,潮海、汕頭海關監督兼海關外交特派員等職。1931年加入中國致公黨,同年參加在香港召開的中國致公黨第二次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國致公黨中央幹事會負責人之一。抗戰期間,任國民政府駐香港特派員,1941年移居重慶。1947年中國致公黨在香港舉行第三次代表大會,陳其尤被選為中央副主席。1949年6月作為中國致公黨代表之一,參加新政協籌備會,並作為致公黨首席代表出席在北京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50年4月中國致公黨第四次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陳其尤被選為主席團成員。1952年11月在致公黨第五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會主席。1956年4月在致公黨第六次代表大會上再次當選為中央委員會主席。1970年12月10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8歲。 [1] 
本    名
陳其尤
出生地
廣東省海豐縣
出生日期
1892年
逝世日期
1970年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日本中央大學

陳其尤人物生平

陳其尤辛亥革命

陳其尤(1892—1970),廣東省海豐縣人,出生於一個望族之家。1903年陳其尤進入當地有史以來第一所新式的高等小學就讀。這是一所完全不同於中國傳統私塾的新式學堂,也是當時海豐縣城的最高學府。不僅學習內容新穎,而且學生還被分編為甲乙丙丁四個班,學制四年。作為該校首屆甲班學生,陳其尤一方面親身感受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另一方面也最先受到一些西方新思想、新文化的影響。少年時代的陳其尤便萌發了朦朧的民族、民主意識。他在《自傳》中曾寫道:“先烈鄒容的《革命軍》讀後感奮,幾不能忍,即決出外求學,並尋找機會參加革命工作。”1909年17歲的陳其尤來到廣州博濟醫學堂學習。在這裏,他首次接觸到革命黨人。孫中山先生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深得人心,陳其尤開始把推翻封建滿清王朝作為自己的使命。1911年,年僅19歲的陳其尤加入了中國同盟會。1911年4月27日陳其尤參加了由黃興發動的廣州黃花崗起義。由於寡不敵眾,起義被滿清政府殘酷鎮壓。參加這次起義的中國同盟會會員中,犧牲的革命黨人就有八十六人。起義雖不幸失敗,但影響巨大,也給陳其尤的內心帶來巨大的震撼。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中國同盟會雖遭到滿清政府血腥鎮壓,成員大批被捕殺,但陳其尤卻以更大的熱情投身反清鬥爭。
因黃花崗起義失利,革命黨人決定以暗殺打開局面。1911年8月30日孫中山應黃興請求,經洪門籌餉匯去一萬港幣,作為暗殺機關經費。因當年4月間廣州將軍孚琦被革命黨人温生才暗殺,滿清政府便想倚重漢軍鑲白旗人鳳山坐鎮南疆。鳳山因害怕重蹈前任覆轍,遲遲不敢赴任。按照黃興的指示,陳其尤和李熙斌等人積極籌劃暗殺鳳山。暗殺鳳山的行動方案十分嚴密,共設立了三處暗殺點。另外,為防鳳山臨時改變路線,暗殺團還準備了兩組應急人馬,陳其尤和周惠普作為其中一組被安排在歸德門附近的李仁軒醫館守候,一旦鳳山改行歸德門一線,便可相機截而擊之。雖然鳳山輕車簡從,嚴格保密,甚至連廣州官員都不知其行程,但鳳山啓程的消息,還是被革命黨人在北京的線眼打聽到了。得知鳳山10月24日抵港,當晚乘寶璧號軍艦赴廣州,第二天早上抵達天字碼頭的消息後,陳其尤即到李熙斌處取來爆炸力甚強之炸彈兩枚做預備。不料鳳山到岸後,卻繞開繁華街道,而取偏僻的倉前街,但在此街卻遇上了李沛基的伏擊點被炸死。鳳山被炸事件轟動廣州。10月25日廣州各報紛紛以號外詳加渲染,並刊出鳳山被炸成焦屍的照片。這時武昌起義已爆發十多天,滿清官吏更加魂不附體。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獲得成功,掀起了全國各地新的革命浪潮。10月下旬,陳其尤參加了在惠陽淡水的反清起義。11月10日起義軍發起惠州戰役,一舉攻佔了惠州城,起義軍的浩大聲威迫使廣州都督府宣佈脱離滿清政府。陳其尤因參加過兩次起義且年輕有為,第二年,被時任廣東都督府都督的陳炯明派去日本東京中央大學政治經濟系學習。留日期間,陳其尤勤奮求學,大量涉獵西方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書籍,特別是對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政治制度有了更直接的瞭解。1916年陳其尤畢業回國,在北方政府財政部任職。1917年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爆發後,以積極追求民主革命為職志的陳其尤堅持其革命理念,毅然辭去了北方政府財政部的職務,南下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在廣東陳炯明部擔任粵軍總司令部機要秘書,並在漳州創辦《閩星日刊》、《閩星》半月刊。其間,粵軍向福建發展,陳其尤還作為粵軍駐廈門鼓浪嶼代表,負責護法運動失敗後回到上海的孫中山與粵軍之間的聯絡工作,並先後出任福建東山、雲霄縣縣長,潮海、汕頭海關監督兼海關外交特派員等職。1926年2月中國致公黨以致公俱樂部名義在香港設立黨部。陳其尤為創辦人之一。1931年陳其尤加入中國致公黨,在致公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陳其尤被選舉為中國致公黨中央幹事會負責人之一。

陳其尤抗戰時期

陳其尤 愛國民主人士紀念郵票 1994 陳其尤 愛國民主人士紀念郵票 1994
陳其尤與蔣介石早年在北伐戰爭前的粵軍中相識,並建立了良好的私人關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以陳濟棠為首的西南各省正處於半獨立狀態。蔣介石以陳其尤與陳濟棠有曾在粵軍共事的“私人情誼”,在華南有些人事關係,在1935年委任陳其尤為其駐港私人代表,用以“作和平事業之斡旋”。1937年陳其尤被國民政府委任為駐香港特派員。香港淪陷後,中國致公黨總部宣佈停止活動。1941年陳其尤來到重慶,在街頭邂逅故人黃鼎臣,在黃鼎臣的引薦下,陳其尤在重慶見到了《新華日報》社秘書長徐邁進等人。由此,政治上苦於找不到方向的陳其尤,開始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有了認識。此後,陳其尤還秘密與八路軍駐渝辦事處和中共南方局負責人進行了更深入的聯繫和交流。
1944年中共南方局通過黃鼎臣向陳其尤建議:“中國致公黨是華僑愛國力量的一個基礎組織,恢復致公黨的活動,對海外華僑的愛國行動具有一定的影響”。“致公黨應儘快恢復起來並多做工作,以便為戰後實現和平民主及復興祖國的建設事業發揮更大的作用”。1946年初,陳其尤擺脱了中國國民黨特工的控制由重慶到達香港,與堅持在港工作的原中國致公黨中央幹事會成員陳演生、鍾沃梅、嚴錫煊等會合,並以陳演生的住所為活動地點積極開展工作。在陳其尤的領導下,致公黨總部逐漸恢復工作。1946年7月6日致公黨以中央幹事會名義,在香港《華商報》刊登《致公黨組織概況》啓事。《概況》申述了致公黨的由來及其演變歷史,肯定了中國致公黨對辛亥革命、抗日戰爭作出的貢獻。《概況》還指出,總部正在籌備召開黨的代表大會,整頓健全黨的組織,使黨適應潮流與新局勢要求的計劃。《概況》發表後,迅速得到了中共和各界民主人士的支持,以及各地致公黨和海外華僑的熱烈擁護,各地組織紛紛成立了整頓委員會,重新登記黨員和整理黨務。針對中國國民黨的干擾,陳其尤頂住壓力,立場堅定地指出中國致公黨只有在中共領導下,與國內各民主黨派結成一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才能徹底推翻國民政府統治,建設一個自由民主、繁榮富強的新中國。針對國民政府先後發動內戰、召開國大以及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等一系事件,陳其尤以致公黨中央幹事會名義發表了一系列政治聲明,旗幟鮮明地表明瞭自己的政治立場和政治主張,有效地擴大了中國致公黨在國內外的政治影響。

陳其尤擁護中共

1947年5月1日中國致公黨在香港舉行了具有重大歷史轉折意義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到會的代表有陳其尤、陳演生、黃鼎臣、雷榮珂、鍾沃梅、肖重光等四十餘人。大會一致決定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從此,中國致公黨走上了同中國共產黨真誠合作、共同奮鬥的道路,開創了中國致公黨蔘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新紀元,使中國致公黨真正成為一個新型的現代意義上的政黨。在這一歷史過程中,陳其尤發揮了極為重要的歷史作用。他和當時致公黨內的先進分子一起,不僅共同承擔了重建致公黨的歷史重任,把中國致公黨從一個為舊民主主義奮鬥的政黨轉變為一個與中國共產黨聯合奮鬥的民主黨派,而且秉承和發揚了中國致公黨一以貫之的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為中國致公黨未來的發展選擇了正確的前進方向。正是從這一意義上,陳其尤當之無愧的成為了中國致公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1948年5月陳其尤代表中國致公黨,與各民主黨派及無黨派人士一百多人在香港聯名通電,響應中共中央的“五一”號召,擁護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同年11月陳其尤與郭沫若沙千里宦鄉曹孟君許廣平馮裕芳等二十多人在中共地下黨的護送下,秘密離開香港到達東北解放區。陳其尤代表致公黨全體成員,向毛澤東周恩來表示要為實現新民主,建設新中國作出貢獻。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開幕。作為中國致公黨的首席代表,陳其尤等分別參加了政協組織大綱等的起草,以及新中國國旗、國徽、國都和紀年方案的審查等工作,為新中國的籌建作出了貢獻。

陳其尤致力為公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致公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陳其尤作為中國致公黨第四至六屆中央主席,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常委,第一至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以及廣東省人民政府委員,積極參加國家的政治生活,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風雨同舟。建國初期,全國人民和海外華僑以無比興奮的心情歡呼新中國的誕生,面對百廢待興的新中國,陳其尤號召海內外同胞“同心一德,熱誠地堅強地支持人民政府”,領導廣大致公黨員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動員香港同胞踴躍認購勝利折實公債,支持國家建設。陳其尤還呼籲在土改中照顧華僑,“不特國內的千百萬僑眷為之安慰感謝,就是千萬裏之外長期受着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壓迫的國外華僑亦為之感奮”,“華僑多年受雙重的壓迫,更應認識到以生產來建設祖國,是為國家,為人民,也是為自己”。
在1957年紀念中國致公黨三大召開十週年之際,陳其尤滿懷熱情地親自撰寫了《偉大變化的十年間》一文,對新中國建立以後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歡欣鼓舞。陳其尤在文章中還談到,“應該承認,中國共產黨這些年來,領導中國人民做了許多工作,成績巨大,舉世同欽,在中國五千年曆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個黨派能得到如中國共產黨這樣高的政治威信。”“毛主席所提出的‘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是切合中國歷史發展情況的英明之舉。”“我們必須互相策勵,加強團結,力求進步,聯繫羣眾,做好工作。我們既然在過去十年勤勤懇懇地作出了一些成績,今後更應發揮這種精神,為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貢獻出我們最好的勞動。”後來,陳其尤在文革中遭受迫害,但他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這一根本路線始終沒有動搖過。
1970年陳其尤在北京病逝,終年78歲。作為一個民主黨派的領導人,陳其尤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一生,也是為民主革命奮鬥的一生。他的一生所表現出的強烈的熱愛祖國、致力為公、追求真理和與時俱進的精神品格,是後人應繼承和發揚的一筆寶貴的政治財富和精神財富。 [2] 

陳其尤紀念郵票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2張)
1994年2月25日中國原郵電部發行愛國民主人士(第二組)陳其尤紀念郵票,為第一枚海豐籍人物郵票。郵票設計者採用橫式票幅,白色底襯,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生動的面部神情:粗重的眉毛,濃密的鬍鬚,方額高鼻,緊閉的雙唇,深沉的目光,生動地展現出了陳其尤的剛正性格和對歷史的思考與認識,富有人格感召力。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