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仁麒

鎖定
陳仁麒(1913年7月24日—1994年3月27日),原名陳景麟,曾用名陳仁祺,福建省龍巖縣(今龍巖市)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中共七大正式代表,中共第九屆中央候補委員。1930年參加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團政治委員,旅政治部主任,師、縱隊、兵團和海南軍區、軍委炮兵、成都軍區政治委員等職。先後參加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和長征,率部參加保衞陝甘寧邊區和隆化、遼瀋、平津、贛西南等戰役戰鬥。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4年3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1] 
中文名
陳仁麒
別    名
陳景麟,陳仁祺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福建省龍巖
出生日期
1913年7月24日
逝世日期
1994年3月27日
職    業
將軍
主要成就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榮獲二級八一勳章
一級獨立自由勳章
一級解放勳章
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陳仁麒人物生平

陳仁麒,1913年7月24日生於福建省龍巖縣(今為市)小池鄉汪洋村一個貧農家庭。7歲入私塾,後入小池區龍池書院讀完高小。15歲輟學到本縣雁石鎮一家傘店當學徒。
1929年夏,毛澤東朱德率紅4軍由贛南轉戰閩西,一舉攻佔龍巖,使當地革命鬥爭迅速發展。他被推舉為小池區少先隊隊長、蘇維埃政府文化委員、秘書、文化夜校教員。
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並改名陳仁麒。
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閩西紅12軍政治部宣傳員、軍部特務隊政治委員,紅22軍第66師166團連政治委員、第168團政治委員。
1933年調任紅11軍政治部宣傳科長,紅7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翌年7月任紅軍總政治部巡視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直屬教導第1團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鬥爭。
長征中,先後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幹部團教員、特科營政治委員。到陝北後任紅軍大學第3科(教導師)特科團政治委員兼政治主任教員。
抗日戰爭爆發後,調任中共隴東特委委員兼鎮原縣委書記、隴東特委組織部部長,堅持與國民黨頑固派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發展鞏固了轄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40年11月奉調返回部隊,任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執行保衞延安和保衞邊區的任務。
1942年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改編為八路軍警備第3旅,繼任政治部主任。為加強部隊的政治建設做出了顯著成績,被評為模範黨員,當選為中共七大代表。1945年4月至6月作為大後方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
抗戰勝利後,先後任冀熱遼軍區熱河縱隊政治部主任,冀晉縱隊第3旅、冀熱遼軍區獨立第14旅、熱河軍區第13旅政治委員,率部參加瞭解放北票、圍場等戰鬥。
1947年8月,第13旅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8縱隊22師,任師政治委員。次年3月任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政治委員,5月,與司令員賀晉年指揮所部在獨立第6旅配合下解放熱河省(今分屬河北、遼寧、內蒙古)重鎮隆化,作戰中第32師96團湧現出全國著名戰鬥英雄董存瑞。11月任由第11縱隊改編而成的人民解放軍第48軍政治委員,參加了遼瀋、平津、贛西南等戰役。
梁興初(左二)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時與政治部主任陳仁麒(左三) 梁興初(左二)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時與政治部主任陳仁麒(左三)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共贛西南區委第二書記兼第48軍政治委員,江西人民政府委員,第21兵團政治委員,海南軍區政治委員兼中共海南區委第二書記,中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共華南局委員。
1968年,毛澤東主席接見陳仁麒將軍。 1968年,毛澤東主席接見陳仁麒將軍。 [4]
1959年12月調任軍委炮兵政治委員,後任炮兵黨委書記。
1970年調任成都軍區第二政治委員兼四川省委常委。
1983年離職休養。
1994年3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1]  [2] 

陳仁麒人物事蹟

陳仁麒編革命歌謠

1929年5月,朱德、毛澤東率領紅四軍由贛南轉戰閩西,一舉攻入龍巖。紅四軍抵達小池後,男女老少歡欣鼓舞,在廖厝村召開了千人大會。軍長朱德親自作了打土豪分田地、舉行農民暴動、擴大紅軍、赤化全國的講話。隨後,毛澤東、朱德還在距陳仁麒家不遠的小池塘“贊生店”樓上召開了軍事會議。隨之而來的革命風暴,撼醒了沉睡的一方赤土。打土豪,分田地,昔日魚肉鄉鄰、作威作福的地主老財威風掃地,過去任人宰割、赤貧無依的貧苦農民意氣風發,翻身做了主人。陳仁麒一家分得了田地和住房,終於結束了寄居祠堂、佃客他人的尷尬生計。
不久,龍巖各地普遍成立了赤衞隊、少先隊,陳仁麒在村裏報名參加了少先隊。這年9月,小池區成立了蘇維埃政府,陳仁麒任少先隊隊長、文化委員、秘書、文化夜校教員。他帶領區少先隊員參加學習、為紅軍偵察敵情,紅軍打仗時與鄉赤衞隊合編投入戰鬥,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身為少先隊隊長的陳仁麒,響應紅軍的號召,積極宣傳工農革命。他利用業餘時間編一些歌謠,在羣眾中廣為宣傳教唱。如:工農,世界主人翁,我們的血汗,幾乎要流盡。衣與食,住與行,我們所造成,權位與幸福,倒歸寄生蟲。建設新制度,資本主義,一律要剷平。資本家,地主們,我們的對頭人,蘇維埃政權,從此就實現。工農團結,民主共和,工農齊解放,革命大成功。
這首歌謠被編成閩西山歌形式,經毛澤東親自修改潤色,在當地廣為傳唱起來。一天,毛澤東住在龍池書院,特地派人把陳仁麒找去,親切地表揚他説:你這個伢子,人雖小,肚裏墨水卻不少哇!陳仁麒在革命的洪流中得到鍛鍊,很快成長進步起來。 [1] 

陳仁麒參加反“圍剿”和長征

1933年1月,陳仁麒調任紅十一軍第三十一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不久又升任紅十一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9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作戰開始。11月中旬,紅七軍團在江西省金溪縣滸灣戰鬥中,打得異常慘烈。黃昏,殘陽如血。陳仁麒手持駁殼槍,伏在前沿陣地與部隊阻擊進攻之國民黨軍。突然,他感到右腿一陣發麻,原來是國民黨軍的一顆子彈從側後射來。頓時,他的右腿血流如注,一個踉蹌便倒在陣地上,昏迷了過去。戰友們把他搶救下來,轉移到福建寧化的後方醫院。在後方醫院,陳仁麒昏迷了三天三夜才甦醒過來。年底,陳仁麒的腿傷基本痊癒,升任紅七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
1934年7月,陳仁麒調任中革軍委總政治部巡視員,不久改任軍委直屬教導第一團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0月,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在軍事決策上的失誤,雖然紅軍廣大指戰員浴血奮戰,保衞中央蘇區,但隨着廣昌等蘇區軍事重鎮的失守,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出發前夜,陳仁麒被臨時宣佈改任軍委幹部團特科營政治教員。軍委幹部團團長為陳賡,政治委員宋任窮。隊員多是一些勞苦功高、資歷較深的老同志,如鄧穎超徐特立謝覺哉等。而陳仁麒所在的特科營則成分複雜,主要是一些被俘的國民黨高級將領,還有一些犯過“錯誤”的紅軍幹部。陳仁麒隨軍委幹部團告別蘇區,踏上漫漫征程。
其間他一度因征戰疲憊、戰役失利,加之對自己由團政治委員改任特科營教員一職心存塊壘,抑鬱消沉。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和中央紅軍長征以來在軍事指揮上的經驗教訓,糾正了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結束了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共中央的統治,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中共中央中的領導地位。消息傳出後,部隊上下迎來一片生機。陳仁麒的心情有説不出的舒暢。後來在與政治委員宋任窮交談後陳仁麒開始轉變,很快恢復了原來的工作情緒。
隨後,陳仁麒隨部隊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翻越夾金山,於6月中旬抵達懋功地區,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兩大主力紅軍會師後,中革軍委決定軍委幹部團與紅四方面軍的紅軍大學合併,組成新的紅軍大學,編3個科和特科團。陳仁麒所在的特科營擴編為特科團。
中央紅軍(後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紅四方面軍會師後,中共中央根據全國形勢和當前部隊情況,提出了創建川陝甘蘇區的戰略方針,決定紅一、紅四方面軍混編為左、右兩路軍北上。陳仁麒所在的特科團隨右路軍行動,從毛爾蓋地區出發,向班佑方向前進。經過艱難行軍,走出人跡罕至、氣候變化無常的茫茫草地,於9月18日到達哈達鋪。紅一方面軍主力在哈達鋪休整期間,宣佈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下轄3個縱隊。特科團與紅一軍教導營合編為中革軍委直屬隨營學校,下轄上級幹部隊、3個連和1個特科營,隸屬第三縱隊。陳仁麒任特科營政治委員,韋國清任營長。10月19日,韋國清、陳仁麒率特科營隨陝甘支隊到達陝甘蘇區的吳起鎮。至此,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徵勝利結束。 [1] 

陳仁麒兼任教員、喜結連理

1935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中革軍委直屬隨營學校與陝北紅軍軍事政治學校合併,成立中國工農紅軍學校,轄步兵營(軍事營)、特科營和地方幹部營。陳仁麒仍任特科營政治委員,營長為蘇進。1936年2月,中共中央決定把紅軍學校擴建為西北抗日紅軍大學;5月,以西北抗日紅軍大學為基礎組建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簡稱“紅大”)。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後,中革軍委於11月決定紅二、紅四方面軍的紅軍大學合併到“紅大”,分設第一、第二校。第二校(又稱中國抗日紅軍大學步兵學校)由“紅大”第三科與紅二方面軍的紅軍大學、紅四方面軍的紅軍大學隨營學校合併,轄第一、第二、第三團和特科團。陳仁麒任特科團政治委員兼政治主任教員,韋國清任團長。
1937年1月,第二校移駐甘肅慶陽,改稱抗大步兵學校(亦稱“慶陽步兵學校”),陳仁麒仍任特科團政治委員。這期間,正值西安事變發生不久,學員思想比較活躍,許多人對放走蔣介石想不通。陳仁麒有實踐鬥爭經驗,給學員上時事政治課,宣講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聯蔣抗日的道理時,講究教學方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使學員受益很大,促進了大家思想認識的統一和提高。
4月,經組織介紹,陳仁麒與紅四方面軍總醫院女戰士黎萍結為伴侶。從此,他們舉案齊眉,相濡以沫,共同度過了風雨兼程的一生。 [1] 

陳仁麒堅決執行中共中央的政策和鬥爭原則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陳仁麒被調到中共隴東特委任特委委員兼中共鎮原中心縣委書記。陳仁麒到鎮原後,主要工作任務是發動羣眾開展減租減息,向殷實富裕之户徵募抗日捐款,散發宣傳團結抗戰的傳單、標語,開展當地的建黨工作。對此,國民黨頑固派非但不予以支持,還在隴東西線頻頻製造“磨擦”,掀起反共浪潮。第二年春,國民黨鎮原縣長鄒介民秉承上層旨意,派人搗毀了該縣的抗日羣眾團體,關閉農會,反對減租減息,還派兵在大庭廣眾下把縣農會工作人員、共產黨員賈聯瑞捕去。
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的公然挑釁,陳仁麒堅決執行中共中央的政策和鬥爭原則。採取團結和鬥爭相結合的辦法,針鋒相對。他聞知後,直闖鄒介民縣府交涉。之後一面繼續與鄒介民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一面向中共隴東特委請求派兵前來支持。當時中共組織內部部分人又滋生了王明右傾錯誤思想。一些人瞻前顧後,盲目教條,認為派兵會陷於被動,落個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罪名。陳仁麒聞知後,力排眾議,再次上書特委,指出派兵反對“磨擦”,與國民黨頑固派進行針鋒相對鬥爭的必要性。特委請示中共中央後,毛澤東大為讚賞,親筆在陳仁麒的報告上作了同意出兵的重要批示。
隨後陳仁麒等八路軍部隊到達後帶其直闖國民黨縣政府,迫使鄒介民於當日午夜時分賠着笑臉放了人。事後,陳仁麒受到中共隴東特委和中共中央的高度讚揚。在以後的延安整風中,還被當做反對王明右傾錯誤的一個典型事例,再次受到表揚。
1938年1月,陳仁麒調任中共隴東特委組織部部長,參與對所屬寧縣、合水、慶陽、驛馬關縣委和西峯、固原、平涇工委及平涼市委、鎮原中心縣委的領導。7月,任中共慶環分區組織部部長。轉眼間在地方工作3年多過去了,陳仁麒於1940年11月被重新調回部隊,任陝甘寧邊區保安部隊政治部主任,主要肩負衞戍延安和保衞邊區的責任。 [1] 

陳仁麒隆化攻堅戰

1947年8月,第十三旅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八縱隊第二十二師,吳烈為師長,陳仁麒任政治委員。1948年3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組建東北野戰軍第十一縱隊,轄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師,陳仁麒被任命為縱隊政治委員兼黨委書記,賀晉年為司令員。隨後,第十一縱隊奉命在冀東朝陽地區轉入整訓。
陳仁麒與戰友合影 陳仁麒與戰友合影 [4]
5月,為配合華北軍區部隊進行冀熱察戰役,根據東北野戰軍總部的部署,賀晉年、陳仁麒帶領部隊由朝陽地區西進,向承德、隆化、灤平等地區發動攻勢。途中,以8個小時打下象鼻子山據點,全殲守軍一個營,然後晝夜兼程向隆化地區開進。
隆化城是承德北面屏障,城西聳立有苔山,據此可以控制全城。守軍為國民黨軍第十三軍第四師一部,共2000餘人。他們仿效美軍的防守體系,在這裏構築了40餘個碉堡羣,並有完整的副防禦:鹿砦、鐵絲網、地雷、陷阱、梅花樁、外壕等,這些工事把苔山與城區結合起來,形成了相當堅固的防禦體系。因此,當第十一縱隊包圍隆化後,國民黨軍第十三軍軍長石覺在承德大吹大擂: “共軍如能打下隆化,我就把承德送給他們。”這時,全國形勢正朝人民解放軍的有利方向發展。在全國各個戰場,國民黨軍在人民解放軍的嚴厲打擊下,節節敗退,由所謂的“全面防禦”,變得處處捱打,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整個冀察熱遼地區除了平泉、隆化、承德等城市外,解放區已連成一片。由此,陳仁麒、賀晉年等縱隊領導認為:隆化守軍的頑抗是徒勞的。
戰鬥發起前,陳仁麒代表縱隊黨委提出了以“堅決打下隆化為解放熱河而戰”的口號,更深入地進行政治動員。經過各種會議動員後,具有高度階級覺悟和戰鬥積極性的全體指戰員,對戰鬥任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整個部隊迅速掀起了挑戰應戰、請求戰鬥任務的熱潮。戰鬥技術的準備工作也在緊張進行着,上自縱隊司令員下至炊事班戰士,都反覆地偵察了守軍的地形、工事構築,實地研究了戰鬥部署。
根據縱隊黨委分工,陳仁麒到第三十一師實施指導。他到該師的當天下午,便和副師長李榮順親自率領第九十一團幹部和尖刀連戰士利用夜晚迫近前沿、翼側,深入到守軍工事前,對每一地形,每一塊石頭、凹地,摸清摸熟,為攻擊點的選擇提供充分根據。然後,用解剖麻雀的辦法,讓各團發揚人民解放軍優良傳統,普遍召開“諸葛亮會”,充分發揚軍事民主。同時,部隊利用舊工事或築一部分工事進行“四組一隊”的攻堅演習,熟練了尖刀連的“三三制”戰術動作。幹部也進一步學習了步炮協同的知識,步兵和炮兵之間訂立合同立功計劃。接着,各連隊都紛紛寫報告,爭着請戰,各不相讓,要求擔任尖刀任務。
為了更好結合戰術要求,發揚團結協同的集體主義精神,陳仁麒在縱隊黨委會上提出“掛帥”和“點將”相結合,步炮協同,合同立功的方法。各爆破組為了能“掛帥”,為了爭得打開突破口的光榮任務,都紛紛表示決心,並述説完成任務的辦法。
5月23日,第十一縱隊召開作戰會議。陳仁麒和賀晉年根據敵情、地形等特點以及以往的經驗教訓,提出首先攻佔隆化城西苔山的守軍要點,然後沿西南方向發展攻擊,並以苔山火力掩護部隊攻城。縱隊黨委同意其意見,選擇了以苔山為突破口。
25日4時20分,第十一縱隊按預定計劃向隆化守軍發起總攻擊,數十門火炮怒吼着,炮彈如急風暴雨般地傾瀉在守軍陣地上,只用35分鐘便控制了苔山制高點。守軍在其團長率領下,在位於苔山南端的幾個碉堡羣內負隅頑抗。當第三十一師佔領苔山制高點,第三十三師突入隆化市區後,縱隊即令第三十二師從隆化東北方向加入戰鬥。至此,第十一縱隊已形成對隆化守軍的分割包圍局勢。經過一上午戰鬥,守軍防禦基礎已為攻城部隊所動搖,但苔山南端的守軍仍在幾個碉堡羣內頑抗,並同城內隆化中學之守軍相互接應,伺機反撲。由於進入縱深後,突擊部隊失去炮火掩護,進展遲緩。有鑑於此,賀晉年、陳仁麒果斷決定暫停攻擊,並於12時許重新調整了部署。
15時,第三十一師繼續圍攻苔山守軍。第三十二師開始發起對隆化中學的攻擊。該學校東側緊靠護城河,北側有一條旱河,第三十二師第九十六團在向學校東北角進攻時,遭到國民黨守軍的瘋狂抵抗。經觀察發現,守軍藉助旱河築有一座暗堡。當第九十六團再次發起攻擊,企圖通過旱橋時,隨着嘩啦啦的一片響聲,幾支烏黑的機槍從暗堡伸出來,旋成一道密集的火力網,部隊攻擊受阻。正在這時,左鄰第九十四團已從學校東南角突破守軍陣地,並且衝進學校院內,但遭守軍核心工事火力射擊,攻擊受阻。
戰鬥已達白熱化。第三十二師首長緊急命令第九十六團六連必須在15時30分前炸燬“橋形暗堡”,從隆化中學東北角衝進去,解決全部戰鬥。第六連六班班長、共產黨員董存瑞焦急萬分,向連隊黨支部爭得了戰鬥任務,然後對全班作了簡單佈置,一把抓起炸藥包説道: “你們用機槍掩護我。”便衝向“橋形暗堡”。到了橋底下,董存瑞發現兩旁全是光滑的陡岸,沒處安放炸藥包。這時,董存瑞為了減少部隊傷亡,迅速消滅隆化中學守軍,毅然用自己的身體代替支架,一手託着炸藥包,一手拉開炸藥包的拉火管,將守軍暗堡炸燬,用自己的生命為第九十六團的攻擊掃除了障礙。暗堡被炸後,後續部隊踏着英雄的血跡突進隆化中學,在英雄精神的感召下,很快將守軍全部殲滅。
苔山守軍在團長率領下死守在西南山上幾個碉堡羣內,由於城內戰鬥基本結束,死守已毫無意義,入夜後企圖突圍南竄,結果為第三十二師部隊殲滅大部,其團長率20餘人漏網。隆化戰鬥,共殲國民黨軍1900餘人,繳獲大批槍支、彈藥和物資器材。
1988年,陳仁麒和黎萍參加隆化解放40週年慶祝活動。 1988年,陳仁麒和黎萍參加隆化解放40週年慶祝活動。 [4]
隆化被攻下後,冀察熱遼軍區司令員程子華親抵戰地視察,指示秘書寫一篇關於董存瑞的報道刊登,還要寫一篇社論頌揚。陳仁麒得知後立即主持召開黨委會,作出悼念董存瑞的決定,追認董存瑞為縱隊戰鬥英雄,指示政治機關將董存瑞烈士的生平事蹟印發全縱隊學習。各連隊、機關在接到縱隊黨委的決定時,全體幹部戰士向勇士靜默3分鐘,然後才宣讀決定,以示悼念。與此同時,陳仁麒還把宣揚英雄人物,利用英雄事蹟教育部隊作為政治工作的主要內容,要求部隊持續、深入地開展下去。 [1] 
1988年5月25日,紀念隆化解放40週年的日子裏,兩鬢斑白的陳仁麒坐着輪椅,再次來到了隆化城,撫今追昔,感概萬千。他後來在《紀念隆化解放四十週年》(《英雄血染隆化城》)中説:“每當我想起解放隆化時,各部隊出征誓師會上,那高昂的士氣,‘誓死解放隆化’的決心,戰鬥中那種全軍上下一往無前,為了人民的事業置生死於度外的氣概,我總是激動不已。” [4] 

陳仁麒照顧烈士家屬

作為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隊的領導,陳仁麒身居高位,始終不忘董存瑞及其家人,一直跟烈士的父親董全忠保持着書信往來,還不時寄些錢、物給董家,以表心意,並一直在經濟上和學業上給予烈士的妹妹董存梅以幫助,直到這位農家女上完大學。
1961年,全國上下遭受大饑荒,董家雖是烈屬,受到政府優待,但也仍是常常揭不開鍋,董全忠和小女兒還得了浮腫病。陳仁麒得知後非常不安,便和老伴黎萍商量,將家中積攢的200多斤糧票和200元錢派人送到董家,並將患浮腫病的董家父女接到北京,安排到炮兵部隊醫院住院治療。
1983年,陳仁麒正式離休。晚年他一直致力於宣傳和弘揚董存瑞英雄事蹟的工作。直到臨終前,他仍用微弱的聲音對守候在身邊的親屬説:“董存瑞是我部隊湧現出來的英雄,我的追悼會一定要有董存瑞烈士的親屬參加。”適逢董存瑞大妹董存梅出差在外,為了滿足他的遺願,其追悼會推遲了五天才舉行。 [3] 

陳仁麒人物評價

陳仁麒是中共七大、九大代表,中共第九屆中央候補委員。他戎馬一生,屢立戰功,嚴於律己,兩袖清風,長期從事軍隊政治工作,善於發現和培養典型、宣傳典型,具有豐富的政治工作領導經驗,為中國人民解放和軍隊建設作出了不懈努力。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  [2] 

陳仁麒家庭親屬

父親陳鍾鳳,讀過數年“四書”“五經”,後因家貧輟學務農,是位擅長農活的農民,耕種之餘兼做一些小生意補貼家用。母親餘秋地,是位勤儉持家的農家婦女。陳仁麒有兩個弟弟,二弟陳景全,三弟陳景南。
妻子黎萍,兒子陳建,還有一女兒。 [1] 

陳仁麒個人作品

著有《回憶贛西南戰役》 《中共隴東特委工作回憶》等。 [2] 
參考資料
  • 1.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傳》編審委員會,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傳》編撰委員會編,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傳 第28卷,解放軍出版社,2013.08,第1頁
  • 2.    湯少雲主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百科部編. 開國將帥[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5.04.第180-181頁.
  • 3.    陳仁麒:部隊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者  .閩西日報
  • 4.    宋四根,練建安,吳金業編著,八閩雄風 福建籍開國將軍畫傳,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05,第138-1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