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格拒是中医病机类型之一,属阴阳失调的特殊病理状态,表现为阴盛格阳或阳盛格阴,引发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证候。其成因多因阴阳一方盛极或虚弱至极,导致两者相互排斥、无法维系。
阴盛格阳指阴寒内盛至极,逼迫阳气浮越于外,形成内真寒外假热。典型症状如四肢厥冷、下利清谷伴面颊泛红、身不恶寒等,可通过“热因热用”治法以温里散寒。阳盛格阴则为阳热极盛内伏,格阴于外,呈现内真热外假寒,如高热烦渴却四肢厥冷(“热厥”),治法遵循“寒因寒用”以清泄里热。阴阳格拒的病机核心在于阴阳失衡导致内外格拒,临床需辨别真假寒热,针对本质施治。
- 中文名
- 阴阳格拒
- 定 理
- 阴阳失调病机中的一类病机
- 包 括
- 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
- 阴盛格阳
- 阴阳内外格拒
基本信息
播报编辑
主要由于某些致病因素作用谜讲下,引起阴和阳的一方盛极或阴和阳中的某一方虚弱至极殃匙嚷,阴阳强弱悬殊,盛者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临床现象。
阴盛格阳,即阴阳内外格拒。系指背兆阴寒之邪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相互格拒、排斥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疾病的本质虽然是阴寒内盛,但由于其格阳于外,故其临床表现,反见面红烦热、欲去衣被、口渴、狂躁不安等热象。因主您精其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故为真寒假热。
此外,阴盛于下,虚阳浮越,亦可见面红如火,称为戴阳,亦是阳虚阴盛,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的一种表现。临床上应用"热因热用"的方法来治疗真寒假热病证。针对疾病的本质,用热性的药物记盛漏治其真寒,真寒一去,阴阳格拒消除,假热症状也随之消失。
阳盛格阴,系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多见于热病的热盛至极,反见"热极似寒"的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寒象。由于其疾病之本质是热盛于里,而格阴于外,故称为真热假寒。这种四肢厥冷,放全院又称之为"阳厥"或"热厥".临床上应用寒汽狼凉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病证,即"以寒治寒".针对疾病的本质,用寒凉药物清其真热,里热一清,阳气外达,阴阳格拒消失,假寒之象亦自然消失。
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宙趋榆祝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病机表现
播报编辑
阴阳格拒,是阴盛至极或阳盛至极而壅遏于内,使阴气与阳气或阳气与阴气相互阻隔不通的病理变化。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阴阳相互格拒的机理,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而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所致。阴阳格拒表现为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病理现象。
1.阴盛格阳(真寒假热):阴盛格阳,是指阴寒过盛,阳气被格拒于外,出现内真寒外假热的一种病理变化。如虚寒性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其证除有阴寒过盛之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细欲绝等症状外,又见身反不恶寒(但欲盖衣被)、面颊泛红等假热之象。身反不恶寒、面颊泛红,似为热盛之证,但与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并见,知非真热,而是假热。
阴盛格阳,又有格阳和戴阳之分,格阳是内真寒而外假热,阴盛格阳于体表(身反不恶寒)。戴阳是下真寒而上假热,阴盛格阳于头面(面赤如妆)。格阳和戴阳均属真寒假热证,其病机同为阴阳格拒。实际上,疾病发展到阴阳格拒的严重阶段,格阳证和戴阳证常常同时出现,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2.阳盛格阴(真热假寒):阳盛格阴,是指阳盛已极,阻拒阴气于外,出现内真热外假寒的一种病理变化。阳盛格阴是由于热极邪气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闭郁于内,不能透达于外所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其病机的本质属热,而临床症状有某些假寒之象,故又称真热假寒。如热性病发展到极期(阳明经证——白虎汤证、阳明腑证——承气汤证,及暑厥病等),即有阳热极盛之心胸烦热、胸腹扪之灼热、口于舌燥、舌红等症状,又有阳极似阴的四肢厥冷或微畏寒等:热势愈深,四肢厥冷愈甚,所以有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之说。四肢厥冷是假象,系阳盛于内,格阴于外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