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陰陽板

鎖定
陰陽板,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陰陽板,俗稱“打陰陽”,是流傳在山東省鄒城市的一種民間祭祀求雨舞蹈。陰陽板興起於明朝萬曆年間,繁盛於清朝康熙年間,已有400年的歷史。陰陽板將民間風俗、音樂元素、傳統文化、舞蹈特點、宗教信仰等豐富的文化內涵融合在一起,體現了魯西南一代農耕民族對神靈的崇拜、祭祀文化以及當地人們特有的生活習俗和藝術審美。 [3]  [10]  [13] 
2006年12月30日,陰陽板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4-17。 [4-5]  2007年12月,陰陽板經濟寧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濟寧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6-7]  2008年6月,陰陽板經鄒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鄒城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8-9]  2021年5月24日,陰陽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Ⅲ-136。 [1] 
中文名
陰陽板
別    名
打陰陽 [3]  [10]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非遺類別
傳統舞蹈 [2] 
非遺編號
Ⅲ-136 [2] 
申報地區
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 [2] 
保護單位
鄒城市文化館 [2] 
批准時間
2021年5月24日 [1] 

陰陽板歷史淵源

“陰陽板”最早起源於明代萬曆年間,在後八村一帶廣泛流傳,最初由官府和商人進行組織,後來百姓自發舉行,主要用來祭祀天地神靈,祈雨迎春,沒有固定時間,由天時而定。 從史料記載記載,“陰陽板”的出現總是離不開求雨。 發展至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陰陽板”發展至巔峯,動作形式更加規範完整參與者甚眾,在進行舞蹈時,有幾百人甚至幾千人參加,場面恢弘壯麗,成為當地一道特殊的民族文化風景。 由於晚清時期,軍閥混戰,“陰陽板”舞蹈“求雨”的單一性,舞蹈逐漸沒落。 經過宋紀元、宋廣才、宋景東家族的改進,“陰陽板”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創造改良,他們將傳統祭祀求雨改創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人們不只在求雨時可以跳,在慶祝節日慶典時也可以用來表達人們內心的喜悦之情。 “陰陽板”在抗戰勝利後用來慶祝活動。 [16] 

陰陽板舞蹈特色

陰陽板表演形式

陰陽板的表演分“行進”(亦稱“過街”)和“場子”兩種。“行進”是在請送“神”的路上或走街串巷時進行的表演,“場子”是在路上或街上遇有祭神上供的人或施放鞭炮祝賀進行的表演,要選擇開闊地或場院進行。整個隊伍佈置格局嚴密,前面是二人抬的兩面震天鑼開道,後是傘、扇、旗緊隨。旗有龍、鳳、黑虎、彩旗,以四面為一組,在四上翻番為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旗的先後安排也有規定,將繪有特色圖案的旗放在前,五彩的旗則緊隨其後,整支旗隊的陣勢相當恢弘,鑼鼓隊也是表演者的伴奏隊,鑼鼓隊的後面便是表演隊伍。表演者是男女對半的人數,手持陰陽板,在鑼鼓聲中不停地擊打。在陰陽板的舞蹈表演中黑虎旗是令旗,表演隊伍依照黑虎旗指揮變換表演動作和陣形。 [14] 

陰陽板角色分工

1.醜:表演者為男角,為“醜”的打扮。男子上身不穿衣服,坦胸露乳,赤臂上台,身上披一件八卦帶,下身穿燈籠褲,並配黑布鞋。
2.妞:表演者為女角,為“妞”的打扮。女子頭髮梳髮卷,扎三角巾,耳帶頭花,上衣穿印花大襟褂,彩色褲子配花色圍裙或黑色圍裙,腳上穿繡花或繡球鞋。
3.黑虎旗:令旗,表演隊伍依照黑虎旗指揮變換表演動作和陣形。黑虎旗手根據表演需要指揮表演者變化各種陣型和動作。樂隊要看黑虎旗手的旗式變化樂譜,這時音樂開始收點,收點後,樂隊和演員都要聽黑虎旗“叫陣”,然後根據“叫陣”名稱開始起樂和表演。 [14] 

陰陽板動作特點

動作
陰陽板的舞蹈動作由男女演員共同表演,陰陽板基本動作有“保佑步”“觀天步”“跳轉步”“後退步”“追逐步”“驚天動地”“陰陽嬉逗”“飛龍戲水”“陰陽對腳”“陰陽合”“矮子步”“偏腿轉”等12種。陰陽板的基本動作都是男女角色共同完成,大多是兩兩相對而舞,這體現了“陰陽板”中古時求雨祭祀舞蹈中加入的陰陽五行之説,以男女和、陰陽相交來感謝雨的降臨,也體現了孟子故里的儒家“和”文化。 [14] 
特點
陰陽板舞蹈動作幅度較大,多為腳下的步伐動作,上肢動作主要以擊打道具為主。因手拿道具,所以對手臂動作的難度也有了一定的限制,以擊打陰陽板的舞蹈動作相對簡單,基本是依靠腿的步伐動作進行陣形的變化。 [14] 

陰陽板音樂特點

“陰陽板”的音樂以打擊樂器表演為主,嗩吶、笙等樂器演奏的軟樂為輔助。同時,有大小之分的器樂表演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雷爆鼓、震天鑼加大釵為主的大樂的演奏,在開場、收場的表演中應用比較廣泛。震天鑼體積較大,需要兩人抬,一個人主要負責擊,是大蘇鑼中的一種。雷暴鼓主要是有牛皮製成,且主要是整張的,必須由四人抬,配以兩人擊。用於場子表演的高潮和喜逗場面的主要是由小樂小堂鼓、小鑼等軟樂演奏樂器組成。 [14] 

陰陽板服飾特色

表演者分男、女兩角,是“男為醜、女為妞”的打扮,男子上身赤臂露胸,肩上斜披“八卦帶”,下身穿着燈籠褲,腳上穿黑色布鞋,演變流傳於今男子也會在額間束髮帶頭頂紅纓球。
陰陽板中女子的角色要梳髮卷,扎三角巾,這是典型的山東女子的形象裝扮。女子的服飾較男子而言較為花哨,還要講究色彩的搭配,女子愛美,要耳戴頭花,上身穿着印花大襟褂,彩色的褲子搭配花色或黑色的圍裙,腳上穿繡花或繡球鞋。 [14] 

陰陽板傳承保護

陰陽板傳承價值

陰陽板是山東省求雨祭祀舞蹈的代表之一,集舞蹈、音樂、圖騰崇拜和宗教信仰等多種文化形式於一體, 它來源於民間的神話傳説,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和動作形式等進行創作,而現不僅是為了祈雨祭祀而跳,已發展成為當下大眾熟知的有標誌性文化意義的、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形式。 陰陽板也是古代勞動人民精神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載着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是一種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傳承意義。 [17] 

陰陽板傳承狀況

陰陽板由於舞蹈主要用於祭祀求雨,受地理環境、風土人情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傳播發展較慢。陰陽板因社會環境制約,藝人老邁或相繼去世,導致陰陽板這一民間藝術徘徊於失傳的邊緣。 [14] 

陰陽板傳承譜系

宋紀元,陰陽板第一代傳承人,宋景東祖父。 [15] 
宋廣才,陰陽板第二代傳承人,宋景東父親。 [15] 
宋景東,陰陽板第三代傳承人。 [15] 
胡永金,宋景東徒弟,陰陽板第四代傳承人。 [15] 
楊成舉,陰陽板第五代傳承人,原鄒城市豫劇團團長 [15]  。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陰陽板代表性傳承人。 [4] 
王長軍,1965年6月出生,陰陽板第六代傳承人,原鄒城市豫劇團副團長,楊成舉徒弟。 [14]  山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陰陽板代表性傳承人。 [4]  [15] 
王貽華,山東省濟寧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陰陽板代表性傳承人。 [4] 
楊楠,山東省濟寧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陰陽板代表性傳承人。 [4] 

陰陽板保護措施

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啓動邊普查、邊搶救、邊保護,對陰陽板項目進行挖掘整理。 [12] 
1983年,鄒城市文化部門對其展開搶救性的挖掘,從陰陽板的舞蹈表演的相關技藝、舞蹈場面及部分動作進行初步整理,並排演和錄像。 [16] 
2006年11月,文化部門加強對陰陽板的保護和傳承,通過攝影、錄製專題片等手段對陰陽板進行了全面、系統地整理記錄。 [16] 
2021年5月24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佈,鄒城市文化館獲得陰陽板項目單位保護資格。 [1]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鄒城市文化館獲得“陰陽板”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8] 

陰陽板社會影響

陰陽板活動展覽

1991年,陰陽板舞蹈參加濟寧市第一屆農民藝術節。 [16] 
2019年5月,鄒城市舞蹈節目《陰陽板》參加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大賽,併入圍決賽。 [11] 
2000年,陰陽板第五代傳承人楊成舉受邀走進北京舞蹈學院講述陰陽板的傳承和表演,這是陰陽板首次走進大學課堂。 [16] 
2009年6月13日,陰陽板專題片在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和山東衞視進行播放。 [16] 

陰陽板榮譽表彰

2013年,陰陽板舞蹈《雩》進入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羣星獎”決賽獲得優秀演出獎。同年,在第三屆“中國秧歌節”獲得“優秀表演獎”。 [16] 
2014年9月,陰陽板舞蹈《聖地祥板》參加山東省第十屆運動會的開幕式,同年10月代表濟寧地區在山東省廣場舞比賽中獲得三等獎。 [16] 
2016年,陰陽板成為文化部公佈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16] 

陰陽板衍生作品

1992年,鄒城市文化部門編繪刊印了《民間祭祀舞蹈——陰陽板》一書,全面系統的記錄陰陽板的資料。 [16] 
1998年6月,陰陽板被收錄在《齊魯民間藝術通覽》中。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