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陰國

鎖定
陰國為堯帝的後代建立的諸侯國,因位於楚國的荊山之北而得名。老河口古為陰國,春秋時絕,為楚屬地。 [1]  秦為陰縣,唐改陰城縣為陰城鎮,宋以陰城鎮建光化軍,設乾德縣。 [1] 
中文名
陰國
地    區
老河口市二劈山以東
簡    介
因位於楚國荊山之北而得名
歷史沿革
春秋早期為楚屬地

陰國釋義

陰國在老河口市,陰國都城,古城遺址位於今老河口市袁衝鄉杜家莊村古城水庫淹沒區。據《襄陽府志》、明清《光化縣誌》載春秋“楚陰”;《路史》載:“周,陰仍為國,後入於楚”。 [2] 

陰國歷史沿革

老河口歷史沿革,春秋時期為楚屬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實行郡縣制,設贊、陰二縣。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封蕭何為贊候,"食邑八千户於此"。東漢光武帝封鄧禹為贊候,"食邑萬户於此"。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魏得荊州,以南陽西為南鄉郡,轄八縣,贊、陰在內。南鄉郡城臨漢水,在縣境內。西晉太康十年(289年)十一月,改南鄉郡為順陽郡,轄贊、陰、筑陽三縣,郡治設於贊城。
南北朝戰爭頻仍,郡、縣設置多有變遷。唐初置贊州,旋廢,改陰城縣為陰城鎮,入谷城縣
宋以陰城鎮建光化軍,設乾德縣。元十四年(1277年),廢光化軍,改乾德縣為光化縣,歷明、清、中華民國未再變改。建國後,老河口曾三度設市,1983年市、縣合併,撤銷光化縣建置。 [1] 

陰國考古發現

從上述記載和考證看,陰縣的位置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在今老河口市西北,一在今谷城縣北。其究竟在何處就需要藉助考古資料證實了。 [3] 
據調查,今谷城縣東北冷集鎮尖角村有一處酇陽城遺址,其或與陰縣治有關。遺址地處漢水西岸的固封山上,東去漢水約500米。分佈範圍南北長約300、東西寬約250米,文化層情況不明。未發現城垣遺蹟。但地表暴露遺物較多,以漢代遺物為主,有較多的泥質灰陶鼎、甑、盆、罐、甕、筒瓦、板瓦等,並有部分新石器時代石斧與陶鼎、盤、罐、碗和東周陶豆,以及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較多青磚等。 [3] 
同時,在遺址北側的山崗上發現了一處規模較大的墓地——尖角墓地,早年發現有較多的漢代土坑、磚室墓葬。2009年因破獲該墓地被盜案件追繳了一批重要文物,包括銅鼎、壺、鈁、蓋豆、盉、勺等容器,罐等日用器,1組11件編鐘等樂器,劍、戈等兵器,車舍、馬銜等車馬器,以及玉璜、璧、環、佩等裝飾品,除幾件西漢銅鼎外,其餘均出自一座戰國早中期的楚墓,其中2件銅壺上有“御子戩自作鑄白壺”銘文,推測該墓很可能是楚國貴族“都子戩”的墓葬。從出土器物分析,該墓規模較大,規格較高,大致相當於楚國封君一級墓葬,至少也是下大夫一級。該墓在尖角墓地的發現也將酇陽城遺址的規格提高到了楚縣級治所的位置。而大量包括出土銅鼎的貴族墓在內的西漢墓葬的發現也為酇陽城遺址可能為陰縣縣治在此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明。 [3] 
參考資料
  • 1.    老河口歷史沿革  .中國老河口網.2015-10-11[引用日期2018-05-30]
  • 2.    袁衝鄉歷史文化  .老河口網.2017-09-11[引用日期2018-05-30]
  • 3.    王先福、餘橋,《襄陽地區漢代南陽郡屬縣治所初考》,《江漢考古》2014.3/總第1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