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院政時代

鎖定
院政時代(いんせいじだい)是指日本歷史上推行院政的時代,從應德三年(1086年)白河天皇退位開始;但如果從接續攝關時代的意義來説,則從治歷四年(1068年)後三條天皇即位開始,後者被普遍採用。而其終結時間,或者是保元元年(1156年)鳥羽天皇崩御,或者是建久三年(1192年)後白河天皇崩御,但如果從其時代特質出發,則應以承久三年(1221年)承久之亂後鳥羽天皇被廢為終點。雖然此後院政仍在名義上存在,但不再稱為“院政時代”。
從後三條天皇即位到承久之亂,前後150年,先後有白河、鳥羽、後白河、高倉、後鳥羽五位上皇實行院政,除了高倉天皇外,是上皇專制被髮揮得最強力的時期。前後可分二期:前期為後三條天皇親政到白河、鳥羽兩上皇院政約94年,院廳專制在這一時期專門針對宮廷及貴族;後期為後白河、高倉、後鳥羽三上皇院政約60年,院廳專制在這一時期專門發揮在與武家的關係上。 [1] 
中文名
院政時代
開啓者
白河法皇

目錄

院政時代展開過程

院政時代前期

院政時代前期的傾向由來於院政成立的情況。後三條天皇作為沒有藤原氏外戚的天皇而即位,打破醍醐天皇以來的慣例,注意於攝關勢力的掣肘。他起用出身王族的村上源氏,迎合苦於攝關領地向全國擴大的受領階層的意向,強力推行莊園整理令,進而很早就將皇位禪讓給白河天皇,並將母親出身源氏的第二、第三皇子預定為東宮,以防皇位落入母親出身藤原氏的皇族。後三條天皇駕崩後,白河天皇出於將皇位傳給自己子孫的私心,實現了院政。因此這種政治不夠光明正大,是隨意的、頹廢的。不過,院廳專制招來了天皇和攝關的反彈,聰明的堀河天皇逃到管絃,關白藤原忠實退居宇治
白河上皇將受領階層作為院廳專制的經濟基礎,繼承後三條天皇的莊園整理方針,受領階層以此為背景,加強對莊園的抑制,但受到激烈的抵抗,尤其是以宗教權威為背景的寺社,以南都北嶺為主的神人、大眾的強訴頻繁發生。針對反抗的宮廷貴族和寺社強訴,白河天皇採取武力,利用武士,排擠源滿仲以來充當攝關家走狗的源氏,起用伊勢平氏。在白河上皇周邊,聚集了一幫在律令秩序下不得志的中流以下的貴族、學者和出身不詳的野心家,他們得到白河上皇的寵幸,作為院廳的近臣而得勢,恐嚇攝政、大臣。
接下來的鳥羽天皇儘管是白河天皇的直系孫子,但也被強制讓位,所以他一反白河院政,招來已經引退的前關白藤原忠實,聯手合作,放棄莊園整理政策,反之推行新莊興立,開啓了院廳成為凌駕於攝關家之上的大莊園領主的端緒。藤原忠實也趁機擴大攝關家領,併成功將其重組。在這一時期,排除國司的支配,急速推進領主化。鳥羽院政的這種反白河策略在宮廷和攝關家內部造成分裂,最終引發保元之亂平治之亂 [1] 
院政時代 院政時代

院政時代後期

保元之亂後,後白河天皇短暫親政,兩年後又開啓後白河院政。當初,藤原惟宗等曾發動二條天皇親政運動,但受到掌握平氏武力的院廳的鎮壓而失敗。但決定平治之亂的勝利的平清盛急速進入政界,後白河院政雖然成為反平氏勢力的據點,卻被掌握武力的平氏壓倒,就連後白河上皇本人都一度被幽禁於鳥羽離宮。作為平氏傀儡的高倉院政登場,但後白河上皇又因治承之亂而東山再起。後白河上皇利用平氏和源氏的對抗,圖謀分裂武家勢力,最後操縱源賴朝源義仲源義經等,謀求分裂源氏勢力和保持院廳專制。但他設置守護、地頭,在東國承認在廳官人的進止權,甚至無法拒絕源賴朝推薦的九條兼實出任關白。
後白河法皇崩御後,九條兼實趁着院政空白期,任命源賴朝為徵夷大將軍、罷免後白河法皇的近臣、沒收院領。但隨着後鳥羽天皇的院政開始,排除逼迫朝廷的關東權力與奪回被幕府攫取的政權成為最大的課題。後鳥羽上皇以村上源氏土御門通親為近臣,在這對君臣的策劃下,九條兼實下台,並新設西面武士,強化院廳的武力,培養軍事力量。源實朝死後,源氏將軍的後嗣斷絕,後鳥羽上皇判斷武士有所動搖,便舉兵討幕。然而關東武士的團結出乎意料地堅固,後鳥羽上皇一方完全敗北,以後鳥羽上皇被流放隱岐、順德上皇被流放佐渡告終,時為承久三年(1221年)。 [1] 

院政時代歷史評價

正如11世紀末到13世紀初的日記所見到的“下克上”這種詞彙所顯示的那樣,院政時代的政治情勢可以説是以社會大變動為背景的日本歷史上“下克上”的第一期。在貴族社會中近臣得勢,就是貴族社會內部的下克上,而決定性的下克上則是武士的勃興。雖然武士的活躍在攝關時代就已經開始了,但經過院政時代的過程,在他們周邊集結了莊園公領內的名主層和全國的開發領主層,形成了武士團,這種武士的棟樑起初當了上皇和攝關家的僱兵隊長,培植了自己的武力,最終貴族內訌的解決也只能依靠他們的武力,然後他們開始與本來是主人的貴族平起平坐,主從關係轉換為主客對等的地位,武家政權就這樣出現了。但在院政時代,貴族依然為主,武家依然為客,兩者反轉是在承久之亂以後。 [1] 
參考資料
  • 1.    國史大辭典編集委員會.《國史大辭典》第7卷:吉川弘文館,1986年:第889—8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