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陝西老腔

鎖定
陝西老腔以皮影為依託,有着獨特的聲腔體系,它融表演、音樂、詩歌、技藝、美術於一體,因而,又稱為老腔皮影藝術,當地老百姓俗稱為老腔戲,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藝術之一。
中文名
陝西老腔
類    別
戲劇藝術
地    區
陝西
俗    稱
老腔戲

陝西老腔基本介紹

2006年6月,國務院公佈的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陝西老腔戲劇藝術位於傳統戲劇235號IV—91。
陝西老腔戲劇藝術起源於華陰縣衞峪鄉雙泉村,與險峻的西嶽華山遙遙相對,在《前漢書》、《華陰縣誌》等史料、碑文中詳細記載了此地的特殊地理位置。據村中聳立的碑文記載:“京師倉又名華倉,京師庾倉,遺址一面依山,三面臨崖,地勢高敞,形勢險要,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倉城。”險要的華倉中儲存着供應京師無以數記的糧食,繁忙的水運、陸路穿行而過。可以想見,守糧將士和漕河船伕、拽船縴夫在勞動中為了緩解勞作的疲乏,滿足自我情感的抒發,在繼承前代秦調西音藝術發展的基礎上,在生活中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藝術表現形式,在當地民風民俗的影響下,形成了賦含秦風秦韻、慷慨激昂、雄壯強悍的老腔藝術。老腔戲劇藝術承續西音秦調的基本結構,保留了藝術源發時期的自然形態,在戲劇唱腔、曲式結構、音樂伴奏樂器使用等諸多方面盡顯古文化之遺風。 [1] 

陝西老腔歷史源流

2000多年前有這麼一個地方,南倚西嶽華山,北臨渭河,西通長安,東接黃渭洛三河交匯處,南靠西漢京師糧倉。彼時漕運繁忙,船工雲集,逆水行舟運糧時免不了要光膀赤腳的縴夫拉縴曳船,一人起頭喊號子,眾人跟着一起喊,號子聲此起彼伏,形成了獨有的“拉坡調”,再夾以船工用篙擊打船板的聲響。天長日久,黃河岸邊於是演變出一種獨特的戲種——老腔。
説起來老腔其實是一種很小的戲種,自家的木凳,自制的琴絃,寥寥數人便可演出一場場令人蕩氣迴腸的戲來。場面雖小,氣場卻十足飽滿,正所謂“一聲吼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當蒼勁的老腔響起,似乎讓人看到了古戰場上的長槍大戟、刀光劍影,忽而人歡馬叫、氣吞山河,忽而鳴金收兵、四顧蒼茫,陝人的剛強性格、雄強心態躍然而出。
明、清兩代老腔曾經最輝煌,華陰境內有十多個班社,活躍在周邊的陝西、山西、河南一帶。如今雙泉村的老腔藝人還保存着自乾隆年間傳下來的百餘個戲本,這些戲本幾乎全是北宋、金、元時期民間流傳的西周、列國、三國、唐宋故事。用當地老人的話説,雙泉村出了七石八斗的大官,上到皇帝佬下到各種文武百官一應俱全,當然——都存在於老腔的戲文唱段裏。

陝西老腔特點藝術

老腔一反中國藝術温柔敦厚的面目,呈現出奔放而強悍的藝術風格:一是唱腔豪放激昂,鏗鏘有力,具有陽剛雄渾的韻致;二是演出中時常出現吶喊助威、幫唱(拉坡)的唱法,因此,被稱為“滿台吼”;三是在雙方對打及緊要時刻,用驚木擊板凳伴奏,以增強氣氛。當地人們形象地説:“拉坡號子衝破天,棗木一擊鬼神驚。”

陝西老腔老腔樂器

月琴、板胡、大鑼、馬鑼、引鑼、戰鼓、驚木、幹鼓、梆子、鍾鈴等。
參考資料
  • 1.    資料來源:楊洪冰.《古老聲腔藝術的表意性空間——陝西老腔戲劇藝術的個性特點》.《中國音樂》,201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