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陝西承宣布政使司

鎖定
陝西承宣布政使司簡稱陝西布政司明朝行政區劃,是明朝在今陝西省地區的一級行政區名。布政使司衙門駐西安府。
中文名
陝西承宣布政使司
簡    稱
陝西布政司
朝    代
明朝
級    別
一級行政區
駐    地
西安府

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歷史記載

元代詩人評價陝西行都指揮使司戰略地位(既陝西行省奉元路)《大德長安(安西路)志》卷l:“厥壤肥饒,四面險固,被山帶河。外有洪河之險,西有漢中、巴、蜀,北有代馬之利,所謂天府、陸海之地也。”⑨李庭《寓庵集》卷5《創建灞水石橋記》:“以形勢雄天下,其來尚矣!左達晉、衞,右控隴、蜀,冠蓋鱗萃,商賈輻輳,實西秦之都會也。”@姚燧《牧庵集》卷6《遐觀堂記》:“西北通咸陽,王公之開府於此。與西、南、北三陲之使,冠蓋之去來,樽俎之候餞者所出,行旅之夥不列也。”
與甘肅行省相比,陝西行都指揮使司的北界經歷了大幅度的漲縮。洪武年間明軍多次掃蕩居延海周圍,馮勝、沐英、宋展曾先後率兵攻下亦集乃,但都隨即撤出,沒有長駐軍隊守備。居延海一帶水草豐美,又有弱水及其支流張掖河同河西走廊相接,是蒙古人南下的主要途徑,洪武二十六年之後,明朝在離亦集乃不遠的地方設置了威遠守禦千户所,在肅州與居延海中間設立了威虜衞、白城子守禦千户所。這一衞二所成為明軍出征蒙古的據點。威遠所成為洪武年間行都司控制區的最北界。所以嘉靖《陝西通志》載行都司疆域“東一千一百七十五里,至於臨挑府之蘭州界;南一千五百七十五里,至於西寧衞之黃河界;西五百七十里,至於肅州衞之嘉峪山;北一千五百里,至亦集乃地”①。 [1] 

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歷史沿革

陝西布政使司:元屬陝西行中書省、甘肅行中書省、宣政院轄地。
洪武二年(1369)奉元路改置西安府,同年置陝西行中書省,治西安府,轄西安府、鳳翔府、鞏昌府;
同年延安路改置延安府來屬;慶陽府、臨洮府來屬;
三年(1370)平涼府來屬;同年興元路改置漢中府來屬;
六年(1373)置河州府;
九年(1376)陝西行省改置陝西承宣布政使司;
十二年(1379)河州府廢;
弘治三年(1490)置靈州直隸州來屬;
萬曆二十三年(1595)興安州升興安直隸州。

陝西承宣布政使司行政區劃

陝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

西安府:元為奉元路。洪武二年(1379)改置西安府,同年屬行省。崇禎十六年(永昌元年,1643)李自成定為西京。
長安縣:倚郭[城西偏]。
咸寧縣:倚郭[城東偏]。
咸陽縣:洪武二年(1369)自渭河北徙治渭河南。
涇陽縣:
興平縣:
臨潼縣:
渭南縣:元屬華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直屬西安府。
藍田縣:
鄠 縣:
盩厔縣:西南有十八盤巡司駐駱谷谷中;南有柴家關巡司,正德十六年設。
高陵縣:
富平縣:元屬耀州。萬曆三十九年(1611)直屬西安府。東北有美原巡司,後廢。
三原縣:元屬耀州。弘治三年(1490)直屬西安府。
醴泉縣:元屬乾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直屬西安府。
華 州:元[無倚郭]。
華陰縣:
蒲城縣:
商 州:元[無倚郭]。洪武七年(1374)降為商縣,成化十三年(1477)復升為商州。東南有武關巡司,西有秦嶺巡司。
商南縣:成化十三年(1477)析商縣於雲層驛置商南縣,來屬商州;尋徙治沭河西。東偏南有富水堡巡司。
雒南縣:元洛南縣。洪武七年(1374)改屬華州,成化十三年(1477)復改屬商州;天啓初年更名雒南縣。東南有三要巡司,東北有石家坡巡司。
山陽縣:成化十二年末(1477)析商縣於豐陽巡司置山陽縣,來屬西安府;十三年(1477)改屬商州。原豐陽巡司遷縣東南漫川裏,仍名豐陽巡司;東偏南有竹林關巡司。
鎮安縣:景泰三年(1452)析咸寧縣於野豬坪置鎮安縣,來屬西安府;天順七年(1463)徙治謝家灣,成化十三年(1477)改屬商州。北有舊縣巡司駐乾佑關,天順七年之後設;西有五郎壩巡司,正德十六年設。
同 州:元[無倚郭]。
朝邑縣:洪武九年(1376)析山西蒲州蒲津關(臨晉關、大慶關)來屬。東偏北有蒲津關巡司。
郃陽縣:
韓城縣:
澄城縣:
白水縣:洪武初年自縣南故城徙今治。西北有馬蓮灘巡司。
耀 州:元[無倚郭]。
同官縣:北偏西有金鎖關巡司駐神水峽中。
乾 州:元[無倚郭]。
武功縣:
永壽縣:縣境有土副巡司。
邠 州:元為直隸州。洪武二年(1369)降為散州,改屬西安府,並省倚郭新平縣入州。
淳化縣:
三水縣:元省入淳化縣。成化十三年(1477)復置三水縣,來屬邠州。東偏南有石門巡司。
長武縣:元宜祿縣省入新平縣。洪武二年(1369)其地為邠州宜祿鎮,萬曆三十一年(1583)置長武縣,來屬邠州。
宜祿巡司駐宜祿鎮,弘治三年遷縣東偏南冉杏,仍名宜祿巡司,萬曆十一年遷縣西北為窯店巡司。

陝西承宣布政使司鳳翔府

鳳翔府:元為直隸府。洪武二年(1369)屬行省。
鳳翔縣:倚郭。
岐山縣:
寶雞縣:西南有益門鎮二里散關巡司,東南有虢川巡司。
扶風縣:
郿 縣:元屬奉元路。洪武二年(1369)改屬鳳翔府。
麟遊縣:西偏北有石窯關巡司。
汧陽縣:元屬隴州直隸州。嘉靖二十七年(1548)自縣西徙今治,三十八年(1559)直屬鳳翔府。
隴 州:元為直隸州,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二年(1369)降為散州,改屬鳳翔府,並省倚郭汧源縣入州。西北有故關(隴關、大震關)大寨巡司,南偏東有隴安巡司,南偏西有香泉巡司。

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漢中府

漢中府:元為興元路。洪武三年(1370)改置興元府,屬行省,同年更名漢中府。
南鄭縣:倚郭。南有青石關巡司。
褒城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南鄭縣,後復置褒城縣,仍屬漢中府。北有雞頭關巡司。
城固縣:
洋 縣:元為洋州[無倚郭]。洪武三年(1370)降為洋縣,仍屬漢中府;十年(1377)省入西鄉縣,後復置洋縣,仍屬漢中府。
西鄉縣:南偏東有鹽場關,西南有大巴山巡司,東北有子午鎮巡司。
鳳 縣:元為鳳州[無倚郭]。洪武七年(1374)降為鳳縣,仍屬漢中府。北偏東有清風閣巡司;東南有留壩巡司,後遷縣東南廢丘關,再遷縣東南柴關,仍名留壩巡司。
沔 縣:元為沔州屬廣元路。洪武三年(1370)改屬漢中府,並省倚郭鐸水縣入州;七年(1374)降為沔縣,仍屬漢中府;十年(1377)省入略陽縣,後復置沔縣,仍屬漢中府;成化二十二年(1486)改屬寧羌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復直屬漢中府。
大安縣:元屬廣元路沔州。洪武三年(1370)省入沔州。
寧羌州:成化二十二年(1486)析沔縣於寧羌衞置寧羌州,來屬漢中府。西北有陽平關巡司。
略陽縣:元屬廣元路沔州。洪武三年(1370)改屬漢中府,成化二十二年(1486)改屬寧羌州。北有九股樹巡司,西北有罝口巡司;又北偏西有白水鎮巡司,後廢。

陝西承宣布政使司延安府

延安府:元為延安路。洪武二年(1369)改置延安府,屬行省。崇禎十六年(永昌元年,1643)李自成更名天保府。
膚施縣:倚郭。
安塞縣:西南有敷政巡司。
甘泉縣:
安定縣:
保安縣:西北有順寧巡司。
宜川縣:
延川縣:
青澗縣:元屬綏德州。嘉靖四十一年(1562)直屬延安府。崇禎十六年(永昌元年,1643)李自成更名天保縣。
鄜 州:元[無倚郭]。西有直羅巡司。
洛川縣:南偏東有鄜城巡司。
中部縣:
宜君縣:
綏德州:元[無倚郭]。洪武十年(1377)廢,後復置綏德州,仍屬延安府。東偏南有官菜園渡口巡司。
米脂縣:西北有碎金鎮巡司,西南有克戎寨巡司。
葭 州:元[無倚郭]。洪武七年(1374)降為葭縣,改屬綏德州;十三年(1380)復升為葭州,復改屬延安府。
吳堡縣:洪武七年(1374)改屬綏德州,尋省,十三年(1380)復置吳堡縣,仍改屬葭州。
神木縣:洪武二年(1374)廢,十三年(1380)復置神木縣,仍屬葭州;正統五年(1440)自東南徙治楊家城,成化年間復徙舊治。
府谷縣:洪武二年(1374)廢,十三年(1380)復置府谷縣,仍屬葭州。成化七年(1471)並屬榆林衞節制。

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慶陽府

慶陽府:元為直隸府,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二年(1369)屬行省。
安化縣:元省入慶陽府。洪武二年(1369)復置安化縣,仍為倚郭。北有槐安、定邊巡司;又西南有驛馬關巡司,後廢;又有靈州、大鹽池巡司,後俱廢。
合水縣:東北有華池巡司。
環 縣:元為環州直隸州[無倚郭],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二年(1369)降為環縣,改屬慶陽府。
真寧縣:元屬寧州直隸州。萬曆二十九年(1601)直屬慶陽府。東有雕山嶺巡司。
寧 州:元為直隸州[無倚郭],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二年(1369)降為散州,改屬慶陽府。東偏北有襄樂巡司。

陝西承宣布政使司平涼府

平涼府:元為直隸府,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三年(1370)屬行省。
平涼縣:倚郭。
崇信縣:
華亭縣:西北有瓦亭關巡司駐東瓦亭,南偏東有三鄉鎮巡司,北有馬鋪嶺巡司。
鎮原縣:元為鎮原直隸州[無倚郭],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三年(1370)降為鎮原縣,改屬平涼府。西有安平寨巡司。
隆德縣:元屬靜寧直隸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直屬平涼府。
涇 州:元為直隸州。洪武三年(1370)降為散州,改屬平涼府,自涇水北徙治皇甫店,並省倚郭涇川縣入州。東有金家凹巡司。
靈台縣:
靜寧州:元為直隸州[無倚郭],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三年(1370)降為散州,改屬平涼府。
莊浪縣:元為直隸州[無倚郭]。洪武三年(1370)降為散州,改屬鳳翔府;八年(1375)降為莊浪縣,改屬靜寧州。
固原州:元為開成縣,為開成直隸州倚郭。洪武二年(1370)廢開成州,縣改屬平涼府;成化三年(1467)縣徙治固原所城,弘治十五年(1502)升為固原州。
廣安州:元屬開成直隸州。洪武二年(1369)省入開成縣。

陝西承宣布政使司鞏昌府

鞏昌府:元為直隸府,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二年(1369)屬行省。
隴西縣:倚郭。
安定縣:元為安定直隸州[無倚郭],屬鞏昌總帥府。洪武十年(1377)降為安定縣,改屬鞏昌府。西北有巉口巡司。
會寧縣:元為會寧直隸州[無倚郭],屬鞏是總帥府。洪武十年(1377)降為會寧縣,改屬鞏昌府。東偏南有青家巡司。
通渭縣:
漳 縣:元為鄣縣。洪武元年(1368)更名漳縣,正統年間自縣西南故城徙今治。
寧遠縣:
伏羌縣:
西和縣:元為西和直隸州[無倚郭],屬鞏昌總帥府。洪武十年(1377)降為西和縣,改屬鞏昌府;洪武年間自縣西南白石鎮徙今治。
成 縣:元為成州直隸州[無倚郭],屬鞏昌總帥府。洪武十年(1377)降為成縣,改屬鞏昌府。北有黃渚關巡司。
秦 州:元為直隸州,屬總昌總帥府。洪武二年(1369)降為散州,改屬鞏昌府,並省倚郭成紀縣入州。東南有高橋巡司。
秦安縣:東北有隴城關巡司。
清水縣:東偏北有盤嶺巡司駐隴山。
禮 縣:成化九年末(1474)於禮店千户所置禮縣,來屬秦州。西南有漩水鎮巡司,南有板橋山巡司。
階 州:元為直隸州[無倚郭],屬鞏昌總帥府。洪武四年(1371)降為階縣,改屬鞏昌府;五年(1372)自縣東南坻龍岡上徙今治,十年(1377)復升為階州。東有七防關巡司。
文 縣:元文州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1371)降為文縣,改屬鞏昌府;十年(1377)改屬階州,二十三年(1390)省入階州,成化九年末(1474)復置文縣,仍屬階州。
徽 州:元為直隸州[無倚郭],屬鞏昌總帥府。洪武十年(1377)降為徽縣,改屬鞏昌府;尋復升為徽州。東南有虞關巡司。
兩當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徽縣,尋復置兩當縣,仍屬徽州。

陝西承宣布政使司臨洮府

臨洮府:元為直隸府,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三年(1370)屬行省。
狄道縣:倚郭。北有摩雲嶺巡司。
渭原縣:西有分水嶺關巡司。
蘭 州:元為直隸州[無倚郭],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二年(1369)降為蘭縣,改屬臨洮府;成化十三年(1477)復升為蘭州。北有河橋巡司。
金 縣:元為直隸州[無倚郭],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二年(1369)降為金縣,改屬臨洮府,洪武年間自縣南故城徙今治;成化十三年(1477)改屬蘭州。
河 州:元為河州路[無倚郭],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1371)廢,六年(1373)置河州府,屬行省;十二年(1379)復廢,成化九年末(1474)置河州,改屬臨洮府。東偏南有定羌巡司,元定羌縣。
定羌縣:洪武三年(1370)省入河州路,設定羌巡司。
安鄉縣:洪武三年(1370)省入河州路,六年(1373)復置安鄉縣,十二年(1379)廢。
寧河縣:洪武三年(1370)省入河州路,六年(1373)復置寧河縣,十二年(1379)廢為和政驛。

陝西承宣布政使司靈州

靈 州:元[無倚郭]屬寧夏路。洪武三年(1370)廢,弘治三年(1490)於靈州所城復置靈州直隸州,屬布政司。

陝西承宣布政使司興安州

興安州:元金州[無倚郭]屬興元路。明自漢水北徙治漢水南;萬曆十一年(1583)徙治故城南二里,同年更名興安州,二十三年(1395)升為直隸州,屬布政司。東北有乾祐關巡司,後廢。
平利縣:元省入金州。洪武三年(1370)復置平利縣,來屬四川大寧州,五年(1372)復改屬金州;十年(1377)復省,後復置平利縣,仍屬金州。東南有鎮坪巡司。
石泉縣:元省入金州。洪武三年(1370)復置石泉縣,來屬四川大寧州,五年(1372)復改屬金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直屬漢中府,萬曆十一年(1583)復屬金州。東南有遲河口巡司,後遷縣西北饒風鋪為饒風嶺巡司。
洵陽縣:元省入金州。洪武三年(1370)復置洵陽縣,來屬四川大寧州,五年(1372)復改屬金州。東北有閭關巡司,西北有三岔巡司。
漢陰縣:元省入金州。洪武三年(1370)復置漢陰縣,仍屬金州,十年(1377)省入石泉縣,後復置漢陰縣,仍屬金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直屬漢中府,萬曆十一年(1583)復屬金州。
白河縣:成化十二年末(1477)析洵陽縣於白河堡置白河縣,來屬湖廣鄖陽府;十三年(1477)改屬金州。
紫陽縣:正德七年末(1513)析金州於紫陽堡置紫陽縣,來屬金州;嘉靖三十五年(1556)自紫陽灘左徙治紫陽灘右。

陝西承宣布政使司軍事衞所

陝西都司
陝西都司:洪武三年末(1371)置西安都衞,治西安府,八年(1375)改置陝西都指揮使司
西安前衞:倚郭。洪武五年(1372)置西安前衞於西安府。
西安左衞:倚郭。洪武六年(1373)置華山衞於西安府,二十六年(1393)更名西安左衞。
西安後衞:倚郭。洪武六年(1373)置西安後衞於西安府。
漢中衞:洪武四年末(1372)置漢中守禦千户所於漢中府,十三年(1380)升為漢中衞。
沔縣千户所:洪武三十年(1397)置沔縣守禦千户所於沔縣。
寧羌衞:洪武三十年(1397)置寧羌衞於沔縣大安地。
綏德衞:洪武元年(1368)置綏德衞於綏德州。
延安衞:洪武二年(1369)置延安衞於延安府。
安定千户所:洪武二年(1369)置安定守禦千户所於延安府安定縣。
塞門千户所:洪武十二年(1379)置塞門守禦千户所於安塞縣北。
保安千户所:洪武十二年(1379)置保安守禦千户所於保安縣。
平涼衞:洪武二年(1369)置平涼衞於平涼府。
慶陽衞:洪武四年(1371)置慶陽衞於慶陽府。
臨洮衞:洪武二年(1369)置臨洮衞於臨洮府。
蘭州衞:洪武三年(1370)置蘭州衞於蘭縣。
鞏昌衞:洪武三年(1370)置鞏昌衞於鞏昌府。
秦州衞:洪武四年(1371)置秦州守禦千户所於秦州,十五年(1382)升為秦州衞。
禮店前千户所:元禮店文州軍民元帥府,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1371)置禮店守禦前千户所,並自所東故城徙今治,十一年(1378)改屬岷州衞,十五年(1382)改屬秦州衞。
河州衞:洪武四年(1371)廢河州路,並置河州衞於故河州府;七年(1374)改屬陝西行都衞,九年末(1377)復改屬陝西都司,十年(1377)分置河州左、河州右二衞;十二年(1379)河州左衞徙治洮州守禦千户所,河州右衞改置河州軍民衞,成化九年末(1474)復改置河州衞。
歸德千户所:元為貴德直隸州[無倚郭]。洪武八年(1375)廢。並置歸德守禦千户所。
洮州軍民衞:元為洮州直隸州,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1371)廢,並廢倚郭可當縣。並置洮州守禦軍民千户所,屬河州衞;十二年(1379)徙河州左衞來治,合併改置洮州軍民衞於洮州東籠山南川度地。
岷州軍民衞:元岷州直隸州[無倚郭],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1371)廢,嘉靖二十四年(1545)復置岷州,四十年(1561)復廢。洪武四年(1371)置岷州守禦千户所,屬河州衞;十一年(1378)升置岷州衞,十五年(1382)改置岷州軍民衞,嘉靖二十四年(1545)復改置岷州衞,四十年(1561)復改置岷州軍民衞。
西固城軍民千户所:洪武七年(1374)置西固城守禦千户所於西固城,屬鞏昌府;十五年(1582)更名西固城守禦軍民千户所,改屬岷州衞軍民衞。
鐵城千户所:元為鐵州直隸州[無倚郭],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1371)廢。並置鐵城守禦千户所,屬河州衞;後廢。
寧夏衞:元為寧夏路。洪武三年(1370)改置寧夏府,五年(1372)廢。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寧夏衞,二十八年(1395)更名寧夏右護衞(屬??王府),永樂元年(1403)復更名寧夏衞。
靈州千户所:洪武十六年(1383)置靈州守禦千户所於河口,宣德三年(1428)徙治故靈州城東。
興武營千户所:正德元年(1506)置興武營守禦千户所於興武營。
平虜千户所:嘉靖三十年(1551)置平虜守禦千户所於平虜城。
韋州千户所:弘治十年(1497)置韋州守禦千户所於故韋州。
寧夏中衞:元為應理州[無倚郭]屬寧夏路。洪武三年(1370)廢。永樂元年(1403)置寧夏中衞。
鳴沙州:元[無倚郭]屬寧夏路。洪武初年廢。
寧夏前衞:洪武十七年(1384)置寧夏前衞於寧夏城。
寧夏後衞:成化十五年(1479)置花馬池守禦千户所於花馬池,正德元年(1506)升置寧夏後衞。
寧夏中屯衞: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寧夏中屯衞於寧夏城,後廢;明初置和州衞(在南直隸),直屬中軍都督府,洪武三十五年(1402)更名寧夏中屯衞,徙治寧夏衞城,改屬都司。
寧夏左屯衞: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寧夏左屯衞於寧夏城,後廢,洪武三十五年(1402)復置寧夏左屯衞。
寧夏右屯衞: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寧夏右屯衞於寧夏城,後廢,洪武三十五年(1402)復置寧夏右屯衞。
靖虜衞:明初置迭烈遜巡司,正統二年(1437)改置靖虜衞於故會州。
固原衞:景泰三年(1452)置固原千户所於故原州城,成化五年(1469)升置固原衞。
西安千户所:成化五年(1469)置西安守禦千户所於開成縣西北故西安州。
鎮戎千户所:成化十二年(1476)置鎮戎守禦千户所於開成縣北偏西葫蘆峽城。
平虜千户所:弘治十八年(1505)置平虜守禦千户所於固原州北偏東豫望城。
榆林衞:成化七年(1471)置榆林衞於榆林川,嘉靖九年(1530)析寧夏衞鹽池來屬。
西安中護衞:洪武六年(1373)置秦川衞於西安府,二十六年(1393)更名西安右衞,後更名西安中護衞(屬王府)。
西安右護衞:明初置泰山衞(屬山東都司),後更名西安左護衞(屬王府)。
寧夏中護衞:
寧夏羣牧所:
甘州中護衞: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甘州中護衞於甘州衞城,建文元年(1399)徙治蘭州。
甘州羣牧所:
安東中護衞:洪熙元年(1425)置安東中護衞於平涼府(屬??王府)。
安東羣牧所:
秦府儀衞司:
慶府儀衞司:
肅府儀衞司:
韓府儀衞司:
西安右護衞:明初置西安右護衞(屬王府),後更名不詳。
西安左護衞:明初置西安左護衞(屬王府),後更名神武右衞,為在京衞。
西安中護衞:明初置西安中護衞(屬王府),後更名神武前衞,為在京衞。
西安右護衞:明初置華山衞,後更名西安右護衞(屬王府),又更名神武右衞,為在京衞。
鳳翔千户所:洪武二年(1369)置鳳翔衞於鳳翔府,四年(1371)降為鳳翔守禦千户所。
興安千户所:洪武年間置金州守禦千户所於金州,萬曆十年(1582)更名興安守禦千户所。
階州千户所:洪武四年末(1472)置階州守禦千户所於階州,屬秦州衞;嘉靖二十二年(1543)直屬都司。
文縣千户所:洪武四年(1371)置文州番漢千户所於文縣東,二十三年(1390)更名文縣守禦軍民千户所,成化九年(1473)更名文縣守禦千户所。
環縣千户所:洪武四年(1471)置環縣守禦千户所於環縣。
安邊千户所:嘉靖元年(1522)置安邊守禦千户所於環縣西北//弘治年間。
靖邊千户所:隆慶元年(1567)置靖邊守禦千户所於保安縣西北靖邊營。
鎮羌千户所:正德三年(1508)置鎮羌守禦千户所於神木縣。
積石州千户所:元為積石直隸州[無倚郭],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1371)廢。並置積石州守禦千户所。
威虜衞,“在肅州東北,洪武中置,永樂三年三月省”。衞屬行都司,治所在“肅州城北一百二十里”,在今甘肅金塔縣北的威虜大廟。
白城子守禦千户所,所置於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太祖實錄》這一月載“‘又言白城子去肅州百有餘裏,北通和林亦集乃,路當衝要,今令肅州衞遣軍沙山偵守,去城四十餘里,尚遇烽警碎難策應,如置千户所,分撥精壯騎卒就彼電守,庶得備禦。’詔並從其言,仍命右軍都督府遣軍戍白城子”。
威遠守禦千户所,乾隆《重修肅州新志》載“威遠城,在州東北。《新唐書》:肅州有酒泉、威遠二守捉城。《肅鎮志》:威遠城在(肅州衞)衞東北三百八十里,城築於唐,宋、元因之,明初立為所。後因失誤秋表,·該部查究,風聞誅徙,人民懼,俱逃人西域。今有旗杆山.即當時招撫叛民,立旗七杆,軍民竟人回夷遠地,今尚有三杆峙立焉。又《西域記》雲:威遠漢人,今在魯迷地方,穿衣戴帽與夷不同。衣制中國,穿則襟治於背後,網巾同漢人,戴則懸圈於額前。養食犬、泵,與夷不同俗”。 [2] 
中軍都督府屬陝西在外衞所
潼關衞:洪武七年(1374)置潼關守禦千户所於潼關千户所於華陰縣東潼關,九年(1376)升置潼關衞,屬河南都司;永樂六年(1408)直屬中軍都督府。
蒲州千户所(在山西):洪武二年(1369)置蒲州守禦千户所於蒲州,直屬山西都司;後改屬潼關衞。
陝西行都司
陝西行都司:元屬甘肅行中書省。洪武七年(1374)置陝西行都衞,治河州衞,轄河州、烏思藏、朵甘三衞,八年(1375)改置陝西行都指揮使司,九年末(1377)廢;十二年(1379)復置陝西行都指揮使司於莊浪衞,二十六年(1393)徙治甘州衞。
甘州後衞:倚郭。元為甘州路[無倚郭]。洪武初年廢。明初置甘肅衞,洪武二十八年(1395)更名甘州後衞。
甘州左衞:洪武二十三年末(1391)置甘州左衞於甘州衞城,二十七年(1394)廢,二十八年(1395)復置甘州左衞。
甘州右衞:倚郭。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甘州右衞於甘州衞城。
甘州中衞:倚郭。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甘州中衞於甘州衞城。
甘州前衞:倚郭。洪武二十八年(1395)置甘州前衞於甘州衞城。
肅州衞:元為肅州路[無倚郭]。洪武初年廢。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肅州衞。
威虜衞:洪武十八年(1385)置威虜衞於王子莊東十里。永樂三年(1405)廢。
永昌衞:元為永昌路[無倚郭]。洪武初年廢。洪武十五年(1382)置永昌衞,屬陝西都司,後改屬陝西行都司。
山丹衞:元為山丹直隸州[無倚郭]。洪武初年廢。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山丹衞,屬陝西都司,後改屬陝西行都司。
涼州衞:元為西涼州[無倚郭]屬永昌路。洪武初年廢。洪武九年(1376)置涼州衞,屬陝西都司,後改屬陝西行都司。
涼州土衞:洪武七年(1374)置涼州土衞。
鎮番衞:洪武年間置臨河衞於小河灘城,三十年(1397)更名鎮番衞,建文年間廢,永樂元年(1403)復置鎮番衞。
莊浪衞:洪武五年(1372)置莊浪衞於永昌地,屬陝西都司,十二年(1379)改屬陝西行都司;建文年間降為莊浪守禦千户户所,洪武三十五年(1402)復升為莊浪衞。
西寧衞:元為西寧直隸州[無倚郭]。洪武初年廢。洪武六年(1373)置西寧衞,屬陝西都司;宣德七年(1432)改置西寧軍民衞,後改屬陝西行都司。
沙州衞:元為沙州路[無倚郭]。洪武初年廢。永樂元年(1403)置沙州衞,正統年間廢。
瓜 州:元為瓜州[無倚郭]屬沙州路。洪武初年廢。
碾伯千户所:洪武十一年(1378)置莊浪分衞於碾北地,同年改置碾北衞;後廢,並徙西寧衞右千户所自西寧城來治,更名碾北守禦千户所,直屬陝西行都司;成化年間更名碾伯守禦千户所。
古浪千户所:正統三年(1428)析莊浪衞置古浪守禦千户所於古浪河西。
鎮夷千户所:洪武三十年(1397)析甘州衞置鎮夷守禦千户所於張掖河北,建文二年(1400)廢,永樂元年(1403)復置鎮夷守禦千户所,天順八年(1464)自所西北徙治張掖河南。
高台千户所:景泰七年(1456)析甘州衞置高台守禦千户所於高台站。

陝西承宣布政使司部分地名考

鎮安縣舊縣巡司:今柞水縣;
鎮安縣五郎壩巡司:今寧陝縣關口鎮老城村;
鳳縣留壩巡司(留壩):今留壩縣;
米脂縣克戎寨巡司:今米脂縣;
河州定羌巡司:今廣河縣;
平利縣鎮坪巡司:今鎮坪縣;
寧夏後衞;今鹽池縣;
興武所:今鹽池且高沙窩鄉二步坑村興武營古城;
寧夏平虜所:今平羅縣;
韋州所:今同心縣韋州鎮;
西安所:今海原縣西安鄉西安州古城;
鎮戎所:今海原縣李旺鄉北境;
固原平虜所:今同心縣豫旺鎮;
安邊所:今環縣西北60公里;
靖邊所:今靖邊縣新城鄉;
積石州所:今循化縣積石鎮;
威虜衞:今金塔縣古城鄉;
鎮夷千户所:今高台縣羅城鄉天城村;
歷任陝西布政使、按察使、學政
參考資料
  • 1.    《陝西通志》
  • 2.    乾隆《重修肅州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