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陝北革命根據地

鎖定
陝北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的革命根據地,陝北革命根據地的轄區設有赤源、秀延、延川、延水、綏德、清澗、佳縣吳堡神木等九個蘇維埃縣治。1935年2月,陝北革命根據地與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統一為西北革命根據地。 [1] 
中文名
陝北革命根據地
地理位置
陝西省北部
所處時代
革命年代
所屬地區
西北

陝北革命根據地中共陝北特委的建立

1927年7月後,中共陝甘區委撤消,中共陝西省委成立。省委委員魏野疇受省委指派來到陝北巡視,幫助恢復整頓組織。經過整頓,陝北地區的三個地委改為綏德、膚施(延安)兩個縣委。同年11月成立了中共陝北特委,統一了陝北的黨組織。
1928年4月,中共陝北第一次代表大會在綏德召開,會議通過了政治、組織、農運、青運等決議,正式成立了中共陝北特別委員會,杜衡任書記,委員有楊國棟、馮文江、白樂亭、馬瑞生等,焦維熾任團特委書記。特委下轄綏德、米脂、清澗、神木縣委和榆林、延安、延長、橫山區委,有黨員360餘人。8月,因在米脂召開的中共陝北第二次代表大會走露風聲,陝北特委幾個主要負責人被捕,敵人還搜獲了會議工作報告和黨團組織名單,特委遭到破壞。部分委員召開臨時會議,決定由楊國棟代理特委書記,賈拓夫代理團特委書記。
1929年2月,在綏德縣張家岔召開的中共陝北特委第一次擴大會議,分析了陝北地區的革命鬥爭形勢,認為革命形勢暫時還處於低潮,陝北沒有立即開展蘇維埃運動的條件,黨的工作必須進一步加強農民運動,鞏固好學校陣地,積極開展兵運工作,會議決定分派黨、團員到白軍中去,用敵人的武裝來武裝自己。3月上旬,特委部分委員在清澗縣高傑村召開會議,根據陝北遭遇大旱的情況,決定發動災民進行抗租、抗税、抗捐、抗糧、抗債鬥爭,加強黨對農民運動的領導,並採取各種方法,建立黨的武裝。四五月間,中共陝北特委第二次擴大會議在榆林城北紅石峽召開。會議決定劉志丹任軍委書記,主持特委工作,並決定以劉志丹提出的創建革命武裝採用白色、灰色、紅色三種形式,開展黨在陝北的武裝鬥爭。到1929年上半年,陝北黨的組織又有了新的發展,4個縣委、3個區委、91個農村支部,黨員1050餘人。
1929年10月,吉國楨接任陝北特委書記,張文華為團陝北特委書記。1930年9月底,趙伯平受省委指派來綏德,接替吉國楨任陝北特委書記。這時中共陝北特委再次劃歸北方局領導,北方局交通楊璞,中央新派的陝北特委軍委書記孔祥禎和高維翰亦於9月底來到綏德。10月初,在綏德縣城西合龍山舉行了中共陝北特委第三次擴大會議,決定合併黨、團陝北特委和工會、農會等組織,成立以趙伯平為總暴動委員會書記,孔祥禎為軍委書記,謝子長為行動委員會總指揮、劉志丹為副總指揮陝北總暴動委員會。12月,中共北方局派王林到陝北宣佈撤銷陝北總暴動委員會,恢復黨、團陝北特委和各羣眾組織的正常工作。同時,將陝北的黨、團工作歸中共河北省委領導。
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後,中共河北省委一度出現組織上的混亂。為搞清中共六屆四中全精神和河北省委近期組織情況,1931年3月,中共陝北特委決定以王林、趙伯平、常應黎(常黎夫,當時代理團陝北特委書記)組成的陝北代表團赴北平,向原中共北方局負責人彙報請示工作。4月初,主持特委工作的孔祥禎發出了開展“紅五月”活動的通知。因會議材料和進步學生名單被特務發現,敵騙取師生在在榆林中學操場開會並當場逮捕了14人,榆林縣黨、團組織被迫停止活動。6月,趙伯平回到陝北後,重新組織了中共陝北臨時特委。7月,黨、團特委機關由城市轉入農村。特委成員分散居住,並分路巡視指導各縣工作。1932年秋中共北方局撤消時決定陝北特委仍歸陝西省委領導。10月末,由趙伯平、崔逢運(崔瑞生)、魯學曾(魯賁)組成的陝北代表團來到西安,與陝西省委聯繫解決陝北特委的歸屬問題。幾經報告,陝西省委決定陝北特委仍歸河北省委領導,調趙伯平到中共三原中心縣委工作。要求崔逢運、魯學曾二人去北平與中共河北省委接洽,恢復河北省委對陝北特委的領導。
1933年4月,崔逢運、魯學曾返回陝北。陝北特委根據中共北方代表和河北省委對陝北工作的指示,於7月23日在佳縣高起家坬舉行了中共陝北特委第四次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有特委委員馬明方、馬文瑞、畢維舟、崔逢運、魯學曾、王兆卿等和游擊隊代表,神木、府谷、佳縣、綏德、米脂、清澗、安定(今子長縣)等7個縣的代表20多人。會議由代理特委書記馬明方主持並做工作報告。會議抵制了駐北方代表部分“左”的錯誤指示,制定了切合陝北實際的鬥爭策略,明確提出在陝北大力發展游擊戰爭,決定開闢安定、綏(德)清(澗)、神(木)府(谷)等三個游擊區域,擴大和建立游擊隊;通過了陝北黨的政治任務決議案、組織決議案、軍事工作決議案;選舉新的中共陝北特委,書記崔田夫,宣傳委員馬明方,組織委員畢維舟,軍委書記王兆卿,農運委員張達志。這次會議是中共陝西曆史上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標誌着革命的武裝鬥爭已經由以搞白色的形式為主轉向全面創建紅軍的時期,對中共陝北組織和紅軍、陝北革命根據地乃至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和發展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陝北革命根據地陝北革命武裝和政權的建立

中央根據地的古田會議決議案和《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件和著作形成後,都通過各種渠道傳入陝北併產生了巨大影響。1931年9月,閻紅彥、楊重遠率領晉西遊擊隊西渡黃河到達陝北後,中共陝北特委積極領導和支持晉西遊擊隊的鬥爭,特委書記趙伯平派張資平傳達指示,令游擊隊即在安定、清澗、延川、延長、靖邊一帶活動,並改番號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中共陝北特委和安定縣委還派出十多名黨團員和青年參加晉西遊擊隊。1932年2月,延川區委決定選調黨團員和青年骨幹20餘人建立中國工農紅軍延川游擊隊。3月12日,劉善忠、高朗亭、楊秉權、高文清等智取清澗縣淮寧灣民團,繳獲了民團邱樹凱的六枝步槍。13日,中國工農紅軍延川游擊隊正式成立,劉善忠任隊長,高朗亭任政治委員。不久,游擊隊清算綏德地主白登高,襲擊永坪鎮劉廣漢民團,繳槍十餘枝。4月,延川游擊隊更名為中國工農紅軍西北先鋒隊,70餘人、30餘枝槍。10月中旬,陝北特委將中國工農紅軍西北先鋒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九支隊,明確其任務是“解除豪紳地主武裝,武裝工農勞苦羣眾,徹底執行土地革命,並創造陝甘新蘇區”。
1933年4月下旬,陝北特委將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九支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一支隊,強世清任支隊長,李成榮為政治委員(後為楊重遠)。5月10日,紅一支隊南下到達陝甘邊與劉志丹等領導的紅二十六軍匯合。劉志丹為紅一支隊補充了槍支彈藥。5月29日,紅一支隊在北返經過安定縣(今子長縣)譚家嶮時,遭國民黨地方民團包圍,楊重遠在戰鬥中犧牲。突圍後的紅一支隊,在安定縣楊道峁進行了整編。9月,紅二十六軍派魏武繼任支隊政治委員。此時紅一支隊已發展到80餘人槍,轄5箇中隊,10多個赤衞隊組織,在安定縣西區和北區建立了小塊遊擊根據地。9月,紅一支隊再次南下陝甘邊,先後配合紅二十六軍攻打旬邑縣張洪鎮和甘肅合水縣城。之後紅一支隊北返,在安定棗樹坪、温家坡兩次戰鬥中接連失利,強世清受傷被俘犧牲,魏武陣亡由白德勝代理隊長。不久,部隊被打散,白德勝被俘,游擊隊員分散隱蔽。1934年2月,白德勝與妻子白志貞在瓦窯堡就義。
1933年7月23日,中共陝北特委在佳縣高起家坬召開第四次擴大會議,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游擊戰爭,開闢安定、綏(德)清(澗)、神(木)府(谷)3塊游擊區,擴大遊擊一、二、三支隊,創建革命根據地,在成熟時在鞏固的根據地建立工農民主政府。8月,陝北特委6位負責人被敵殘殺。為更好的堅定信心做好工作,陝北特委在佳縣寨子溝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特委委員分頭到各地巡視,整頓組織,幫助各縣創建紅軍游擊隊,使得革命武裝迅速發展起來。陝北特委第四次擴大會議後,陝北的游擊戰爭從組織準備、初創階段轉向全面發展和迅速壯大的階段,由秘密活動轉向公開武裝鬥爭階段,由小規模的出擊轉向大規模活動、由創建小塊遊擊根據地轉向建立全陝北的鞏固的根據地時期。1933年8月5日,陝北游擊隊第二支隊在清澗縣王家山成立。支隊長羅永寬,政治委員高朗亭,隊員十餘名。紅二支隊成立不久,即鎮壓了綏德縣南區反動區長薛永通,沒收其財產,並出示佈告歷數其罪惡。11月7日,陝北游擊隊第三支隊在神木縣松樹峯由神木特務隊改建成立,支隊長王兆相,政治委員馬萬里。紅三支隊在沙坡西溝、呼家莊、紅交寺等地鎮壓了幾個土豪劣紳和收款委員。
1933年12月,中共陝北特委派馬佩勳到佳縣木頭峪,聯繫在木頭峪民團任教練的共產黨員劉子義,準備發動武裝起義。隨後,特委又派馬佩勳到吳堡,領導成立了抗日義勇隊,隊長薛俊山,政治委員馬佩勳。1934年2月15日,根據中共陝北特委的決定,義勇隊改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四支隊,支隊長薛俊山,政治委員馬佩勳。下設兩個分隊,活動於綏德、米脂、佳縣、吳堡的邊界。後配合紅二支隊襲擊清澗縣店則溝李成善民團取得勝利,繳槍十餘支。
為加強對陝北工作的領導,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孔原派謝子長郭洪濤回陝北工作。1934年1月22日,謝子長以西北軍事特派員身份,回到清澗領導陝北游擊戰爭。在謝子長等人領導下,陝北紅軍得到迅速發展,陝北安定、清澗、神木、佳縣、綏德等縣都建立了游擊隊。1月底,中共陝北特委在佳縣召開黨團聯席會議,傳達中共北方代表對陝北工作的指示,決定按中共北方代表的要求在陝北普遍發動羣眾,進行“抗債、抗捐、抗税、分糧、吃大户”的鬥爭,進而發動羣眾分配土地,繼續開展開展游擊戰爭,創建一個師的紅軍,創建革命根據地。3月,紅一支隊在安定縣劉家圪嶗村恢復。恢復後的紅一支隊堅持打擊土豪,摧毀地方保甲,消滅小股民團的鬥爭。7月,中共陝北特委成立了陝北游擊隊總指揮部。9月,總指揮部撤消,組建了陝北紅軍第一、二、三團。從1934年4月下旬到年底,紅軍游擊隊在陝北大部分縣相繼建立,有綏德縣第五支隊、佳縣第六支隊和府谷縣第七隊等14支游擊隊。這些游擊隊在配合紅軍反“圍剿”戰鬥和保衞各級蘇維埃政權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紅軍和游擊隊的活動區域,赤衞隊也迅速發展,到1934年10月,神木、佳縣、橫山、靖邊、吳堡、綏德、清澗、安定、安塞的赤衞隊建立並發展隊員一萬五千餘人,陝北根據地向南發展到延長、延安和宜川一帶,與清澗、安定、安塞、靖邊四個縣連成一片,赤源、佳縣、神木、清澗、吳堡、綏德、延川、秀延、延水等九個縣的蘇維埃政府或革命委員會相繼成立。1934年8月25日,安定縣革命委員會在澗峪岔景家河村成立,劉光顯任主席。11月下旬,在龍嘴子河村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將安定縣蘇區定名赤源縣,選舉成立了赤源縣蘇維埃政府,薛蘭斌任主席,康潤民任副主席。1934年9月12日,清澗縣革命委員會在鹿兒原村成立,白世傑任主席,王文隨任副主席。
直接危脅榆林和晉西北沿黃河地帶,因此長期被國民黨反動派的軍隊包圍分割的以神木為中心,包括府谷、佳縣、榆林部分地區,總面積4000多平方公里,人口約14萬的神府蘇區,是陝北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33年2月,中共陝北特委派張達志到神木整頓黨的組織,幫助開展武裝鬥爭。當年底,中共已在神木建立了20多個黨支部,發展黨、團員200餘人。中共府谷縣委在二次遭到破壞的情況下,在中共陝北特委的指導下得到了整頓和恢復,到1933年府谷有中共黨員140餘人。1933年7月前,神木南鄉已經進行了多次武裝鬥爭的嘗試。9月,中共陝北特委派馬文瑞到神木南鄉傳達7月召開的特委擴大會議關於開闢安定、綏德、神府三個游擊區域,擴大和建立游擊隊的決定。不久,又派王兆相、王宗光、李成蘭、李成榮等人來到神木。10月18日,神木南區特務隊在神木縣温家山成立。11月7日,奉陝北特委指示,特務隊在神木松樹峯村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三支隊,隊長王兆相,政委馬萬里,有隊員二十餘人,槍七八枝。紅三支隊提出取消苛捐雜税、打倒毫坤地主的口號,到處打擊豪紳地主,沒收糧食、布匹等財物分給貧苦羣眾。1933年底前後,紅三支隊接連殺了6個當時羣眾最為痛恨的催糧逼税的衙役,聲威震動神木、府谷、佳縣等地。1934年3月16日,在陝北特委委員高長久的主持下,中共神木縣委在神木縣崔白家溝成立。6月,陝北特委派王達成以特派員的身份,領導神木、府谷兩個縣委的工作。9月18日,神木縣委在一區王家莊將紅三支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獨立師第三團,團長王兆相、政委楊文謨,參謀長劉鴻飛。同日,神木縣革命委員會成立,主席呼子威,副主席王恩惠。紅三團成立後,將府谷游擊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七支隊。在紅三團的主導下,紅軍和游擊隊打退了1934年9月至11月間陝北地方軍閥對神府根據地的第一次“圍剿”。這期間,神木縣一、二、三、四區蘇維埃代表大會陸續召開並相繼建立了蘇維埃政府。11月7日,在呼家莊召開了神木縣蘇維埃代表大會,成立了神木縣蘇維埃政府。神府地區的武裝鬥爭勝利發展,許多羣眾主動要求紅軍去開闢他們村莊,不少青年農民堅決要求參加紅軍。到1934年秋,神府地區公開的游擊區域已發展到南至禿尾河下游兩岸,東北沿伸到府谷縣城附近,西北逼近高家堡周圍和神木城南一帶,形成長二百餘里,寬百餘里的革命根據地。根據地內普遍建立了基層黨團組織和革命政權,有黨支部52個,黨員七百餘名。紅三支隊發展到二百多人,一百多條槍。先後建立了陝北游擊隊第二十一支隊、十一支隊和六支隊,各區亦成立了特務隊。1935年初,國民黨調動5000餘兵力對神府根據地發動第二次“圍剿”,敵由府谷、佳縣分進合擊,神府蘇區遭受嚴重損失。5月,神木縣委召開擴大會議決定成立中共神府工作委員會。為便於反“圍剿”鬥爭,將神木縣委分為東、西、北三個縣委。由於敵人的封鎖,神府工委與中共陝北特委失去了聯繫。在敵人的殘酷“圍剿”下,神府根據地的二十三個蘇維埃區被敵佔領了十八個,各級黨團組織和羣眾團體也大部分遭到了破壞。神府根據地人民沒有被敵人的鎮壓所屈服,同敵人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鬥爭。9月12日,中共神府工委正式恢復。神府工委恢復不久,接到了中共西北工委關於神府紅軍向佳縣、米脂方向策應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的指示信。按中共西北工委的指示,紅三團轉向外線作戰,工委派出幹部到各地恢復基層組織,打擊敵人的“肅反”活動。11月25日,中共西北中央局成立了楊和亭任書記的中共神府特委。1936年3月,劉志丹率紅二十八軍進入神府根據地,配合紅三糰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神府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4月,神府特區召開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成立神府特區抗日人民革命委員會,主席喬鍾靈。7月,中國抗日人民紅軍獨立第一師成立。到1936年底,神府特區先後建立了神木、佳蘆、府谷3個縣委和榆林、赤綏、神城、佳北四個工委及神木、佳蘆、府谷、榆林、佳北5個縣級革命委員會及其所屬的區、鄉政權。1937年4月,神府特區與國民黨八十四、八十六師談判,達成了停戰協議,結束了神府地區的內戰,進入了聯合抗日的新時期。
1935年1月25日至27日,陝北蘇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赤源縣白廟岔召開,出席大會代表150餘人,會議討論了加強和建立各級農民政權、發動羣眾分配土地、鞏固和發展根據地等問題,通過了《陝北省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法》《陝北省工農兵代表大會組織法》《陝北省工農代表大會土地法》《陝北省工農代表大會婚姻法》等法令,正式成立了陝北省蘇維埃政府,馬明方任主席,崔田民、霍維德任副主席。 [1] 
1935年2月,陝甘邊革命根據地與陝北革命根據地統一為陝甘革命根據地,亦稱西北革命根據地。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