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
- epididymitis
- 就診科室
- 泌尿外科
- 多發羣體
- 青壯年男性
- 常見病因
- 急性附睾炎多由泌尿系感染延至附睾所致
- 常見症狀
- 發熱、陰囊脹痛腫大、隱痛、沉墜感、壓痛等
- 傳染性
- 無
附睾炎病因
編輯急性附睾炎多由泌尿系感染沿輸精管蔓延到附睾所致。經尿道器械操作、頻繁導尿、前列腺摘除術後留置尿管等均是引起附睾炎的因素。急性附睾炎治療不徹底可轉為慢性附睾炎。常見的致病菌以大腸桿菌多見,其次是變形桿菌、葡萄球菌、腸球菌及綠膿桿菌等,沙眼衣原體也可引起急性附睾炎。致病菌多經輸精管逆行進入附睾。此外,細菌侵入附睾也可經淋巴管或經血行感染引起附睾炎,但少見。
由於射精管開口在前列腺窩,排尿時尿道壓力可將尿液逆流進射精管。
附睾炎臨牀表現
編輯1.急性附睾炎
突然高熱,白細胞數升高,患側陰囊脹痛、沉墜感,下腹部及腹股溝部有牽扯痛,站立或行走時加劇。患側附睾腫大,有明顯壓痛。炎症範圍較大時,附睾和睾丸均有腫脹,兩者界限觸摸不清,稱為附睾睾丸炎。患側的精索增粗,亦有壓痛。一般情況下,急性症狀可於一週後逐漸消退。
2.慢性附睾炎
慢性附睾炎較多見,部分病人因急性期未能徹底治癒而轉為慢性,但多數病人並無明確的急性期。炎症多繼發於慢性前列腺炎或損傷。病人常感患側陰囊隱痛,有脹墜感,疼痛常牽扯到下腹部及同側腹股溝,有時可合併繼發性鞘膜積液。檢查時附睾常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變硬。有輕度壓痛,同側輸精管可增粗。
附睾炎檢查
編輯1.實驗室檢查
外周血白細胞可達(2~3)×109/L。尿道分泌物可做染色或非染色檢查。尿液分析也是一項重要的檢查手段。
2.超聲波檢查
可將附睾與睾丸的腫脹和炎症範圍顯示出來。
3.磁共振檢查
附睾炎呈瀰漫性或局灶性,其T2加權象上附睾信號可與睾丸信號相同或高於後者。
附睾炎鑑別診斷
編輯1.睾丸腫瘤
沒有痛感,腫塊與正常睾丸易於區別,前列腺液及尿常規檢查均正常,必要時可以作組織病理檢查。
2.精索扭轉
常見於兒童。扭轉的早期,睾丸上提與附睾有清楚的界限,扭轉的後期可能界限不清,如輕輕上推睾丸則發生疼痛,説明為精索扭轉。
3.附睾結核
早期病變侷限於附睾尾,最後累及整個附睾。一般發病比較緩慢,不痛,輸精管有串珠樣改變。
附睾炎治療
編輯1.急性附睾炎的治療
(1)一般處理 卧牀休息,應用陰囊託或自制的軟墊托起陰囊可減輕症狀。疼痛重者可用止痛藥,局部熱療可緩解症狀,並可促進炎症消退。但過早使用熱療可加重疼痛,並有促進感染擴散的危險。所以早期宜用冰袋局部冷敷。性生活和體力勞動可加重感染,故應避免。
(2)抗菌藥物 應選擇對細菌敏感的藥物,通常靜脈給藥1~2周後,口服抗菌藥物2~4周,預防轉為慢性炎症。
(3)若抗生素治療無效 疑有睾丸缺血者,應行附睾切開減壓,縱行或橫行多處切開附睾髒層鞘膜,但要避免傷及附睾管。
2.慢性附睾炎的治療
- 詞條統計
-
- 瀏覽次數:次
- 編輯次數:99次歷史版本
- 最近更新: 卫计委科普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