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附子瀉心湯

(《傷寒論》記載方劑)

鎖定
附子瀉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瀉熱消痞,扶陽固表之功效。主治陽虛熱結,心下痞悶,惡寒汗出,脈沉者。 [1] 
中文名
附子瀉心湯
別    名
瀉心湯(《聖惠》卷九)
出    處
《傷寒論》
組    成
大黃、黃連、黃芩、附子
功    用
瀉熱消痞,扶陽固表
分    類
和解劑

附子瀉心湯歌訣

一枚附子瀉心湯,一兩連芩二大黃。汗出惡寒心下痞,專煎輕漬要參詳。

附子瀉心湯組成

大黃二兩(6g),黃連一兩(3g),黃芩一兩(3g),附子(炮,去皮,破,別煮取汁)一兩(3g)。 [1] 

附子瀉心湯用法用量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三升漬之,須臾,絞去滓,納附子汁,分二次温服。

附子瀉心湯功用

瀉熱消痞,扶陽固表。

附子瀉心湯主治

陽虛熱結,心下痞悶,惡寒汗出,脈沉者。

附子瀉心湯方義

本方證特點為寒熱錯雜,故在治療上當寒熱並用,若單用辛温治療其惡寒,則使痞塞之勢更甚,若單用苦寒治痞,則使陽氣更傷,而加重惡寒。本方以三黃之苦寒,而用麻沸湯浸漬絞汁,取其味薄氣輕,以清瀉上部邪熱而消痞,附子大辛大熱,另煎取汁,得藥力醇厚,以温經扶陽而固表。四味相合,寒熱並用,共奏瀉熱消痞,扶陽固表之功。

附子瀉心湯運用

1、本方具有瀉熱消痞,扶陽固表的作用,主治表陽虛,熱結於內,心下痞證,以心下痞,汗出,惡寒為辨證要點。
2、現代臨牀用於寒積於下,熱壅於上而致心下痞硬,大便秘結,不得眠者。亦可用於急慢性胃炎、胃腸炎,結腸炎等消化道疾病屬寒熱錯雜的心下痞,兼見汗出,惡寒者。

附子瀉心湯使用注意

應用本方既要注重藥物之間劑量調配,還要注重藥物煎煮方法,如苦寒之品若久煎則會改變藥物治療效用。

附子瀉心湯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大黃黃連瀉心湯、旋覆代赭湯、桂枝人蔘湯、五苓散、大柴胡湯、十棗湯與附子瀉心湯均可治療痞證,半夏瀉心湯主中虛濕熱痞證,症以痞、利、嘔為主;生薑瀉心湯主中虛濕熱痞挾食滯水氣證,症以痞、幹噫、食臭為主;甘草瀉心湯主中虛濕熱痞重證,症以痞、利下不止、少氣為主;大黃黃連瀉心湯主胃脘熱痞,症以胃脘痞而有熱感為主;旋覆代赭湯主中虛痰飲痞,症以幹噫嘔涎沫為主;桂枝人蔘湯主脾胃虛寒痞,症以痞、利、喜温為主;五苓散主水停痞,症以痞、燥渴、小便不利為主;大柴胡湯主膽胃熱結痞,症以痞而硬、苔黃、脈弦為主;十棗湯主懸飲阻塞心下痞,症以脅痛短氣為主;而附子瀉心湯主腎虛胃熱痞,症以心下痞、惡寒、汗出為特點,以資別之。

附子瀉心湯重要文獻摘要

1、《傷寒論》: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納附子汁,分温再服。
2、《古方選注》:用三黃徹三焦而瀉熱,即用附子徹上下以温經。三黃用麻沸湯漬,附子別煮汁,是取三黃之氣輕,附子之力重,其義仍在乎救亡陽也。
3、《傷寒貫珠集》:按此證,邪熱有餘而正陽不足,設治邪而遺正,則惡寒益甚,若補陽而遺熱,則痞滿愈增。此方寒熱補瀉並投互治,誠不得已之苦心,然使無法以制之,鮮不混而無功矣。方以麻沸湯漬寒藥,別煮附子取汁,合和與服,則寒熱異其氣,生熟異其性,藥雖同行,而功則各奏,乃先聖之妙用也。
4、《傷寒論譯釋》:此湯治上熱下寒之證,確乎有理,三黃略浸即絞去滓,但取輕清之氣,以去上焦之熱,附子煮取濃汁,以治下焦之寒,是上用涼而下用温,上行瀉而下行補,瀉其輕而補其重,制度之妙,全在神明運用之中,是必陽熱結於上,陰寒結於下用之,乃為的對。若陰氣上逆之痞證,不可用也。

附子瀉心湯附方

名稱:附子瀉心湯
組成:大黃(酒炒)四錢,黃連六分,制附片三錢,殭蠶(薑汁炒)、桔梗、銀花各二錢,黃芩一錢五分,生薑三片
用法:水煎服
主治:白喉。邪熱既盛,真陽復虛,欲下之而恐亡陽,欲不下而邪復熾者。
名稱:半夏瀉心湯
組成:半夏(洗)半升,黃芩、乾薑、人蔘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擘)十二枚,甘草(炙)三兩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寒熱平調,消痞散結。
主治: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名稱:大黃黃連瀉心湯
組成: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用法: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温再服。
主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