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

鎖定
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考慮到通貨膨脹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經濟學家弗裏德曼和費爾普斯(Edmund Phelps,1933— )分別提出。認為,標準的菲利普斯曲線表示了貨幣工資增長率或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交替關係,但忽略了通貨膨脹預期對貨幣工資增長率和通貨膨脹率的影響。因此在標準的菲利普斯曲線的基礎上,加入了通貨膨脹預期的因素,提出了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其含義是:如果實際失業率大於自然失業率,則實際通貨膨脹率低於預期通貨膨脹率;如果實際失業率小於自然失業率,則實際通貨膨脹率高於預期通貨膨脹率。 [1] 
中文名
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
提出者
弗裏德曼、費爾普斯
含    義
如果實際失業率大於自然失業率,則實際通貨膨脹率低於預期通貨膨脹率;如果實際失業率小於自然失業率,則實際通貨膨脹率高於預期通貨膨脹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