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陂下村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下轄村)

鎖定
陂下村,隸屬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距吉安市中心城區50餘千米, [1]  村域佔地面積約3.5平方千米。 [2]  陂下古名潭溪,由唐代羅姓開基,南宋初年參軍胡晃徙居陂下,漸為胡姓聚居村落,已有一千多年曆史。 [1] 
陂下村四座大門緊鎖全村。村中鵝卵石巷道縱橫,聯結着180多棟明清建築的祠宇民宅,突顯出贛中民房構架的風格。尤其是“大封閉圈”中套“小封閉圈”的建築特色,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村落抵禦強敵入侵的戰略防禦設施體系。 [3]  陂下村古建築眾多,祠堂文化內涵豐富,全村共有祠堂36座,結構迥異,有三進式、喜雀聚巢式、門樓式、孱亭式祠堂,保留了贛派建築風格。 [4]  陂下村喊船為江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5] 
2012年12月17日,陂下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公佈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 [6] 
中文名
陂下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
村域面積
3.5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唐代
保護級別
首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批准時間
2012年12月17日

陂下村村落歷史

陂下古村古名潭溪村,
祠堂之首-敦仁堂 祠堂之首-敦仁堂
由唐代羅姓開基。
北宋末年,胡氏先祖胡晃公從下游的新圩甲村溯水而上,在此肇基立業,陂下漸為胡姓聚居村落。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安人亭始建。
清咸豐六年(1856年),太平軍攻入陂下村,殺死120多人,傷者無數。
民國十九年(1930年)3月,贛西南特委第一次黨代表會在陂下村召開。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公略縣從吉水水南搬遷至陂下村。 [2] 
1984年,陂下村由陂下大隊改置,轄陂下、潭爐、下坪3個自然村,25個村民小組。 [7] 

陂下村地理環境

陂下村位置境域

陂下村位於富田鎮西。東與富田鎮江城村接壤,南與泰和縣苑前洞口、九山村為鄰,西與泰和縣苑前巷口村交界,北與富田鎮奩田村相接,距離富田鎮政府2千米。村委會辦公地駐陂下村。轄區東西最大距離4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6.8千米。 [7]  村域佔地面積約3.5平方千米。 [2] 
陂下村

陂下村地貌水文

陂下村地形以丘陵為主,主要河流有富水。 [7]  陂下村前有紫瑤山、甫公山拱翠,後有龍山、紫沙廟攬護。 [3] 

陂下村自然資源

陂下村有耕地4600畝,山地9000畝,其中林地7000畝。 [7] 
陂下村掠影 陂下村掠影

陂下村村落格局

陂下村選址理念

陂下村坐落在富水河畔西岸,地狀如竹排,故又稱“排形”。陂下村前有紫瑤山、甫公山(以鄧小平遠祖鄧光薦,字中甫命名)拱翠,後有龍山、紫沙廟攬護,形成了一個人傑地靈的極佳風水地理位置。陂下村山環水繞,眾多古樟、楓香、毛竹、垂柳等名樹名花環繞全村。 [4] 

陂下村空間佈局

陂下村四座大門緊鎖全村。村中鵝卵石巷道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陂下村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陂下村
縱橫,聯結着180多棟明清建築的祠宇民宅,突顯出贛中民房構架的獨特風格。尤其是“大封閉圈”中套“小封閉圈”的建築特色,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村落抵禦強敵入侵的戰略防禦設施體系。 [3] 
陂下古街村街合一,長80米,佔地1440平方米,東起安人亭,西至列寧台,南七間店鋪,北六間店鋪,東面有安人井,西面有郎侯井。 [3] 

陂下村建築特色

陂下村共有祠堂36座,結構迥異,有三進式的、喜雀聚巢式、門樓式、孱亭式,保留了贛派風格。 [4] 

陂下村經濟社會

陂下村人口

2012年,陂下村有總人口3620人。 [7] 
截至2019年11月,陂下村有400餘户,1800多人口,90%的人口為胡姓。 [3] 

陂下村經濟

陂下村農作物以水稻為主,年產糧食3400噸,油料8噸,蔬萊2.4噸,年出欄生豬5000頭。 [7] 

陂下村社會

2012年,陂下村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3處;村級圖書閲覽室3個;幼兒園3所;村小1所,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村級醫療衞生服務機構3個;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2%;村衞生廁所普及率86%;18個村小組均安裝健身器材;有線電視用户600户;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2650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600户,1300人。 [7] 
截至2012年末,陂下村硬化通村公路8千米。 [7] 

陂下村主要景點

陂下村胡氏總祠

胡氏總祠(敦仁堂),始建於明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建築佔地2700平方米。堂名及對聯為清代狀元劉繹手書。 [8] 

陂下村景山堂

景山堂又名“上下天光”,建築面積為141平方米,中小型一天井佈局,穿鬥式木構架結構,為胡立教家祠。

陂下村瑞公祠

瑞公祠,又叫“至善堂”,始建於清朝末期,建築總面積為244平方米,穿鬥式磚木結構。一進天井式佈局,前檐是泥塑人物,馬頭牆泥塑花卉,做工十分精巧;內柱樑託、神龕雕刻精細,線條流暢,具有較高的雕塑藝術價值。 [3] 

陂下村星聚堂

星聚堂是房祠,為紀念景星公而建,始建於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建築面積1538平方米,後被焚燬,晚清時期由胡氏族人集資重新修建。 [3] 

陂下村竹隱堂

竹隱堂,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清朝咸豐丙辰年(1856年)被燒燬,晚清時重修,面積1569平方米,其建築特點是推廊式牌坊。

陂下村新書院

新書院原來是樂善堂建造的一所義塾,提供給本房子第讀書用,始建民國十五年(1926年),佔地506平方米,雙層磚木結構,分為前後棟,中部廊樓相接。 [3] 

陂下村歷史文化

陂下村歷史人物

胡姓開基祖胡晃,乃北宋狄青元帥的參將,因軍功卓著,仁宗皇帝賜予鑾架48件。胡姓中經廷試、匯試、恩科和恩賜的進士8人,明經進士4人,舉人26人,民國以前七品以上官員42人,出國留學和高級知識分子65人。 [4] 

陂下村文化活動

2009年2月24日,陂下村舉行第一屆民俗文化節。 [5] 
2010年3月18日,陂下村舉辦第二屆民俗文化節。 [9] 
2011年3月4日,青原區首屆廬陵文化旅遊節在陂下村開幕。 [10] 
2015年4月2日,陂下村舉辦第五屆廬陵文化旅遊節。 [11] 
2016年3月9日,陂下古村舉辦第六屆廬陵文化旅遊節。 [12] 
青原區富田鎮陂下古村舉辦第二屆民俗文化節 青原區富田鎮陂下古村舉辦第二屆民俗文化節

陂下村非遺項目

  • 喊船
喊船是江西一項古老的民俗活動,目的是驅邪保平安。在江西,凡是張天師足跡所到之處都有喊船。因為各地的風土人情不同,其儀式和賦予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都是正月初一接神,正月十六或二月初二送神。
陂下村主要是喊“旱”船,講究的是儀仗。舉行儀式當天,在村子祠堂前的空地上,人們點燃篝火,一百多位村民手持鑾架,抬起綵船,燃放鞭炮,擂起大鼓,吹起嗩吶,村民們圍着火堆一邊敲鑼打鼓進行表演,一邊還唱起了陂下村特有的“喊船歌”。 [13] 
2007年,陂下村“喊船”列為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5] 

陂下村榮譽稱號

2007年7月13日,陂下村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評為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 [4-5] 
2008年8月14日,陂下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14] 
2010年,陂下村被江西省旅遊局評為省級鄉村旅遊點。 [4] 
2012年12月17日,陂下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公佈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 [6] 
陂下村一角 陂下村一角

陂下村旅遊信息

交通:從吉安市青原車站乘至富田、東固的班車至富田鎮下車,步行500米可達。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