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陀羅尼集經

鎖定
《陀羅尼集經》 ,十二卷。唐·阿地瞿多梵文 Adikuta)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八冊。系《金剛大道場經》〈大明咒藏分〉中的一部分,實際上是各種經軌的集錄,分為佛部、菩薩部、金剛部、天部、普集會壇法五類。 [1] 
中文名
陀羅尼集經
譯    者
阿地瞿多
出版時間
卷    數
12

陀羅尼集經經文內容

本經內容,大體上是諸尊的印咒,被視為“眾經之心髓,萬行之導首”,“密中更密,無得稱焉”。全書實系各種經軌的集錄。依卷首翻譯序所述,阿地瞿多三藏中天竺人,於永徽二年(651)正月來華,三月上旬於慧日寺浮圖院內,自設普集會壇,與大乘琮等十六人,及英公、鄂公等十二人,一起舉行壇供。其後,在永徽四年三月至五年四月間,譯出此經。

陀羅尼集經主要分類

《陀羅尼集經》內容總分佛部、菩薩部、金剛部天部、普集會壇法五類。
(一)佛部:卷一、卷二,收有《大神力陀羅尼經》、《阿彌陀佛大思惟經》;
(二)菩薩部:卷三至卷六,收有《般若波羅蜜多大心經》、《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毗俱知菩薩三昧法》、《毗俱知菩薩降魔法》、《毗俱知菩薩使者法》、《毗俱知菩薩救病法》、《何耶揭唎婆菩薩法》、《諸大菩薩法會》;
(三)金剛部:卷七至卷九,收有《金剛藏大威神力三昧法》、《金剛藏大威神力眷屬法》、《金剛藏大威神力隨心法》、《金剛藏軍荼利菩薩自在神力法》、《金剛烏樞沙摩法》;
(四)天部:卷十、卷十一,收有《摩利支天經》、《功德天法》、《諸天等獻佛助成三昧法》;
(五)普集會壇法:卷十二,收有《諸佛大陀羅尼都會道場品》,實系檀供次第之詳述。

陀羅尼集經人物介紹

阿地瞿多,意譯為“無極高”,中印度人,深通五明、三藏。因欲宣揚佛法,攜帶很多梵本從中印度來華,於唐永徽三年(652)正月抵達長安。阿地瞿多來華時間,是在玄奘法師遊學印度歸來之後。當時大唐國威遠振,國內佛法興盛,印度高僧陸續來華,阿地瞿多即是其中之一。
阿地瞿多到長安後,唐高宗很重視,下敕安置在大慈恩寺內。當時玄奘正在翻譯《俱舍論》和《集論》。後來沙門大乘琮等十六人、英國公徐勣、鄂國公尉遲敬德等十二人,又請阿地瞿多到慧日寺浮圖院建立“陀羅尼普集會壇”。
沙門玄楷等遂力請阿地瞿多翻譯“法本”,於是阿地瞿多就在慧日寺中,從《金剛大道場經》中撮要抄譯,集成《陀羅尼集經》十二卷。同時有中印度大菩提寺僧阿難律木義師、迦葉師等在經行寺譯出《功德天法》(阿地瞿多參譯),也編在《陀羅尼集經》第十卷中。
本經第三卷所收之《般若無盡藏陀羅尼》,文末註明為筏嚟耶思蠅伽法師所譯,也未單行。阿地瞿多此次傳譯秘密經典,也影響玄奘譯經之品類,就在《陀羅尼集經》譯出同一年九月,玄奘譯完《俱舍論》和《順正理論》之後,也連續翻譯很多陀羅尼;從經文內容看,似與《金剛大道場經》屬於同一系統。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