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陀羅尼菩薩

鎖定
陀羅尼菩薩出自《大智度論》,是居於英靈殿的菩薩。
中文名
陀羅尼菩薩
神話體系
中國神話
居    所
英靈殿
出    處
《大智度論》

陀羅尼菩薩名字來源

大智度論》卷五雲(大正25·95c)中有記載陀羅尼菩薩。‘何以故名陀羅尼?云何陀羅尼?答曰∶陀羅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中略)能遮者,惡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
又據《佛地經論》卷五所述,可知陀羅尼是一種記憶法,即於一法之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之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之中,持一切義;依記憶此一法、一文、一義,總持無量佛法。
陀羅尼菩薩 陀羅尼菩薩
又,經論中,言及陀羅尼時,計有二種用法。其一系指智慧或三昧;即以慧為體,攝持所聞所觀之法,令不散失。其二指真言密語(明咒),即明咒之一字一句,具無量之義理,若誦之,則除一切障礙,利益廣大,故名陀羅尼。此外,一説謂咒語之具長句者為陀羅尼,短句者為真言。

陀羅尼菩薩具體分類

三陀羅尼
(一)三種陀羅尼∶梵語陀羅尼,譯為能持,謂於一切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又翻為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原出於《大智度論》卷五所説五百陀羅尼中最初的三種。
(1)持陀羅尼∶謂耳聞一切語言諸法皆不忘失。
(2)分別陀羅尼∶謂分別了知諸眾生諸法。
(3)入音聲陀羅尼∶聞一切言音而不喜、不嗔、不着、不動。
然而,《大智度論》卷二十八以‘字入門陀羅尼’代替此三種中的‘分別陀羅尼’。‘字入門陀羅尼’,謂‘阿’等四十二字能攝一切語言名字,故聞‘阿’字時,入一切法初不生,聞其餘諸字時,亦悉入一切諸法實相中。
(二)指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三種∶出於《法華經》〈勸發品〉。天台宗以之配於三諦。即以此三者為空持、假持、中持。相當於空假中三觀
(1)旋是旋轉之義。旋轉凡夫執著有相差別的假,令入平等的空,成為一空一切空之從假入空的空持,名為旋陀羅尼。
(2)旋轉平等的空而出於假,通達百千萬億法,成為一假一切假之從空出假的假持,名為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3)以空假二者為方便而入於絕待的中道,成為一中一切中之中道第一義諦的中持,名為法音方便陀羅尼。
其中,旋陀羅尼居三陀羅尼之首,故又稱為一旋陀羅尼或初旋陀羅尼。相傳天台智顗嘗證得此三者之首的旋陀羅尼。
(三)指大悲心陀羅尼、佛頂尊勝陀羅尼、消災妙吉祥陀羅尼∶此為晡時諷經(晚課諷經)所誦的三種陀羅尼。
◎附二∶〈四陀羅尼〉(摘譯自《佛教大辭彙》等)
四陀羅尼
《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等。陀羅尼,語譯作總持,故四陀羅尼又稱四種總持,略稱四持。
此四陀羅尼之解釋,顯密不同。顯教之意,依《大乘義章》卷十一所釋雲∶
(1)法陀羅尼∶謂聞持佛之教法而不忘。因聞而不忘,故又名聞陀羅尼。其修得方法有六∶先世之業因緣、現在之神咒力、藥力、現在之修習力、禪定、以實慧深入法界陀羅尼門等。
(2)義陀羅尼∶謂於諸法無量之義趣總持不忘。其修得方法亦有六,與上述法陀羅尼之修得類同。
(3)咒術陀羅尼∶謂菩薩能依禪定起咒術為眾生除患。其修得方法有三∶現在之修習力、禪定、以實智深入法界咒術法門等。
(4)忍陀羅尼∶謂安住法之實相而忍持不失。其修得方法有二∶先世之久習力、現在之修習力。
以上之四陀羅尼,若約聞、思、修、證而言,則法陀羅尼是聞慧;義陀羅尼是思慧;咒術陀羅尼是依禪而起,攝末從本,修慧從本;忍陀羅尼是證心住理,屬於證行。若約位而言,則法、義、咒術三陀羅尼是由初僧只劫入淨心地所成就者,必定不動,最勝最妙,中間所得或因願,或由禪定力不定不住。忍陀羅尼則起在解行,成就在地上,若通論種性以上亦能起之。若約大小乘有無之義而言,通而論之,小乘在得,如阿難之聞持第一;別而論之,唯在大乘,小乘則無。此乃因小乘人但求戒定慧等出離生死,不求一切諸大功德,所以不修諸陀羅尼,即使如阿難之聞持第一,若與菩薩相較之下,則仍屬少。故謂‘小乘中無’。若約辨其因而言,如《地持經》説‘具四功德,乃能得之’,所謂四功德,即不習愛慾、不嫉彼勝、一切所求等施無悔、欣樂菩薩藏及摩德勒伽法。其中前二離過,後二攝善,故能得之。
又,密教之意,謂真言一一字能攝持一切教文諸法而不失,是為‘法持’,又名文持。真言一義能攝持無量義理而不失,是為‘義持’。真言具除災招福等諸功德,故名‘咒持’。真言能令行者證得菩提智,認知諸法實相,故名‘忍持’。
此外,不空三藏《總釋陀羅尼義贊》亦揭示法、義、三摩地、文等四種陀羅尼。此亦有顯密二釋。
◎附三∶大村西崖《密教發達志》卷一(摘錄)陀羅尼者,總持之義也,外道所無。外道之咒,梵言曼怛羅,以表思語為義,明梵言毗地耶,以智為其義,其用並在祝禱禁厭。陀羅尼固不同之,其初非必有口誦語言,唯能記持諸法名相、義理而不忘失,一憶起之,則説法得無礙自在,是名雲陀羅尼。故謂得陀羅尼,行陀羅尼,而不言誦陀羅尼,蓋心中總持諸法者也。
夫《大論》者,釋《大品般若》也,《大品》梵本成於龍猛以前明矣。而《大論》間引《密跡金剛力士經》、《法華經》等,二經亦成於龍猛以前無論。《法華經》〈序品〉雲∶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説辯才,轉不退轉法輪。《大品》〈序品〉雲∶菩薩摩訶薩,皆得陀羅尼及諸三昧,行空無相無作,已得等忍,得無礙陀羅尼。《大論》卷五釋之雲∶陀羅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惡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是陀羅尼,或心相應,或心不相應,或有漏,或無漏,無色,不可見,無對,一持,一入,一陰攝(法持、法入、行陰),九智知(除盡智),一識識(一意識),阿毗曇法,陀羅尼義如是。
複次得陀羅尼菩薩,一切所聞法,以念力故,能持不失。複次是陀羅尼法,常逐菩薩,譬如間日瘧病,是陀羅尼不離菩薩。譬如鬼着,是陀羅尼常隨菩薩,如善不善律儀。複次是陀羅尼持菩薩,不令墮二地坑。譬如慈父愛子,子欲墮坑,持令不墮。複次菩薩得陀羅尼力故,一切魔王、魔民、魔人,無能動,無能破,無能勝。譬如須彌山,凡人口吹不能令動。
問曰∶是陀羅尼有幾種?答曰∶是陀羅尼多種。一名聞持陀羅尼,得是陀羅尼者,一切語言諸法,耳所聞者,皆不忘失。復有分別知陀羅尼,得是陀羅尼者,諸眾生、諸法,大小好醜,分別悉知。如偈説諸象、馬、金、木、石、諸衣,男女及水種種不同,諸物名一,貴賤理殊,得此總持,悉能分別。復有入音聲陀羅尼,菩薩得此陀羅尼者,聞一切語言音,不喜不嗔,一切眾生如恆河沙等劫,惡言罵詈,心不憎恨(中略)。復有名寂滅陀羅尼、無邊旋陀羅尼、隨地觀陀羅尼、威德陀羅尼、華嚴陀羅尼、淨音陀羅尼、虛空藏陀羅尼、海藏陀羅尼、分別諸法地陀羅尼、明諸法義陀羅尼,如是等略説五百陀羅尼門,若廣説則無量,以是故,言諸菩薩皆得陀羅尼。又(同上)雲,問曰∶前已説諸菩薩得陀羅尼,今何以復説得無礙陀羅尼?答曰∶無礙陀羅尼最大故,如一切三昧中三昧王三昧最大,如人中之王,如諸解脱中無礙解脱大(得佛得道時所得也),如是一切諸陀羅尼中,無礙陀羅尼大,以是故重説。
複次先説諸菩薩得陀羅尼,不知是何等陀羅尼?有小陀羅尼,如轉輪聖王、仙人等所得。聞持陀羅尼、分別眾生陀羅尼、歸命救護陀羅尼、不捨陀羅尼,如是等小陀羅尼,餘人亦有是。無礙陀羅尼,外道、聲聞、辟支佛、新學菩薩,皆悉不得,唯無量福德智慧大力諸菩薩,獨有是陀羅尼,以是故別説。複次是菩薩輩,自利已具足,但欲益彼,説法教化無盡,以無礙陀羅尼為根本,以是故,諸菩薩常行無礙陀羅尼乃知。
《大品》、《大論》等所謂陀羅尼者,所以總持諸法義理,由是得無礙辯,而能轉法輪之心地法門,與三昧及等忍,俱為菩薩必須之資德,大乘不共之特色,與後來陀羅尼有文可誦,而似外道明咒,全不同焉。惟大乘教門,廣大深嚴,書寫至難,而印行未興。其耳聞心記之勞苦,有殆不可測,陀羅尼之起,實非無故,則所以其可重,不須復論也。
◎附四∶温特尼茲(M. Winternitz)《印度文獻史》〈佛教文獻〉第九章(依觀摘譯)陀羅尼(dha^ran!i^,護咒)在大乘文獻中佔極重要的地位。古時,吠陀中,尤其《阿達婆吠陀》中的真言,被用於攘災、祝禱。它們在印度人心中甚為重要,因而即使佛教亦無法將它廢除。錫蘭佛教徒將若干優美的經典當作明護(paritta、pirit,即咒語)使用。同樣的,印度的大乘佛教徒也將若干大乘經典改為咒文。而且,大乘佛教中存在着數量極龐大的佛、菩薩、諸天的咒語。又,《夜柔吠陀》的祭儀中,已可見到非常神秘的語言及音節。與陀羅尼的防護或增益有關的不可思議力,主要是在於陀羅尼中所含的智慧,而不是其語言與音節具有任何神秘意義。但是,不能否認的,陀羅尼中含有此‘咒語性的語句’(mantrapa-da^ni^)。
例如最短小的‘般若經’——《小字般若經》(Alpa^ks!ara^ Prajn~a^ramita^),即被當作陀羅尼使用。而《般若心經》(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也是一樣。這些經典是般若波羅蜜多的‘心’(hr!daya),亦即減輕一切痛苦的真言,含有智慧之完成的意味。亦即‘去!去!到彼岸去!大家都去!願正覺的速疾成就。’此語句被認為某種程度的表現了‘般若經’教義真髓,不過,其精神上的水準不比《佛頂尊勝陀羅尼》(Us!n!i^s!avijaya-dha^ran!i^)高。《西藏大藏經》的〈甘珠爾〉,將甚多‘般若經’編入陀羅尼中。又,〈甘珠爾〉中的陀羅尼,其效能之一是有助於理解《十萬頌般若經》及其他較長的‘般若經’。
陀羅尼與經典之間,未必常有明確的界線。有些大乘經典除了陀羅尼,什麼也沒有。《無量壽(陀羅尼)經》(cAparimita^yuh!-su^tra)不僅有梵本,尚且有古和闐語譯、漢譯及藏譯。而此經全卷也只是在讚歎陀羅尼而已。《大乘集菩薩學論》中所引用的〈寶光明陀羅尼〉,被類別為大乘經典。此《大乘集菩薩學論》,部帙頗廣,全經主要在闡述大乘教理,此外,也述及菩薩不單只是渴望解脱,為了利益有情,他們需要一再轉生,投身於各種行業及宗派中。經中並列舉一長串的職業及宗派名。

陀羅尼菩薩主要法術

陀羅尼菩薩 陀羅尼菩薩
《大雲經》(Megha-su^tra)中的陀羅尼具有咒法的性質。如同其他大乘經典,該經卷首也如此敍述∶‘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難陀(Nanda)、優波難陀(Upananda)龍王宮殿……。’諸龍王向佛作禮後,有一龍王白佛言∶‘世尊!云何能使諸龍王等滅一切苦得受安樂。受安樂已又令於此贍部洲時降甘雨,生長一切樹木、叢林、藥草、苗稼皆生滋味。令贍部洲一切人等悉受快樂。’對此,佛答曰∶‘龍王!汝成就一法令一切諸龍除滅諸苦,具足安樂。’‘何者一法?’‘所謂行慈。汝大龍王若有天人行大慈者,火不能燒,刀不能害,水不能漂,毒不能中,內外怨敵不能侵擾,安樂眠睡,安樂覺寤,以自福護持其身。(中略)是故,龍王!以慈身業,以慈語業,以慈意業應當修行。複次,龍王!有陀羅尼名施一切眾生安樂。汝諸龍等常須讀誦繼念受持,能滅一切諸龍苦惱與其安樂。彼諸龍等既得樂已,於贍部洲即能依時降注甘雨,使令一切樹木、叢林、藥草、苗稼皆得增長。’‘何者名為施一切樂陀羅尼句?’
其次,世尊即説陀羅尼。此陀羅尼是由諸佛、菩薩的咒語組成,其中穿插着祓除不祥及祈請大龍降臨的祈禱文,以及如‘娑邏、娑邏、四唎、四唎、素漏、素漏、那伽喃、闍婆、闍婆、侍毗、侍毗、樹附、樹附’之類的咒語。經中並敍述如何以此陀羅尼施行咒法,且謂旱魃求雨諸法中,以此經所説為最。
有很多陀羅尼只是以寫本的方式單獨流傳,有些則被彙集在一起。從中,吾人可以看到有∶趨吉避凶、消災免難、往生極樂、召請菩薩等等的咒法。由五種陀羅尼合集成的,是《五護陀羅尼》(Pan~caraks!a^)。此經在尼泊爾頗受重視。其中∶(1)《大隨求陀羅尼經》(Maha^pratisara),是對罪惡、疾病,及其他災禍的防護;(2)《守護大千國土經》(Maha^-sahasrapramardini^)是對惡鬼的防護;(3)《大孔雀經》(Maha^ma^yuri^)是對蛇毒的防護;(4)《大寒林陀羅尼經》(Maha^si^tavati^)是對災星、野獸、毒蟲的防護;(5)《大護明大陀羅尼經》(Maha^〈raks!a^〉mantra^nusa^rin!i^)是對疾病的防護。第三的《大孔雀經》中屢屢提到‘Vidya^ra^n~i^’(女明王),其名與孔雀的除蛇有關,但經中也有對治一般疾病的療法。詩人巴那(Ba^n!a,七世紀)在《Hars!acarita》第五章中,述及哈魯夏瓦魯達那之父王崩殂後,他如何進入其父之宮殿,以及如何行祭儀等等。其中更提及《大孔雀經》之讀誦。此陀羅尼與《Moraja^taka》詩句中,以及巴瓦寫本中蛇咒法的咒文有相同的起源,這是可以確定的。

陀羅尼菩薩思想評價

陀羅尼在古代大乘經典中,份量極廣。在後世附加的《法華經》第二十一章與第二十六章,以及《入楞伽經》的最後二章皆可見之。在西元443年首次漢譯的《入楞伽經》,尚未成立此最後二章。因此,吾人可以認為這些陀羅尼在大乘經典中其成份較新。然而,吾人卻不能認為它是佛教文獻中最新時代的產品。所以如此説,是因為在四世紀的漢譯本中,已有陀羅尼存在。如果《無量壽經》中所言及的‘往生極樂者受陀羅尼’之文已被編入於二世紀譯成漢文的原典中,則吾人不得不認為陀羅尼在當時早已存在。不過,將陀羅尼的出現追溯到佛教初期,應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説溯及至釋尊本人。釋尊生長於相信咒力的環境中。對於釋尊,就吾人所知,他希望傳給眾生的,是與古婆羅門儀禮有別的東西。陀羅尼應成立於印度佛教開始逐漸與印度教同化的時期。隨着歲月推移,陀羅尼與怛特羅中的真言(mantra),逐漸沒有區別,及至最後,陀羅尼完全被真言取代。《西藏大藏經》的〈甘珠爾〉中,陀羅尼分別列於經部及怛特羅部。東土耳其斯坦嚐出土不少中亞地區多種語言的陀羅尼斷片。而從《西藏大藏經》的〈甘珠爾〉及漢譯三藏中,陀羅尼佔大部分看來,可知此文獻頗盛行於一切佛教國家,其傳播極廣。

陀羅尼菩薩來源原文

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
南無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具大悲心者。
怛侄他。唵。斫羯囉伐底。震多末尼。
摩訶。缽蹬謎。嚕嚕嚕嚕。底瑟吒。
篅囉阿羯利。沙夜吽。癹莎訶。
唵。缽蹋摩。震多末尼。篅攞吽。
唵。跋喇陀。缽亶謎吽。
如意寶輪王陀羅尼注音
nā mó guān zì zài pú sà mó hē sà。jù dà bēi xīn zhě。
dá zhí tuō。ōng。zhuó jié là fá dǐ。zhèn duō mò ní。
mó hē。bō dēng mí。lǔ lǔ lǔ lǔ。dǐ sè zhà。
shuò là ā jié lì。shā yè hōng。pō suō hē。
ōng。bō tà mó。zhèn duō mò ní。shuò là hōng。
ōng。bá là tuó。bō dàn mí hōng。
發音註解
《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細考古、今字詞典皆讀此音。另外,還有全讀去聲的。
耶:讀音(yě),通“也”。
伽:讀作(qié茄)。
怛(dá答)侄(zhí直)他(tuō拖)。
唵:讀(ōng嗡)或讀(ǎn俺),藏語系佛教讀前者,漢語系佛教多讀後者。
斫:讀音為(zhuó濁)。
羯:讀作(jié潔)。
囉:各地多讀成(là辣),此字與喇通假,喇,古讀(là辣)。有讀第一聲(lā拉)的。
蹬:讀音為(dēng登),另讀(dèng鄧)。
謎:陀羅尼中原字是[足+迷],發音為(mí迷)。
嚕:古讀(lǔ魯)。不讀今音(lū)。
瑟:讀音(sè色)。
吒:讀音為(zhà乍),另讀為(zhā扎)。
篅:讀(shuò朔),也有的方音讀(ruì瑞)。
攞:讀音為(là辣),此字通“囉”。“攞都迦”也寫作“囉都迦”;“攞乞尖拏”也寫作“囉乞尖拏”。(見《佛學大辭典》。)今音讀(luō捋)、(luó羅)、(luǒ裸)。
吽:讀(hōng轟)。
癹:讀(pō坡)或(bá拔)。現代字、詞典中無此字。有的方音讀(pān攀)。
喇:古讀(là辣)。
亶:讀(dàn但),另讀(dǎn膽)、(chán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