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雷基帕城歷史中心

鎖定
阿雷帕基古城中的裝飾建築在融合了歐洲建築和當地傳統建築精華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技術和建築形式的創造融合,是阿雷帕基地區古城文化的重要表達形式。古城是雖然是西班牙殖民者修建起來的,但城中處處可以見到地理環境、當地土著文化因素、殖民征服和宗教征服的逐步深化以及周圍壯麗的自然景色對古城建築的影響。
阿雷基帕古城是西班牙殖民者和當地土著居民的絕妙傑作。
中文名
阿雷基帕城歷史中心
外文名
Historical Centre of the City of Arequipa
類    別
文化遺產
入選時間
2000
所屬地區
秘魯

阿雷基帕城歷史中心遺產信息

阿雷基帕城歷史中心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阿雷基帕城歷史中心
Historical Centre of the City of Arequipa
入選時間:2000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 (i)(iv)
地理位置:S16 23 60 W71 31 60
遺產面積:1.67平方千米
緩衝區面積:1.65平方千米
遺產編號:1016

阿雷基帕城歷史中心遺產描述

秘魯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秘魯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阿雷基帕城歷史中心,位於秘魯阿雷基帕省的首府阿雷基帕城。城中的裝飾建築在融合了歐洲建築和當地傳統建築精華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技術和建築形式的創造融合,是阿雷帕基地區古城文化的重要表達形式。當地富有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安達魯西亞及西班牙特色,城中處處可以見到地理環境、當地土著文化因素、殖民征服和宗教征服的逐步深化以及周圍壯麗的自然景色的古城建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歷史中心。阿雷基帕城歷史中心大部分由白色的火山岩石建成,位處的肥沃山谷早於公元前5000–6000年已有人聚居。在15世紀,該區由艾美拉印第安人控制,其後被印加人佔領,成為供給印加帝國農產品的重要基地。現代的阿雷基帕城建立於1540年8月15日。卡德林娜修道院(Monasterio de Santa Catalina)遺址是一座披着神秘面紗、又具有幾分寂寞的建築物。修道院是一位富裕寡婦於1580年創建,並且以城中之城的名義建造,17世紀時擴建。直到1970年,修道院的大部分才開始向公眾開放。400多年以來,裏面一直居住着多達450位的修女。修道院就地取材選用附近Misti火山兩千多年前噴發時產生的火山岩建造,佔據了一整條街,被雄偉的高牆保護着。米斯蒂火山(El Misti)被稱為阿雷基帕的守護者,是當地最受歡迎的徒步登山勝地。山脈雖然美麗但由於惡劣的天氣和缺水還是較為危險。
2000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 (i)(iv),阿雷基帕城歷史中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阿雷基帕城歷史中心委員會評價

秘魯阿雷基帕城歷史中心由火山岩石建成,它代表了歐洲與本土建築技術、風格的融合,這些技術和風格體現在殖民宗主、克里奧爾人和印度人的作品中。城市靈動的城牆、拱門、拱形屋頂、院子、開闊的空間,以及建築正面複雜的巴洛克式裝飾,這些都表明了歐洲與本土風格的雙影響。 [1-2] 

阿雷基帕城歷史中心遺產介紹

阿雷基帕城歷史中心(英文:Historical Centre of the City of Arequipa),位於阿雷基帕省的首府,人口約80萬,僅次於首都利馬,以人口計是秘魯第二大城市。該城位處海拔2,380米,周邊火山密集,共計有80座,其中最著名的是艾·密斯提(El Misti),它曾在1438年和1471年期間強烈爆發,在1870年小型爆發。該城保存了很多狀況良好的西班牙殖民美洲時期的建築物,這座美麗的城市完全是用一種白色的未固結的火山凝灰岩建造而成,故該城有La Ciudad Blanca(白城)的稱號。1687年和1868年的地震摧毀了整個城市中的大部分房屋和建築物。天主教堂同樣受到了嚴重的摧殘,1898年,天主教堂的重建工程勝利竣工。
好,我們就在這裏住下!
關於阿雷基帕這個名字的由來,傳説是來自於蓋丘亞族的印加語,是有關第四代印加民族統治者梅伊塔棗卡帕特的故事。傳説,一列護送着神聖的印加帝國貴族的軍隊來到了這片任何一位先帝都未曾來過的殖民地,國王梅伊塔卡帕特驚奇於這片土地的絕頂美麗,而且這裏處於連接海洋和位於安第斯山脈中部的庫斯科城市的重要戰略位置,於是他便對左右讚道:“阿雷帕基”,意思是:“好,我們就在這裏住下”,城名就來源於這句話。
阿雷基帕城歷史中心
阿雷基帕城歷史中心(6張)
阿雷基帕古城,位處的肥沃山谷早於公元前5000 – 6000年已有人聚居。在15世紀,該區由艾美拉印第安人控制,其後被印加人佔領,成為供給印加帝國農產品的重要基地。現代的阿雷基帕城建立於1540年8月15日,由西班牙殖民者法蘭西斯克·皮澤洛的特使負責。一年後,西班牙的查理五世授予城市資格及紋章(沿用至今)。西班牙殖民時期,在秘魯總督轄區中該地的西班牙人聚居比例最高,眾多的遺蹟及建築具有濃厚西班牙風格,並發展出麥士蒂索人(混血兒)族羣。但1940年代起,來自秘魯各地的人大量湧入,改變了該市的人口和文化特徵。在殖民時期及共和初期,該市相對較為自主,但情況在1870年南部鐵路通往海港後有所改變,開始發展太平洋貿易。在1930年代,與泛美公路接通,藉此與美洲其他地方加強聯繫。自此,阿雷基帕發展成利馬與秘魯南部之間的商業中心。阿雷基帕是秘魯在19世紀爭取獨立的重要基地,其後也是秘魯與智利間的硝石戰爭(1879 – 1883)之重要軍事據點。
歐洲建築和當地傳統建築完美結合
道德之家
道德之家(2張)
阿雷基帕古城大部分由白色的火山岩石建成,該城有白城的稱號。阿雷基帕古城是西班牙殖民者和當地土著居民的絕妙傑作。該城結合了歐洲建築和當地傳統建築的技術和建築形式,保存了很多狀況良好的西班牙殖民美洲時期的建築物。阿雷帕基古城的美麗在堅固的城牆、拱門和拱頂、庭院和寬敞的户外空地以及其繁冗複雜的巴洛克式(“巴洛克”是一種歐洲藝術風格,指自17世紀初直至18世紀上半葉流行於歐洲的主要藝術風格。該詞來源於葡萄牙語barroco,意思是一種不規則的珍珠。意大利語中有奇特,古怪,變形等解釋。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稱謂,它是16世紀的古典主義者建立的16世紀下半葉開始出現在意大利的,背離了文藝復興藝術精神的一種藝術形式)裝飾壁畫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武器廣場是整個國家中最美麗的一個廣場;宏偉的教堂和購物中心具有殖民地時期的設計風格。整座城市永遠都煥發着春天般的勃勃生機。阿雷基帕大教堂內部具有多種獨特的能有效防禦地震的設備裝置。但是在教堂建立之初,這種功能並無人知曉。教堂的門廳建造於1698年,而其餘部分建於1654年。教堂的風格奇特,吸引了不少遊人。1687年和1868年的地震摧毀了整個城市中的大部分房屋和建築物。天主教堂同樣受到了嚴重的摧殘,1898年,天主教堂的重建工程勝利竣工。同秘魯的其他教堂相比,這座教堂看上去內部比較涼爽宜人,而外部則是感人至深、是受人喜愛的巴洛克式風格。
卡德林娜女修道院
阿雷基帕城歷史中心
阿雷基帕城歷史中心(9張)
阿雷基帕中最引人入勝的參觀地是卡德林娜女修道院,1580年,它是以城中之城的名義開始建造的,17世紀進行了擴建,它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修道院。400多年以來,裏面一直居住着多達450位的修女,她們完全與外界隔離。阿雷基帕的居民們無從知道這座建築物的高牆內所發生的一切。於是,許多傳説故事也就圍繞着這些人而展開。卡德林娜修道院遺址是一座披着神秘面紗、又具有幾分寂寞的建築物。直到1970年,修道院的大部分才開始向公眾開放。如今,建築物的北面還依舊有修女在這裏生活。當地人及旅遊者都可以直接參觀修道院的其餘部分。院中的一切都是經過了精美極致的裝修:窄小的街道和廣場上面鋪滿了絢麗多姿的鮮花,牆壁上用各種鮮豔的色彩描繪着美麗的圖案。穿過狹窄的小巷,你會到達修道院的各個部分:獨具匠心的廣場,具有原始裝飾風格的獨特的起居室。餐廳,修女洗衣房,巨型圖書館中收藏着令人難以置信的數量的圖書,它們依舊迴盪着中世紀所特有的氣息。有些遊客會終日停留在此,深深地被這種過去的氣息所感染,有些人則會徘徊在周圍,有時會迷失了路途。暢遊於這片神奇而美麗的地方會激發起你的無限靈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