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里山石豆蘭(變種)

鎖定
阿里山石豆蘭(變種)(Bulbophyllum pectinatum Finet var. transarisanense (Hayata) S. S. Ying)是一種蘭科植物。
中文學名
阿里山石豆蘭(變種)
拉丁學名
Bulbophyllum pectinatum Finet var. transarisanense (Hayata) S. S. Ying
植物界
蘭科
分佈區域
台灣(南投、台東、嘉義、桃園)

阿里山石豆蘭(變種)形態特徵

阿里山石豆蘭(變種)
阿里山石豆蘭(變種)(2張)
本變種區別於原變種在於花淺黃綠色無密佈的紫褐色斑點,側萼片的下側邊緣在中部以上驟然向先端縊縮,花瓣先端鋭尖;唇瓣兩側邊緣在中部以下具鈍的鋸齒。花期5月。
長足石豆蘭(原變種)
根狀莖匍匐生根,粗2-3毫米。假鱗莖在根狀莖上斜立,彼此靠近或相距約5毫米,圓錐狀或近圓柱形,長1-2.5釐米,粗約5-8毫米,基部被膜質鞘或纖維,頂生1枚葉。葉革質,長圓形,長3-5釐米,寬1-2釐米,先端鈍並且稍凹入,基部稍具短柄。花葶從假鱗莖基部發出,外彎,通常長3-5釐米;花序柄很短,圓柱形,長不及1釐米,粗約1.5毫米,頂生1朵花,基部被2-3枚杯狀鞘;花梗和子房扁的,長2.5-4.5釐米;花苞片大,膜質,杯狀或似佛焰苞狀,長約7-10毫米;花大,黃綠色密佈紫褐色斑點;中萼片直立,卵形,凹的,長約2釐米,中部寬9毫米,先端鈍,具7條脈,邊緣全緣;側萼片較大,斜卵狀三角形,長2.2釐米,中部寬1.5釐米,先端鈍,基部貼生於蕊柱足而形成寬鈍的14囊,具9條脈;花瓣長圓狀披針形,比中萼片小,先端稍鈍,邊緣全緣或稍具齒,具7條脈;唇瓣與蕊柱足末端連接而形成不動的關節,基部兩側直立、膜質,其邊緣撕裂狀或具短流蘇,內面具2枚圓錐形的胼胝體,中部以上肉質、向外下彎,先端鈍、指向後方,邊緣多少具鈍齒;唇盤上面具疣狀突起,中央有2條縱走的雞冠狀褶片;蕊柱粗短,基部延伸為長約2.5釐米的蕊柱足,其分離部分長達1.7釐米;蕊柱齒近平截、不明顯;藥帽近球形,上面光滑。花期4-5月。 [1] 

阿里山石豆蘭(變種)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約1000米的常綠林中樹幹上。

阿里山石豆蘭(變種)分佈範圍

主要分佈在台灣(南投、台東、嘉義、桃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