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諛

鎖定
阿諛是指説別人愛聽的話,迎合奉承。迎合別人的意思,説好聽的話,含貶義
中文名
阿諛
外文名
flatter;toady [1] 
拼    音
ē yú [1] 
注    音
ㄜ ㄧㄩˊ [1] 
近義詞
巴結
詞    性
動詞

目錄

阿諛解 釋

説別人愛聽的話迎合奉承
例如:吾生為袁氏臣,死為袁氏鬼。不似汝輩諂阿諛之賊。——《三國演義》;阿諛曲從;老練的阿諛可以買動一個老實人。 [1] 

阿諛運用

1、《漢書·匡衡傳》:“於是司隸校尉王尊劾奏:‘衡譚……不以時白奏行罰,而阿諛曲從附下罔上,無大臣輔政之義’。”
2、《三國演義》:“吾生為袁氏臣,死為袁氏鬼。不似汝輩阿諛之賊。”
3、宋·吳曾 《能改齋漫錄·議論》:“彼全忠一兇人,猶知以順旨為可殺。而世之小人,方以阿諛為保身之良策,何哉?” [1] 
4、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回:“岸賈阿諛取悦,言無不納。”
5、清·陳夢雷 《贈高憲於公》詩 :“裏曲詎阿諛,風謠附雅豳。”
6、當代·殷謙《中國文壇的那些事兒
“中國當代作家多嬌氣,驕氣。愛慕虛榮是中國文化的消極的傳統,喜歡聽奉承話,這個時代的奉承大概並不代表阿諛,而是圖個吉利。生活中大家都喜歡聽吉利話,也就不好説是奉承了。這個在文學界尤其顯顯,當代的作家又有哪個不喜歡聽奉承話呢?尤其獲了大獎喜慶的時候,更要盼些‘吉利’話了。
當代作家自幼就在這麼一個敵視批評的文化氛圍和社會環境中長大的,與大數中國人一樣信奉一種中庸的生存哲學,其人生哲學的妙處就是所謂的‘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所以人人都變得特別現實和實際:有利則來,無利則去;所以,視正義和真理等精神價值為遊戲,而將別人坦誠的質疑和善意批評當成是和人過不去。在這種普遍的精神現象中有責任感或正義感的批評家們都退縮了,同在這樣的一時代,批評家的正常成長受到了影響,多有見了名人就下跪的軟骨頭,多有見了利益就堆起滿臉的沒有用的爛忠誠,何時又見過幾個真正意義上的批評家?”
7、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她又不屑於學習那諂媚阿諛妾婦之道來換取婆婆的歡心。” [1] 
8、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卻小器易盈,況且是個小人,在人前不過一味阿諛奉承。”

阿諛注意

阿:不能讀成“ā”。 [2] 

阿諛擴展

阿諛奉承和“阿諛逢迎”都有“迎合別人心意説好聽的話”的意思;常通用。但阿諛奉承宜用於強調曲意迎合別人的心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