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育王塔

(山西省代縣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阿育王塔,坐落在山西省忻州市代縣城內古城圓果寺內,俗稱白塔。始建於隋仁壽元年(601年),自建600多年中歷遭三劫,於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建為磚塔。
阿育王塔為圓錐體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為長方形,塔建於塔基正中央。塔平面為圓形,塔身為上肩略寬圓形覆缽式,剎身為磚作相輪11層,磚雕藝術高超,是中國藏式塔中的佳作。 [1]  一般喇嘛塔底座均採用方形,但是此塔底座卻為正圓形。 [3]  阿育王塔與北京妙應寺大白塔共為中原地區今存喇嘛塔早期作品之實例和典範。
2001年6月25日,阿育王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阿育王塔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別    名
白塔
地    點
山西省代縣城內古城圓果寺內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建造年代
隋仁壽元年(601年)
文物編號
5-0234-3-040

阿育王塔歷史沿革

阿育王塔始建於隋仁壽元年(601年),原為木結構,時稱“龍興”。
唐會昌二年(842年),滅佛塔;大中元年(847年)重建,改“龍興”為“圓果”。
五代後周顯德元年(954年),重修。 [5] 
北宋元豐元年(1077年),被“雷火”焚燬;元豐二年(1079年)重修;崇寧元年(1102年),又建阿育王塔。
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元兵南下,阿育王塔再毀。
金天會元年(1123年),遭兵革;天會六年(1128年),再加修葺;金興定二年(1218年),州人舉火焚塔。 [5]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阿育王塔改建為磚塔。 [4] 
明宣德三年(1428年),朝廷敕修;正統十二年(1447年),蓋塔廊二十六間;天順三年(1459年),重修東西兩廊;成化十二年(1476年),砌台基;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重修。
清康熙十二年(1694年),阿育王塔補修。 [5] 

阿育王塔建築特色

阿育王塔結構

  • 綜述
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4張)
阿育王塔塔為圓錐形,為磚石建築,系磚構實心藏式喇嘛塔形制。塔台基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50米,東西寬30米,高1.5米,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台基上的塔由底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體平面通體呈圓形,周長60餘米,直徑21.78米,高40米。 [3] 
  • 塔座
阿育王塔塔底部施雙層賀形束腰須彌座,塔身作疊澀混肚式覆缽,塔座較塔身大了許多,收分甚巨。底座下部砌築反疊澀收進磚台兩層,其上施覆蓮瓣圓盤,圓盤四周鐫刻大型覆蓮瓣30瓣,繞以纏枝花紋。蓮瓣瓣尖翹起,雕刻精細,刀法蒼古。覆蓮瓣圓盤上施圓柱體,較底層覆蓮瓣圓盤內收。圓柱體上砌築反疊澀收進圓形磚台三層,其上承託由仰覆蓮瓣組成的圓形束腰須彌座。束腰上梟蓮瓣上再砌築圓盤一圈,圓盤上施平面呈圓形的覆蓮瓣一圈,是為上層圓形事腰形彌座之下梟。下梟上面砌築反疊澀收進磚台一圈,其上築圓形事腰。束腰部位作圓柱體,平素無飾。一般喇嘛塔底座均採用方形,但是此塔底座卻為正圓形。 [3] 
  • 塔身
阿育王塔圓柱體束腰的上梟是大於束腰的圓盤,圓盤上施覆蓮瓣一圈,其上即疊澀混肚形覆缽式塔身,圓和秀麗,向內急劇收縮,大大小於塔座,直徑僅是底座的1/3,這是元代喇嘛塔所共有之特徵。 [3] 
  • 塔剎
阿育王塔剎座疊澀砌築,平面呈“亞”字形,其上承託鐵質剎杆,磚作相輪十三層(元代造十層,清代修葺時加蓋三層),喻示佛教十三天,收分甚急。其上置圓形露盤,周懸金鐸,狀若傘蓋。極頂以葫蘆式寶珠兩枚和圓形寶珠兩枚收剎,四枚寶珠上下疊置而連成一線,均以剎杆串聯並且支撐。 [3] 

阿育王塔特色

阿育王塔全塔比例和諧,穩健挺拔,輪廓秀美,疊澀精緻,素淨雅麗,磚雕技藝高超,是中國元代喇嘛塔之佳作。 [4] 
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歷史文化

阿育王塔塔名溯源

阿育王是前三世紀古印度的國王,因其締造者的家族屬於孔雀氏族,其王朝被稱為孔雀王朝。前270年,阿育弒兄即位後,連年發動戰爭,以武力實現了印度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建立起古印度史上一個龐大的帝國。阿育王脾氣暴躁,殘忍嗜殺,使其逐漸感悟懺悔,遂洗心革面,放下屠刀,加入了僧團。為示虔誠,阿育王將佛教尊為“國教”,下令在全國興建佛寺。在他的推動下,當年淨飯王王子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在孔雀帝國得到發展。為了表示對佛教三寶的敬仰,阿育王曾先後三次把整個國家佈施給佛教事業,然後再以珍寶贖回。在他即位的第十七年,組織了佛教史上的第三次集結,促使佛教走出印度,走向了世界。
據説,為弘揚佛法,阿育王將原來分屬八國的釋迦牟尼佛舍利,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建塔八萬四千座用以供奉,所建之塔均以“阿育王塔”稱之。由於阿育王廣佈佛塔的影響,後世所建的同類型塔也多以“阿育王塔”名之。所以,阿育王塔只是一個泛稱,中國各地、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國,均有同名者。
代縣的阿育王塔又稱“代州塔”,簡稱“代塔”。在古代阿育王塔有其自己的獨特名字,隋稱“毘闍”“龍興”,唐稱“圓果”,明清因之。 [5] 

阿育王塔建造原因

代縣古時處於漢蒙接壤的邊地,於是代州阿育王塔的興建就又有了安撫民心,緩和民族情緒,維護社會穩定的特殊寓意。蒙元統治者分析了代塔在雁門關內外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於是代州阿育王塔塔在蒙古人的天空下得到重建,在至元十五年(1275年)重新屹立在了雁門大地。忽必烈也分析了代州塔的毀因,故將阿育王塔敕建成了磚塔,且建得雄渾大氣、建得挺拔穩健,以顯示蒙元國祚永久。由於蒙古人對喇嘛教情有獨鍾,代州塔自然被建成了喇嘛塔,即覆缽式。
在歷經劫難,屢次涅磐後,阿育王塔由木製變為了磚質,由“漢塔”變為了喇嘛塔,幾個輪迴後又幾近迴歸了印度“阿育王塔”的本來面目。因為中國所有形式的塔中惟有喇嘛塔是最接近於印度“卒堵波”,也就是最早的“塔”的雛形的。 [5] 

阿育王塔文物價值

阿育王塔藴藏了供後人破譯的較多歷史信息,是一座歷代帝王心中的“政治塔”;是一座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和諧塔”;也是一座佛教徒信仰尊崇的“聖塔”;更是一座雁門關內外民眾心中的“寶塔”。 [5] 
阿育王塔與五台山明代大白塔代表了兩個歷史時期的建築風格,是研究承襲關係的代表性實物,白塔造型秀美,穩健挺拔,磚雕藝術高超,是中國藏式塔中的佳作。 [4]  阿育王塔與北京妙應寺大白塔共為中原地區今存喇嘛塔早期作品之實例和典範。 [3] 

阿育王塔保護措施

2001年6月25日,阿育王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06年,國家文物局撥款修補阿育王塔。 [5] 
阿育王塔國保碑 阿育王塔國保碑

阿育王塔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阿育王塔,坐落在山西省忻州市代縣城內古城圓果寺內。
  •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 門票
  • 交通信息
駕車由朔州支線上大運高速公路,在代縣口下沿108國道往代縣方向東行即可到達,或由朔州走208國道,陽明堡鎮轉108國道往代縣方向東行即可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