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羅憾

鎖定
阿羅憾(Abraham/Wahrām;公元616-710年),又譯“瓦赫蘭”、“亞伯拉罕”、“巴赫拉姆”等;出身于波斯王族,是波斯帝國皇帝伊嗣俟之子,後統領波斯,被唐人稱為“波斯國大酋長”。
阿羅憾的名字,在伊朗缽羅婆文中,正是傳説中的救世英雄瓦赫蘭,遂眾望所歸,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被眾人視為神通廣大的瓦赫蘭。 [1]  作為波斯薩珊王朝殘存勢力的代表,其功績聞名西域,唐高宗派出使臣邀請他入唐。到唐東都洛陽後,任右領使將軍,又充拂林國(東羅馬帝國)諸藩招慰大使,於東羅馬西界立碑,得到西方各國的愛戴,保持了西方的長久安定。
武周時期,阿羅憾為武則天召集各國藩王,建造天樞(大周萬國頌德天樞)。景雲元年(公元710年)四月一日,去世於洛陽私宅,享年95歲。 [2]  葬於建春門外大街東端的波斯王陵區(今洛陽偃師高龍鎮高崖村南)。 [3] 
別    名
Wahrām(瓦赫蘭/巴赫拉姆)
Abraham(亞伯拉罕)
所處時代
隋唐、武周時期
民族族羣
波斯族
出生地
波斯薩珊王朝
出生日期
616年
逝世日期
710年4月1日
主要成就
出使羅馬、建造天樞
本    名
阿羅憾
逝世地
唐東都洛陽

阿羅憾人物生平

阿羅憾生於波斯

阿羅憾是波斯帝國薩珊王朝皇帝伊嗣俟的兒子,出生於公元616年,從小由國王的女僕照料。
他十四、五歲時,正當庫思老二世之女普蘭杜赫特、阿扎米杜赫特相繼為女王。
從這時起,不到兩年時間先後有12位國王繼位,每王在位時間平均不足兩個月。薩珊王朝日益衰敗。
632年伊嗣俟繼位,636年大食攻入伊朗,伊嗣俟屢戰皆敗,帶着王族和宮廷人員一路東撤,逃往伊朗東部邊境木鹿。 [4] 
公元651年秋,波斯國伊嗣俟阿姆河戰敗,殉難於木鹿城。王子阿羅撼統領波斯王族和餘部逃到吐火羅(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此後,波斯與吐火羅聯軍對阿拉伯軍團進行反攻,一度奪回波斯東北地區。
阿羅憾是波斯薩珊王朝殘存勢力的代表之一,出身於王族,被眾人視為神通廣大的瓦赫蘭。阿羅憾力主與唐帝國結盟以推動復國運動,從而對抗大食(阿拉伯帝國)。 [1] 

阿羅憾受邀來華

唐高宗李治顯慶年間(公元656年—661年),因阿羅憾“功績有稱,名聞西域,出使召至來此”。阿羅憾到達唐都洛陽後,被任命為右領使將軍。
這樣的待遇是非常罕見的,一般多是西域國家遣使中國,很少中國遣使邀請異國王族來華。這是由於在《贊德·瓦赫蘭·耶斯恩》中,千年之末會有一個名叫瓦赫蘭的英雄降生,幫助救世主烏希達爾。阿羅憾的名字在缽羅婆文中正是瓦赫蘭,遂眾望所歸,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又力主與唐朝結盟以推動復國運動。這正符合唐朝當時倚重波斯王族,號召烏滸水至印度河流域的民眾,建立羈縻體制的戰略構想。 [4] 

阿羅憾出使羅馬

公元663-668 年,東羅馬遷廷意大利。大致在這五年間,阿羅憾擔任拂林國(東羅馬帝國)諸藩招慰大使,奉命出使東羅馬帝國,其目的是聯合東羅馬,共同抗擊阿拉伯人。 [3] 
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 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
阿羅憾沿着隋代裴矩《西域圖記》所記載的北路西行。
由於東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二世在阿拉伯軍隊的攻擊下,一度將宮廷從君士坦丁堡遷到意大利,阿羅憾大概在意大利宮廷見到這位東羅馬皇帝,並立碑紀念——即 “ 於拂菻西界立碑 ” 。 [5]  阿羅憾在東羅馬西界立碑,得到了西方各國的愛戴,保持了西方的長久安定。

阿羅憾建造天樞

693年,武周長壽二年。西突厥、吐蕃、後突厥、窒韋入侵武周,而阿羅憾則肅清西方諸國勢力,使之沒有捲入戰事,居功甚偉。 [6]  694年,武周大獲全勝,阿羅撼為武周王朝建立“大周萬國頌德天樞”,置於洛陽皇城端門外。
天樞的建造在世界冶金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李約瑟博士(Joseph Needham, 1900-1995)很早就注意到這一點,他把天樞視為宏偉的紀念碑。 [2] 

阿羅憾逝世洛陽

景雲元年(公元710年)四月一日,阿羅憾去世於洛陽私宅,在世享年95歲。 [2]  葬於建春門外大街東端的波斯王陵區(今洛陽偃師高龍鎮高崖村南)。

阿羅憾親屬成員

父親:伊嗣俟
弟弟:卑路斯
姊妹:阿德臘格、夏赫爾巴努、瑪爾達旺德 [7] 
兒子:居洛/俱羅(“庫思老”的漢文對音) [3]  [7] 
侄子:泥涅師

阿羅憾軼事典故

救世英雄
阿羅憾的事蹟,在伊朗缽羅婆文宗教文獻中,融入了千年之末救世英雄瓦赫蘭的傳説中。由於阿羅憾的名字在缽羅婆文中正是瓦赫蘭,遂眾望所歸,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在伊朗傳本《本達希申》中,瓦赫蘭出現在伊嗣俟之子敗亡之後,他是作為第四千年末的救世英雄出現的。
《贊德·瓦赫蘭·耶斯恩》中關於瓦赫蘭的傳説,可能被薩珊王族利用作為政治宣傳,目的是為伊朗合法君主的復辟製造輿論。利用啓示錄之類的宗教文獻作為政治宣傳的工具,也見於其他文化傳統,比如猶太人當中就有這種情況。
瓦赫蘭作為宗教預言中的救世英雄,應在阿羅憾身上,使阿羅憾得以在幫助唐朝設置吐火羅諸羈縻府州的活動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阿羅憾人物評價

精神支柱
即使在阿羅憾離開中亞、返回唐朝,卑路斯、泥涅師相繼敗亡以後,伊朗族裔還可以把阿羅憾的業績融合進瓦赫蘭的神話中去,繼續作為鼓舞他們抵抗大食人的精神支柱。 [4] 

阿羅憾人物爭議

阿羅憾人物身份

  • 亞伯拉罕説
不少學者認為阿羅憾的原名當為Abraham(亞伯拉罕)。
  • 巴赫拉姆説
Touraj Daryaee的著作《Sasanian Persia:The Rise and Fall of an Empire》介紹,伊嗣俟三世的另一個兒子巴赫拉姆(中文資料中的阿羅憾)試圖從穆斯林阿拉伯人那裏奪回失地。雖然他沒有成功,而且在西元710年去世,中古波斯文獻中稱之為Madau i Wahram i Warzawand(巴赫拉姆的奇蹟般的歸來),而在一首短小的中古波斯詩歌中也許有關於他的征戰的真相的核心。 [9] 
首羅含説
1958年,羅香林先生認為阿羅憾即景教碑“所云於武則天時為景教效力之僧首羅含”,蓋同名異譯。朱謙之教授等人亦贊成此説,若果真如此,《阿羅憾墓誌銘》的重要性,就不是一般景教信徒墓誌可比的。 [2] 
  • 猶太人説
據阿羅憾墓誌銘,諸多史家開始考證阿羅憾的身份,提出阿羅憾為波斯入華猶太人的觀點。
實際上,阿羅憾為猶太人的主要依據有兩個:其一,阿羅憾的名字。阿羅憾為Abraham的音譯,其子俱羅為Korah的音譯。這兩個名字都來自《聖經·舊約》,是猶太人的常用名。其二:阿羅憾來自波斯,許多猶太人在波斯為官。 [8] 

阿羅憾宗教信仰

阿羅憾墓誌刊佈以來,引起諸多討論,主要焦點在於阿羅憾是否是景教(基督教·聶斯脱裏派)徒。
贊成阿羅憾是景教徒的中外學者,包括日本東洋史學家羽田亨、佐伯好郎、桑原隔藏、石田幹之助,張星垠、向達、 羅香林、蒲立本、饒宗頤、謝海平、 朱謙之、方豪、朱傑勤、姜伯勤、林梅村等;
反對或質疑的則包括復一雄、岑仲勉、伊藤義教、富安敦、 達菲納、塞雷蒂、吳昶興等。
當然,《阿羅憾墓誌銘》主要不是談及他的宗教生活的,而是像普通碑銘一樣追述墓主人的生平, 彰顯其輝煌事蹟。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徐曉鴻傾向於其與景教有關, 所以謹將其墓誌譯出,以便對其內容有更多的瞭解。 [2] 

阿羅憾後世紀念

因為阿羅撼功勳卓著,故為其在麒麟閣畫像,永記其功。
阿羅撼的兒子俱羅等人,將其葬於建春門外大街東端的波斯王陵區(今洛陽偃師市高龍鎮高崖村南)。

阿羅憾出土墓誌

阿羅憾墓誌銘》出土於洛陽,具體時間不詳, 最早見於1909年,端方 (1861-1911)在《陶齋藏石記》卷二十一中,刊佈了阿羅憾墓誌的錄文,這方墓誌字跡不是很清楚,端方的錄文缺少了7個字。 [2] 
參考資料
  • 1.    彭麗華.大周萬國頌德天樞裝飾上的獅子造型論:唐史論叢,2020
  • 2.    徐曉鴻.《阿羅憾墓誌銘》釋義:天風,2019
  • 3.    天樞最後的秘密——波斯大酋長遷居洛陽記(河洛廣記)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0-07-27]
  • 4.    馬小鶴.《唐代波斯國大酋長阿羅憾墓誌考》:不詳,不詳
  • 5.    張緒山.《唐代拜占庭帝國遣使中國考略》:世界歷史,2010
  • 6.    《阿羅憾墓誌銘》:“諸國肅清,於今無事,豈不由將軍善導者,為功之大矣。又為則天大聖皇后召諸蕃王,建造天樞,及諸軍立功,非其一也蔦。”
  • 7.    最後的波斯皇室在唐朝  .大河報網[引用日期2020-07-27]
  • 8.    莫玉梅.《考古學視角下隋唐時期猶太人人華再討論》:北方論叢,2018
  • 9.    《Sasanian Persia:The Rise and Fall of an Empire》:“The other son of Yazdgerd III, Wahram (Aluohan in Chinese sources) attempted to recapture the lost territories from the Arab Muslims. Although he was utimately unsuccessful and died in 710 CE,the Middle Persian texts especially a small Middle Persian poem called Abar Madau i Wahram i Warzawand (On the Coming of the Miraculous Wahram) may have a kernel of truth in regard to his campaigns. Wahram's son,Khusro (juluo in Chinese sources) with the aid of the Turks invaded Persia, but was not able to defeat the Arabs either and this is the last time we hear of someone from the family of Sasan trying to capture the throne of Per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