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甘正傳

(温斯頓·格魯姆創作的長篇小説)

鎖定
《阿甘正傳》是美國作家温斯頓·格魯姆創作的長篇小説,首次出版於1986年。 [6] 
該小説以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美國社會的風雲變幻為背景,刻畫了一個智力障礙者——阿甘單純憨厚的性格及荒誕離奇的經歷。在阿甘的人生中,讀者可以看到文學作品想表達的一種樂觀、積極向上、不畏懼、超越困境的勇氣等美國文化精神。 [1]  [7] 
作品名稱
阿甘正傳
外文名
Forrest Gump
作    者
温斯頓·格魯姆(美)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首版時間
1986年
字    數
142千字

阿甘正傳內容簡介

阿甘是常人眼中的弱智和白痴,但他天性善良單純,加上天賦異稟,使他先後成為大學美式足球明星、越戰英雄、世界級乒乓球運動員、摔跤選手、國際象棋大師和商業大亨,既獲得約翰·肯尼迪總統的接見,林登·貝恩斯·約翰遜總統的授勳,甚至還無意間發現了水門事件的真相。 [5] 

阿甘正傳創作背景

二戰後美國在國內外面臨各種問題:冷戰危機,核彈威脅,軍備競賽,越戰泥潭,歐洲和日本經濟復甦以及第三世界國家的興起動搖了美國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地位。爆發於20世紀60年代的反傳統文化運動不是單純由越南戰爭或是民權運動引發的,它的發生絕非偶然,而是美國社會在一個轉型時期必然經歷的文化和社會的嬗變,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社會文化矛盾的日益鋭化。這場文化反叛浪潮波及範圍廣泛,風靡於反叛青年一代的搖滾樂以其性暗示和藐視社會準則的歌詞及節奏強烈、激情四射的音樂節拍令無數青年沉迷,很快便在青年人中流傳開來。這股反叛思潮也滲透到當時文學創作中去,影響了一大批文學家。
20世紀80年代,彼時文化反叛浪潮已經過去,雖然文化反思趨勢以及對傳統價值觀迴歸的呼聲只是初露端倪,但卻日漸高漲。《阿甘正傳》正是創作於這樣一個複雜的歷史階段。作者温斯頓·格魯姆以其看似平實但卻犀利的語言和視角,反映出對文化反思與主流價值觀迴歸的呼喚與渴望。 [7] 

阿甘正傳人物介紹

弗雷斯特·甘(阿甘)
阿甘有智商缺陷,幼年又先天腿腳失靈,善良且有自己的童真心,還有區別於成人的認知心理。阿甘是“笨”的,表現在幼年時代被同學欺負後卻不知所措的心理境遇上,幸好遇到了他的人生摯友珍妮,同時也是他的一生摯愛。“跑”這個強悍的運動強技能便被安妮在不經意間的童年欺凌事件之中注入到阿甘的人生底色之中。阿甘的一生都在跑,在童年被夥伴欺辱時,他在“跑”;在高中與大學的橄欖球賽場上,他在“跑”;在戰場上阿甘還是謹記珍妮的囑咐一直奔跑,卻在意外的奔跑救人過程之中成了戰鬥英雄;退伍之後與珍妮進入摔跤比賽時,阿甘與丹中尉陷入了墮落,沉迷賭局。阿甘在被導演選中表演怪獸時,在森林裏抱着瑪麗蓮夢露在跑;與猿猴“公蘇”一起被送進太空飛船,“跑”向了太空。“跑”是阿甘一生的主題。阿甘過着轟轟烈烈的一生,積極、奮進、荒誕的生活同時性格有墮落的成份。就像作者在描述美國的社會問題一樣,作者在現實生活視角下看出了美國作為大國的墮落與羞恥,阿甘這個人物也被作者影射了美國的社會問題中不好的一面,展現到阿甘的性格之上如:粗魯、愚笨、莽撞、嗜賭、墮落。 [1] 
珍妮
珍妮善良正直,對愛情和婚姻的看法與社會主流價值觀念一致。首先,在愛情上更注重精神的契合。雖然珍妮一開始在愛情道路上一路坎坷,處了好幾個男友,最後散了,直到在波士頓何爹俱樂部跟阿甘一起參加裂蛋樂隊演出後,兩情相悦,成為一對情侶。由於阿甘嗑藥,迷迷糊糊中與其他女子調情,被珍妮撞見,珍妮誤以為阿甘用情不專,於是憤而出走,但之後又發現自己是真的愛上了阿甘,終於二人重新在一起。這一切説明珍妮一直在尋覓與自己真正情投意合的伴侶,對另一半的精神要求比較高。其次,渴求安穩的婚姻生活。當阿甘按職業拳擊經理的要求,扮“笨瓜”,或贏或輸,收取錢財,痴迷於自己從事職業拳擊所獲得的名望和錢財時,珍妮卻對錢財沒有非分之想,一再勸阿甘及早抽身,想與阿甘找個地方安頓下來,好好過日子。遺憾的是阿甘此時無法自拔,甚至為了撈金,不惜玩欺詐,令懷有身孕的珍妮對將來安定的婚姻生活的希望徹底破裂,最終灑淚而去。小説末尾,二人意外重逢,珍妮已成家,過着正常家庭生活,生活富足,安寧,星期天都上教堂。期盼與心愛的人安定下來,建立家庭,養育孩子,定期去教堂,這是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的正統家庭生活。此外,珍妮同情越戰士兵,甚至因參加反戰運動而多次被捕入獄。 [2] 

阿甘正傳作品鑑賞

阿甘正傳主題思想

《阿甘正傳》背後折射的是美國文化的價值觀。美國文化第一點體現在母親對阿甘的教育之上,母親用巧克力的比喻教導阿甘成為一個面對困難、挫折與意外,勇於嘗試、勇於奮鬥的人。阿甘的身體條件素質與內心堅持為他迎來了一個個人生轉機。這點其實是作者在映射“美國夢”的精神,即只要奮鬥、有愛、積極向上並且堅持,任何人都能在這片國土上實現自己的美國夢,這是傳統美國價值觀的一種文化體現。其二,通過阿甘這個有智商缺陷的兒童成長經歷,作者展現了美國文化之中的機會均等、永不言敗精神,即人人在擁有包括生命權利在內的生命權、自由權、追求幸福的權利,決定性的元素在於個人努力。這也是美國文化最外顯、最鮮明的文化特徵之一。阿甘的成功,在外人看來不可思議。其實本質是作者在宣揚一種,每個人只要有一顆善良、正直、單純、執着的心都有機會獲得成功的美國文化價值觀。
《阿甘正傳》之中,個人奮鬥與個人主義邏輯是美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追求個人的人性自由與人生的願望實現在美國文化之中幾乎具有某種程度的神聖性與狂熱性。在世俗價值觀上,作者將一個智商接近70的阿甘描述為經歷越戰的英雄、航天宇航員、捕蝦業大亨等具有多重成功身份的完美的人。用主人公人物智商設定的反差,描述個人奮鬥這一精神對人生的重要性作用,滿足了美國讀者對自身地位和美國社會的完美想象,誇大了個人奮鬥在成就自我人生上的主觀作用。阿甘作為一個勵志傳奇,善良與堅持是他閃耀人性光芒的核心所在。此外在作品精神解讀上,讀者可以看到弱者的精神優勢往往在成就自身上有重要的作用,頑強不息的精神就是阿甘的人生底色,簡單與明澈的性格也是成就阿甘品格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人公阿甘是美國文化熔鑄時期的產物,是美國彼時的時代背景所珍視的一種積極向上、奮鬥、勇敢,面對困境勇於探索且熱愛自由的美式文化主義精神。所謂美國文化的文化意識輸出,不在於故事的內容,而在於美國精神的宣揚。美國文化精神倡導自由,自由當然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追求。但就民族道義視角講,美國文化的自由與拓荒精神價值觀建立在對其他民族野蠻侵略之上,黑奴貿易如此,大規模屠殺印第安原種族裔亦是如此。美國文化有好的一面,更有壞的一面。好的一面是美國精神多讚揚人性的自由與希望主題,壞的一面是美國人的冒險精神是建立在對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侵略之上(如小説中描寫的越南戰爭)。 [1] 

阿甘正傳藝術特色

作者運用倒敍的手法,將阿甘個人的故事同廣闊的時代背景聯繫起來,將個人命運與時代命運相結合,這種以小見大的方式很有特色。同時,《阿甘正傳》對當代的政治環境以及人生不懈的奮鬥進行了虛擬化處理。採用勾勒的手法將美國幾個重大的政治事件演繹出來,從而展現着日常的生活事件;採用虛擬化的敍事方式弱化殘酷的戰爭事件,使得故事的局部情節與總體藝術風格實現有效結合;賦予阿甘的奔跑以傳奇色彩,表達主人公阿甘體味人生、熱愛生活以及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念;丹上尉不懼風暴與之進行搏擊,反映了他不畏困苦、頑強抗爭、堅貞不屈的品質,好朋友布巴十分痴迷於蝦,採用寓言式的方式將布巴熱愛生活以及專注生活的價值取向反映出來。 [8] 

阿甘正傳作品影響

衍生作品
由《阿甘正傳》改編的同名電影於1994年在美國上映,該片於1995年獲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導演獎等6項大獎和13項提名獎。 [3] 

阿甘正傳作者簡介

温斯頓·格魯姆(Winston Groom,1944年3月23日—2020年9月16日),美國當代作家,1965年畢業於阿拉巴馬大學,1965年至1969年期間參加越南戰爭,回國後成為《華盛頓星報》記者,32歲時從報社辭職成為專職作家。已出版小説 《比現在更好的時光》《消逝的夏日》《阿甘正傳》《阿甘後傳》等。 [4]  [6] 
參考資料
  • 1.    安菲亞, 郭林如. 從小説《阿甘正傳》中透析美國文化[J]. 散文百家, 2021, (1):57,36.
  • 2.    胡凌. 電影《阿甘正傳》對同名小説中女性人物的重塑[J].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8, 第18卷(4):56-59.
  • 3.    秦瑋鴻, 譚澤明. 《阿甘正傳》:平民英雄形象的深層內藴[J]. 電影評介, 2013, (18):60-62.
  • 4.    R.I.P 《阿甘正傳》小説原著作者温斯頓·格魯姆去世  .封面新聞[引用日期2022-09-12]
  • 5.    (美)温斯頓·葛魯姆(Winston Groom)著,於而彥譯.阿甘正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封底頁.
  • 6.    《阿甘正傳》原著作者温斯頓·格魯姆去世 享年77歲  .中國新聞網百家號[引用日期2022-09-12]
  • 7.    賴超穎. 《阿甘正傳》與美國傳統價值觀的審視[D].吉林大學,2011:2,9.
  • 8.    吳昊天. 小説《阿甘正傳》簡析[J]. 文藝生活(文藝理論), 2020,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