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瑟夫·漢

鎖定
阿瑟夫·漢(Muhammad Asif Khan),巴基斯坦國籍,地質學家,1954年11月生於巴基斯坦白沙瓦,巴基斯坦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白沙瓦大學校長。 [2] 
阿瑟夫·漢於1988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地質學博士學位;2009年當選巴基斯坦科學院院士;2019年11月22日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2] 
中文名
阿瑟夫·漢
外文名
Muhammad Asif Khan
國    籍
巴基斯坦
專業方向
地質學

阿瑟夫·漢主要成就

阿瑟夫·漢長期從事地質構造研究,以喜馬拉雅造山帶(西構造結)為天然實驗場,運用板塊理論揭示造山過程與機理,取得了以下學術成就:1.首次揭示科希斯坦巨厚火山-沉積地體演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的岩漿侵入,第二階段伴隨明顯地殼縮短變形,提出科希斯坦島弧為典型的洋內島弧,闡明其地殼根部特徵,進而揭示其漂移並與喀喇崑崙板塊和印度板塊的碰撞過程;2.構建印度-阿富汗碰撞帶構造演化模式,首次證明庫拉姆斷裂帶是印度板塊和阿富汗板塊的縫合帶;3. 建立巴基斯坦活斷層和地震數據庫,構建和發展了區域震源模型,完成地震危險性評估,參與編制建築物抗震規範;4.開展氣候變化與地震條件下中巴喀喇崑崙公路(KKH)地質災害研究,闡明瞭災害活動特徵,揭示了分佈規律,提出危險性評估方法。研究成果在礦產、能源、水資源評價與開發及防災減災領域廣泛應用,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
他先後擔任國家卓越地質中心主任、喀喇崑崙國際大學和白沙瓦大學校長,獲巴政府 Tamgha-i-Imtiaz 傑出公民勳章和巴科院“地球科學金質獎章”等榮譽,引領巴地學發展;先後創辦兩種地學國際期刊,在促進亞洲地學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阿瑟夫·漢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與中國科學家合作,主辦第13屆國際喜馬拉雅-喀喇崑崙-青藏高原會議,邀請十餘位中國學者參會,促進了中巴兩國在該區域的合作交流;協助中國學者獲得第15屆會議主辦權,並率代表團參會,持續推動中巴地學科技合作。與丁林院士團隊等中國學者聯合承擔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與中國學者聯合考察和研究,取得喜馬拉雅山區構造深部結構、大陸碰撞時間和超高壓變質作用等系列成果,得到國際同行認可。他長期與中科院成都山地所開展中巴經濟走廊山地災害風險與防範研究,服務走廊建設,成效顯著,與中方合作促成巴高教委和中科院聯合共建“中巴地球科學研究中心”,被列為“一帶一路”國家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示範項目與國際科技合作國家平台和巴政府國家最高優先級建設項目。
阿瑟夫·漢長期推進中巴兩國地球科學科技合作,助力提升中國在南亞和伊斯蘭世界的科技影響力;與中方共同發起成立國際減災科學聯盟,促進“一帶一路”防災減災;此外,在擔任校長期間,分別在喀喇崑崙國際大學和白沙瓦大學建設孔子學院,為中巴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貢獻 [2] 

阿瑟夫·漢人物榮譽

2019年11月22日,阿瑟夫·漢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 
參考資料